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Temu暂停中美直运:一场平台自救,牵出电商供应链的断点

Temu Temu 4220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5-05-07

5月3日,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之下,一纸公告悄然改变了两国数万家工厂与仓储企业的走货节奏。
Temu宣布即日起暂停中国发往美国的所有直运业务。不少义乌小商品卖家第一时间以为平台是被美国掐脖子了,但事实上,Temu正在自己动手,把脖子从政策绞索里慢慢抽出来。

qw1.jpg


这一次,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物流切换。更准确地说,这是Temu对美国关税政策突变做出的深度适配性调整。美国此前允许所有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跨境小包免税入境,被业内称作de minimis政策红利。
据华尔街日报披露,2024年全年,中国向美发出的这类豁免包裹数量超过6亿件,几乎每两个美国人就消费一个中国电商包裹。但从今年4月起,美国国会针对该制度启动新一轮调查,并将中国系平台明指为“逃税路径”。
Temu的反应迅速异常。在未正式立法前就预判监管落地时间窗,并做出提前规避。根据金融时报5月初的披露,Temu母公司拼多多已在德州、佐治亚、伊利诺伊州布局三批中转货仓,大量采用离岸代采方式提前将货物“藏进”美国境内,摆脱来自中国的标签。

qw2.jpg


对许多卖家来说,这是一场毫无选择权的重命名。过去,他们将商品上传至平台,由东莞小仓现场发货,如今,他们被要求将批量货物打包发往指定口岸,由Temu接管入仓与定价权限。一个典型的义乌店主在聊天群中发言:以前一单一单赚小钱,现在一批货发出去,谁来分销、谁做利润,我们说了不算。
某种程度上,这并不是Temu退出美国,而是转向品牌零售商模式的蜕变。在美国政府叫停低价快递漏洞的那一刻,原本以流量获利的分销平台,突然被逼站到了规则前台,不得不建立自己的本地化抗体。过去是一张网把商品挂出去,现在必须一间仓把货收进去。
而这场切换的代价不小。根据彭博社援引物流企业预测,Temu完成转仓操作后,其每单商品的履约成本将从原本的1.3美元攀升至近3.5美元。这其中包括关税、仓储、末端配送、退货处理等费用,叠加后对平台利润冲击极大。Temu若想维持用户价格不变,势必压缩上游利润空间;若转嫁成本,则必须放弃过去9.9美元包邮三件套的主打吸引力。

qw3.jpg


这场调整最先冲击的,恰恰是那批靠贴牌谋生的小工厂。据义乌本地物流代发商“义翔速达”透露,仅5月上旬,他们已接到近200家商户取消Temu合作意向。许多工厂表示:平台不给直发权限了,只能做库存转供,我们宁可退回淘宝。
而消费者层面,还未感受到变化。但危机正在潜伏。根据纽约时报财经版5月2日的预测,美国普通消费者的“价格感知带”将在6周至8周内被打破。
Temu不再承担前置物流成本,平台展示商品可能维持“表面价格”,但实际支付金额将因仓内调度费、尾端派送服务费逐步上涨。消费者打开App,可能看见同样的商品价格不变,但下单时发现配送需加收3.5美元或仅限组合购买”
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转变。价格没变,优惠变少,体验趋冷。

qw4.jpg


而Temu也不再是那个“拼命烧钱换用户”的Temu。美国媒体CNBC在5月1日的评论文章中指出,此次转型标志着Temu正式“品牌化”:不再是中国供应商的公用平台,而是具备商品定价能力、库存主导能力、物流控制能力的“自营零售品牌”。更明确地说,它从服务商变成了买家和卖家的博弈裁判员。
但这场“降维打击”并不完美。一个现实问题浮出水面:Temu能否在仓储、客服、税控、品牌责任四个层面内建立出Amazon级别的信任结构?目前看,还早。退货窗口延迟、客服等待超时、海外质检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已在Reddit社区频频遭遇消费者吐槽。如果这些问题在转仓后没有解决,Temu或将在价格上涨压力下流失第一波早期用户。

qw5.jpg


而这场转型背后的隐性成本,其实由所有人共同承担。对于中国工厂,是毛利压缩;对于美国买家,是价格上涨;对于平台,是模式蜕变。但对整个电商全球化链条来说,却是一个再分配周期的开始。
这就如同当年eBay在2007年推行自建仓储+商户联营时所经历的阵痛一样。当平台从信息撮合者变成库存持有者,它必须承担起更多治理责任,也可能触发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Temu正在走这条老路,但这次,是踩着跨境政策的缝隙走过去的。
5月3日不是终点,而是转弯的节点。在这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平台策略的改变,更是数字供应链与国家政策博弈下,被迫重构的全球消费路径。
关注下面的话题,发现更多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20
获赞
8
内容
0
关注
0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