视频号讨论圈

关于视频号如何运营的一切话题
创建于 2025-3-11 积分: 326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很多小公司,为什么做不大,有个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容纳不了高智商的人。 跟不少小老板聊过,发现个扎心的规律:很多公司卡在小体量里冲不上去,不是缺客户、缺钱,是留不住那些“想法跟常人不一样”的高智商人才。 为啥留不住?原始团队大多靠“老办法”活下来,思路都固化了;突然来个能想新招的人,说的话、提的方案,老员工听不懂,还觉得是“挑刺”;这时候就看老板的本事了——可惜99%的小老板自己都没跳出“老经验”,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人才走,就像三国里的中小诸侯留不住人,最后好本事的都跑到魏蜀吴去了。 小公司的“隐形天花板”,从来不是缺高智商的人,是缺“能装下这些人的认知土壤”。老团队的“按规矩来”,老板的“我觉得不行”,像道无形的墙,把能破局的人全推走了——这比缺资金、缺资源要命多了。 其实就是三个“坎”没过去,99%的老板都栽在这 1. 老员工的“老办法”,把“新招”当成“找茬” 小公司能活下来,靠的都是老员工的“常规操作”——比如靠熟客下单、靠低价促销、靠老板亲自盯客户,这些招用久了,就成了“不能改的规矩”。 之前碰过一家做本地生活的公司,老板招了个从大厂出来的运营,那人建议“别给所有客户发一样的优惠券,按消费频率分层,常来的给8折,偶尔来的给满减”。结果老员工集体反对:“咱跟客户都熟,发个5块券全搞定,搞啥数据分层?又费时间又学不会!”最后好好的“复购提升方案”,改成了“全员发5块优惠券”,不到3个月,那运营就走了。 老员工不是真反对“新方法”,是怕“新方法证明自己以前的经验没用”——毕竟靠老办法混了这么久,突然说“你那套不行”,谁都不舒服,这种“自我保护”,最后把能破局的人逼走了。 2. 老板的“认知天花板”,把“听不懂”当成“不靠谱” 小公司的上限,基本就是老板的认知上限。很多老板做决策靠“我觉得”,比如“我觉得这个方向能成”“我觉得客户喜欢这样”;可高智商人才做事靠“逻辑和数据”,说的“用户转化率1%”“库存周转天数”,老板听不懂,直接就判“不靠谱”。 有个做电商的小老板,招了个懂供应链的人才,那人建议“把30%的货改成预售,能少压20%的钱”。老板哪懂啥叫“资金周转率”,满脑子就一个念头:“客户等不及会跑,复购就没了”,当场就否了。结果半年后,公司因为囤货太多,钱转不开差点倒闭,这时候才想起那人才——可人家早就去同行大厂当主管了。 那些脑子灵的人,价值就在于“能看到老板看不到的坑或机会”,但如果老板自己“看不到”,再厉害的人也只能“对牛弹琴”,最后只能走。 3. 没给“做事的空间”,人才留着也会耗走 高智商人才要的从来不是“工资多几千”,是“能放开手做事”——比如方案能自己定、试错了不被骂、还能学到新东西。可小公司往往做不到: 要么“不放权”,让懂技术的人“只干活,不准提想法”,明明能优化的流程,非要按老规矩来;要么“输不起”,新方案试了一周没效果,就急着说“你这招不行,还是听我的”;要么“没奔头”,公司就那点业务,人才学完能学的,再待下去就是“浪费时间”。 反观大厂,不是因为“大”才留得住人,是因为有“让人才发光的规矩”——比如允许搞“创新小团队”,试错了只要能总结经验就不追责;还能跨部门调岗,想学啥就学啥。就像刘备留诸葛亮,不是因为他地盘大,是愿意听、愿意给权、愿意信,人才才愿意留下。 其实小公司留人才,没那么复杂 不用学大厂搞复杂的制度,老板先改三个小习惯就行: 第一,听不懂别直接拒,让他“说人话”。比如人才说“要做用户分层”,你别怼“麻烦”,就问“你跟我说说,这么做能多赚多少钱?最坏的情况是啥?客户会不会跑?”——把专业词翻译成“赚不赚钱、有没有风险”,你能懂,也能判断要不要试。 第二,先“小范围试错”,别一上来就全公司推。比如他说“预售能少压钱”,你就说“先拿一款货试,卖100件看看客户愿不愿意等”,成了再放大,不成也亏不了多少——人才也不会觉得“你不信任他”。 第三,赚了钱、省了钱,分他一份。比如他优化供应链,帮公司省了10万,你就说“这10万里分你1万”,别觉得“这是他该做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价值能变现”,比给涨2000工资管用多了。 很多小老板总说“找不到好人才”,其实不是找不到,是找到了留不住。你想想:人才来了,说的话没人懂,提的方案被否决,想做事没空间,换谁愿意待? 小公司冲大的关键,从来不是靠老板自己“啥都会”,是靠能装下“比自己懂的人”——愿意听、愿意给机会、愿意分钱,人才不傻,能做事、有奔头,谁还愿意跑?
