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关于情绪价值的探讨,一直在思考场景营销后下一个营销点会从何而来?而今来看唯恐情绪营销了。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搜集网络了很多资料和报告,我对情绪营销窥见一斑,索性那就研究吧,引用一句话“研究是调查的深化,只有把问题研究透,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了解事物的本质,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某ZF的工作精神,很适合我们研究的场景,更适合我现在的情绪,顺手牵羊,拿走不谢了!
看清本质,为何心情在变,消费也在变。
情绪与认知紧密相连,调查发现,积极情绪状态下,人们的认知更为开放,更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决策时也更具冒险精神,从而更易产生冲动消费。比如在心情愉悦时,人们更容易被新奇的商品所吸引并购买。而消极情绪,如焦虑、悲伤等,会促使人们产生补偿性消费行为,试图通过购买来缓解不良情绪,也就是寻求心理慰藉,需要安全感。
情绪能够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价值,例如,当消费者对某个品牌有强烈的喜爱情绪时,会赋予该品牌产品更高的价值,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也就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道理吧,同时,情绪还会影响消费者的记忆和学习,那些在积极情绪下体验过的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记住,进而影响后续的购买决策。
因此,商家会通过营造情感化的消费场景、讲述动人的品牌故事等方式,激发消费者的情绪反应,引导消费行为。这一点在现如今的直播带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卖乐子,卖回忆,卖惨,卖情怀,总有一个触动你的情绪价值。
为什么当代群体渴望更多的“情绪价值。
焦虑与意义缺失的“双螺旋”困境
“工作压力、育儿焦虑、健康危机”成为当代人群三大核心焦虑源。据《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工作时间超过 10小时者抑郁风险较高,而抑郁风险检出率为 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 15.8%。在育儿方面,许多家长因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而焦虑不已,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却仍感到不安。健康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疾病和心理问题频发,让人们时刻处于对健康的担忧之中。
与此同时,意义的缺失正悄然侵蚀着人们的精神根基。《2024年不同人群短视频使用强度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指出,青少年日均短视频使用时间超90分钟、大学生近180分钟、成年职业人群近140分钟,高强度使用与抑郁风险、焦虑风险显著相关。短视频、爽文等“电子榨菜”满足了即时感官刺激,却让人们沉迷其中,深度阅读、思考与文化创作的能力逐渐退化,难以专注完成需要思考的任务,迷失了对生活意义的追寻。
躯体化症状的心理投射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显示,约65.91%的被调查者曾经历睡眠困扰,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据此推算,中国有超5亿人被睡眠问题困扰。这些躯体化症状实际上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当人们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无法得到有效释放时,身体便成了心理的“替罪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而替代性满足陷阱更是让人们陷入恶性循环。直播打赏、盲盒消费等行为背后,是多巴胺刺激与空虚感的交织。人们在这些短暂的兴奋中试图填补内心的空虚,然而,当刺激过后,空虚感反而更加深重,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消费和刺激行为,难以自拔。(以上资料引用自《中国国情》发布的文章,心理观察|当代国人的心理困境及突围路径)
从上面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焦虑,成为一种直接的解压途径,人们期望通过购物等消费行为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寻求片刻喘息与慰藉。
物质生活满足后对精神空虚的追求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难看出,当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实用功能时,更追求情感共鸣、身份认同与精神慰藉,消费需求从物质生存转向渴望被尊重与自我实现。因此“搭子”一词风靡,饭搭子、旅游搭子、咖啡搭子、运动搭子、追剧搭子、学习搭子,甚至是上厕所搭子等,浅于朋友,重于同事,主打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
(马斯洛需求理论:该理论描述了人类有五层次的需要,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现实挫败,线上“被尊重”的强烈渴望
“陌生的熟人”大量出现。线上社交虽便捷,但缺乏线下的亲密感,人们内心相互隔离。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败时,年轻人倾向于通过线上虚拟的情绪消费寻求抚慰,这也符合他们一贯的线上消费模式。就如同你永远不知道榜一大哥是谁,榜一大哥看直播刷钱的快乐,你也永远不懂。无限制的消费大赏,就是情感共鸣的财富补偿。
正如同江南春在一次会议中总结:我国中等以上收入阶层已经达到了4.7亿规模,他们努力打拼之后需要自我补偿和自我奖赏,同时这4.7亿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些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本上是“爱吃、爱美、爱健康,怕老、怕累、怕孤独,缺爱、缺心情、缺刺激”。
为什么 “卖情绪价值” 比 “卖产品” 更重要?
