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满脑子想赚钱,但是没有办法怎么办?

其他 其他 3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5-07-31

分享一个今年亲测能跑通的赚钱思路,逻辑简单,核心就靠“中国特色+故事滤镜”——

想做的话,先备三样东西:一个TikTok号,一个TEMU号,再加一批带“手工感”的中国老物件。别选那种一看就是流水线的,得是摸着有温度、听着有故事的,比如老木匠的榫卯小摆件、手织的粗布方巾、甚至是外婆那辈用的竹编筐。

做法不复杂:围着这些物件编故事,拍进TikTok视频里,再把人引到TEMU下单。别担心英语蹩脚,那股子“不标准但真诚”的劲儿,反而更像匠人在说自家事儿。

举几个我跑通的例子吧。

之前试过石磨。按理说这东西早没人用了,但我找了个小作坊,让师傅们出镜——今天拍采石的山,说“这石头是爷爷年轻时爬三小时山挑回来的,说质地硬,能磨出最细的米浆”;明天拍师傅凿磨盘,讲“这纹路得顺着石头的肌理走,我爸练了十年才敢上手”;后天凑齐一家老小站在磨盘前,镜头扫过墙上的老照片:“从太爷爷到我,四代人就守着这盘磨,磨的不是米,是日子”。就这么拍,一个石磨卖35美金,有人信“这是能传家的手艺”。

更绝的是个陶瓷小人。我编了个故事:“我爷爷是景德镇的老瓷工,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他在人群里看了一眼,回来就想把那一幕烧进瓷里。他说‘那是两个大国握在一起的温度’,这手艺传了三代,现在烧出的尼克松小人,每道釉色都藏着当年的光。” 17美金一个,卖了7000多个,买的人留言说“买的是一段历史”。

还有个笋干零食,更简单:找了片竹林的视频,配句“这笋长在熊猫保护区边上,当地人说‘熊猫不爱吃的嫩笋,才会留给人’”,再送个巴掌大的熊猫钥匙扣。22美金一包,卖了11000多单——谁不知道熊猫吃的笋不能随便采?但架不住“沾点国宝气”的情绪价值啊。

有人会问:“这不是骗人吗?谁会买?” 要是这么想,真不如踏实拿工资。这世上的商品就两类:要么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电饭煲能煮饭),要么喂饱情绪(比如戴出去能说“这是老手艺”的斗笠)。两样都不沾,凭什么让人为你掏钱?

我现在手里17个单品,全是这类“看似没用但有故事”的中国货:一顶编了“奶奶年轻时赶集戴的”斗笠卖22.9美金,一个刻着“村里老秀才写的福字”的木牌卖19美金。成本?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东西的料钱加手工费,连售价的零头都不到。

核心就一句话:用故事给老物件裹上“文化糖衣”。外国人对“东方传承”的想象,对“家族手艺”的好奇,就是你能赚的钱。

哦对了,我不是搞培训的,主业算卦。这思路你信就试试,实操时卡壳了再来问——毕竟能靠技术吃饭的是少数,学不会讲故事,真容易被时代落下。
关注下面的话题,发现更多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57
获赞
33
内容
0
关注
0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