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越做越累,出单全靠投流,改行没方向,耗着更难受:一位电商人真实的心声
现在电商根本不投流就没单子,但投了流又几乎不赚钱,还不如不投。” “售后多、运费涨、员工难管、平台还压账期,利润越来越薄。“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ROI,做得像赌徒,干得像体力工。 以上这些话,是无数正在坚持的中小电商从业者的真实写照。我本人也曾在电商行业摸爬滚打7年,从最开始的淘宝C店,到拼多多爆单,再到抖音小店、视频带货,几乎各个平台都经历过,也踩过坑、挣过钱、赔过本。 但近两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投流,根本没订单;投了流,大概率还是亏;停下来吧,不甘心;继续做呢,越来越焦虑。
一、电商变了,但很多人没意识到:不再是“人找货”,而是“货找人”电商十年前,只要产品好、关键词布局对、评价做上去,流量自然而来,那是“搜索电商”时代——用户主动找产品。 但现在是“推荐电商”时代,不管是抖音电商、快手、甚至淘宝首页流量,全靠算法推荐、全靠投流曝光,产品得去找人。 所以现在不是你开个店就有人来,而是你不断花钱“买眼球”。用户注意力被瓜分得稀碎,平台赚的是广告费,商家成了流量买单人。 你不花钱,连展示都没有;你花了钱,还不一定成交。 从根本上,电商行业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 以前是“铺货+低价”能活;
- 现在是“内容+投流”才有一线生机。
二、现在电商到底难在哪里?1. 投流成本居高不下,出单完全靠烧钱博弈以往花1块钱可能能带来3块营收,现在常常是: - 1000元广告费,带来不到1500元销售额;
- 客单价偏低,转化还要扣平台佣金、物流费、客服工资。
流量越来越贵,利润越来越薄,投流的尽头是亏本。 2. 售后率高、维权多、好评难,客户越来越挑剔- 客人买几十块的商品,要求和几百块一样;
- 一有点问题就要求退货,甚至专门“薅羊毛”的职业差评师;
- 售后工单堆成山,客服薪资、培训、绩效全部得加钱。
3. 平台规则变化莫测,罚款、下架、限流随时来有时一个视频挂不上链接、一个词违规、一个客户投诉,就直接导致商品下架、流量归零。 你辛苦做了一个爆品,刚准备起飞,平台一个小动作直接腰斩。 努力和成果常常不成正比,系统操控一切,商家无力反抗。 4. 员工难管,场地租金压力大- 请个运营,要么是“大学刚毕业啥都不懂”,要么是“跳来跳去要高薪”;
- 发货工人请不起稳定的,还要养客服、美工、打包员;
- 场地租金一年比一年贵,转型线上仓储也不轻松。
三、明知道没利润,为什么还不肯放弃?1. 投入太多,不甘心说“撤”一个店铺从注册、装修、上架、推广,投了几十万上百万进去,一旦关掉,就等于承认失败,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全白干了”的现实。 2. 除了电商,也不知道能干嘛很多人从大学一毕业就干电商,没有其他行业经验; - 想去打工,没人愿意接收年龄大的;
- 想创业,没方向没资源;
- 想歇一歇,可是一停就没收入。
你说焦虑吧,每天在拼命干; 你说安稳吧,每月都在亏钱。 3. 总觉得“再坚持一下”可能就能翻身- 有人告诉你“这个赛道还有机会”;
- 有人说“新的玩法出来了”;
- 平台发政策“扶持新人”“加大流量倾斜”;
你心想,再试试吧,搞不好能回本。 但“再试一下”的代价,是时间、精力、和账户余额的持续流失。 四、出路在哪里?不是盲目改行,而是重构商业模型出路1:从“卖货”转向“做品牌+内容”- 别再想着低价出单,开始考虑品牌定位、价值表达;
- 做账号、做内容、做故事,用情绪价值锁客;
- 与其卖货,不如建立“用户认知”,打造复购。
出路2:轻资产转型,砍掉无效开支- 砍掉租金高昂的仓库,转做一件代发或云仓储;
- 精简团队,外包非核心岗位,如客服、剪辑、发货;
- 少品高质,转型垂类精品路线,而不是铺货压货。
出路3:副业并行,拓宽收入来源- 利用自己懂流量的优势,帮别人投流接私单;
- 从实操转型“教别人做”,做线上知识变现;
- 做线下小项目试水,比如社区团购、地摊生意、合伙模式。
不要一次性all in一个方向,而是多点开花,寻找边际收益。 出路4:回归本地,做“线上+线下结合”的微型闭环- 很多做抖音小店的老板开始结合线下资源,开体验店;
- 本地服务+线上引流,如宠物、母婴、零食店;
- 线下接单+线上成交+私域复购,形成自己的小生态。
五、别再硬扛,结构调整才是活下去的关键很多电商人正在用“过去赚钱的方式”硬撑“现在变化的市场”。 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时代红利”不在原地等人。 - 如果你还在抱着低价爆单的幻想,很可能会继续亏;
- 如果你还想靠投流砸出单量,但不看利润结构,那是在燃烧生命;
- 如果你还没意识到流量逻辑变了,那你会越来越看不懂市场。
是时候停下来,重新审视: - 你的定位对不对?
- 你的客户是谁?
- 你还在用旧模式做新市场吗?
与其日复一日烧钱赌ROI,不如静下心来,重构底层结构。 这是痛苦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调整结构,你才可能活下来,甚至活得很好。 不是电商不能做了,而是——该换种方式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