展开...
今天聊点实在的,视频号这玩意儿我盯了快一年了,说实话,确实能搞到钱,但你别乱搞,得死磕对的方向。我今天就把自己测试下来的经验直接摊开讲,不整虚的,就讲我咋做的。 先说说账号准备。注册视频号真没那么多玄学,一部手机登录三五个号随便切换,亲测没问题,别信什么一机一卡一号,那都是唬小白的。名字头像也不用想太复杂,别动不动就“XX工作室”、“XX供应链”,一看就像营销号,平台不待见。我就直接用的“爱吃零食的阿明”这种,带点生活气息,中老年用户看着也不反感。记住,越像普通人,越好卖货。 开通橱窗现在是真方便,不用押金,点创作者中心就能申请。审核一过,立马就能挂商品。但这里有个细节:你必须在个人简介和评论区明明白白写一句“点击橱窗可购买”,为啥?因为很多大叔大妈真的不会操作!你得手把手教,他们才敢下单。这都是我踩坑踩出来的经验,别嫌啰嗦,转化率就差这一句话。 重点来了——选品。新手千万别自己瞎选品,你跟品就行了!咋跟?每天刷视频号,专门找那种点赞高、发布时间近的视频。比如你看到一款芝麻丸视频火了,点赞好几千,立马去抖音搜同款商品,按“最近七天点赞从高到低”排序。如果一堆视频都在爆,说明这品正处在流量风口,赶紧跟上! 类目方面,我强烈推荐三个:食品、百货、滋补养生。不是我瞎说,是我真金白银试出来的。食品像黑芝麻丸、山楂条、手工锅巴,佣金普遍60%以上,复购还高。百货比如多功能削皮器、魔术衣架,这类实用小东西特别容易打动中老年群体。滋补品像枸杞、蜂蜜、阿胶糕,利润空间大,用户信了就会一直买。 最后说句实在的,视频号现在流量红利还在,尤其下沉市场大爷大妈刷得贼起劲。但他们不会比价、不爱跳转,信了你就会买。所以别搞花里胡哨的,真诚点,选品狠点,坚持发视频,真的能拿到结果。我最早测试的一个食品号,第三天就出单了,半个月后稳定日赚500+。关键是你得动手,别光看不动! 在我看来,互联网搞钱,越简单越好,要求的越少越好,买了一堆设备电脑,最后搞不起来有什么用?就像我现在搞的自媒体矩阵ai项目,3.5个号,利用ai1生成,一个月3.5千就够了,简单粗暴,没号就去营业厅办几张卡,没设备闲鱼买几台也就几百,3.5天就能起号,所以搞钱越简单越好,不要想什么高大上的项目,钱到手才是真的!
展开...
微信下场做电商,为啥会被全民如此看好? 微信电商的玩法,从一开始就和某宝、某音大相近庭。 今天打开微信电商,你可能看不到直接陈列的商品,但这恰恰反应它的破局智慧——它要让所有的国人能够在这里轻松开店、开播、做内容,把本该平台赚的流量费,实实在在还给老百姓。让老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这可不是简单的模式调整。在微信生态里,商家从来不是单边作战:品牌方既能安安心心做自己的品牌生意,还能顺手当推客分享赚钱,一份投入两份收益,自然更多商家愿意在这里愿意扎根。而对没有人脉关系的普通人来说,哪怕不是品牌方,也能靠推客身份,通过系统化学习分一杯羹;有好产品的商家,更得融入这层生态,否则单靠自己吆喝,哪来的全民推客帮你带货的爆发力? 这种完全去中心化的闭环路径,彻底跳出了传统电商“流量=成本”的内卷泥潭。别家货架电商平台还在拼流量竞争市场时,微信电商已经靠“让利于民、百姓电商”形成了独特优势——商家赚钱更轻松,普通人机会更多,整个生态越滚越活。整个良性大循环大一统。 这才是它最狠的核心竞争力:不搞平台独大,而是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在这儿找到自己的位置,既利国利民,又让电商回归“人帮人,人带人,人成就人”的本质。 2025全民推客时代来了,你做好要上车的准备了吗?
展开...
  • qw1.jpg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