提供情绪价值
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labubu买的不是产品,是用户情绪;好运喷雾卖的不是好运是心灵慰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卖的不是奶茶,是“贩卖情绪”。当然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用心的你会发现,对自带情感的产品,要引爆情绪,从零开始的,创建场景也要构建情绪共鸣。因为产品可以同质化,但是情绪价值不可替代。
降低用户决策成本
一句触动心弦的广告文案,满足的不是功能需求,是情绪的寄托与归属毕竟人是 “情绪驱动” 的生物,理性决策往往会被情绪打断。比如用户纠结 “买哪个牌子的咖啡机”,但某品牌一句 “忙了一天,给自己一杯现磨的温柔”,瞬间戳中 “疲惫时需要被治愈” 的情绪,巧克力、糖果的广告也可以是,“生活再苦,也该给日子加颗糖”暖心的文案。人本就是情绪的追随者,当文案把功能选择变成情感共鸣,决策便从 “比较参数” 转为 “我需要这份懂”,为情绪买单,本质是为被看见的自己买单。
提升用户忠诚度
当用户在品牌中获得情绪满足后,会对产品及品牌产生 “认同感”,进而主动为品牌发声。这种自发传播本质是在维护 “品牌懂我” 的情感认知。此时,用户不再是被动的购买者,而是主动的 “情感共同体维护者”,这种主动性会极大延长用户生命周期,甚至带动新用户加入,形成忠诚度的正向循环。
如何 贩卖“情绪价值”?
发现痛点并解决它
“抱怨”“遗憾”“渴望” 这些情感化表达的字眼,传递出的是消费者“未被满足的情绪痛点”,通过洞察与市场调研,发现客户“没说出口的情绪”痛点并通过产品情感化的表达去解决它, 现如今企业通常会用“粉丝见面会”“消费者社群”“用户体验官”“共创工坊”“主题沙龙”等形式,通过用户的真实反馈形成正反馈,体现出对用户的尊重同时还能通过用户的反馈洞察痛点。
造场景,让客户触景生情
老话说得好“触景生情”,道破了情绪的本质,情绪不会凭空产生,需要具体场景来激活。把产品嵌入用户的 “情绪场景” 触动用户内心的思绪,从而实现产品的转化。例如咖啡等茶饮品牌可以打出,“今天不用做大人,喝杯甜的当小孩吧”的定制祝福,这句文案戳中了成年人“偶尔想示弱”的情绪。
用“细节”传递“被重视感”
情绪价值往往藏在“非功能性细节”里 —— 那些“没必要但做了”的事,最能让人感到“被用心对待”,其实在这一点里雷布斯的营销里随处可见,那些被行业忽视的细节,那些未被提及的细节,通过一句恰到好处的提示、一个贴合使用习惯的设计微调,被情感化包装传递出去,继而传递出“被重视”。这些细节不增加多少成本,却能让用户感受到 “品牌在乎我”,从而产生好感。例如:亲子服饰品牌可以打 “带娃也能穿得漂亮”,精准击中妈妈们 “不想因育儿失去自我”的情绪,穿上它带娃逛街,终于不是‘保姆’而是‘自己’”。自发传播本质是在维护 “品牌懂我” 的情感认知,此时,用户不再是被动的购买者,而是主动的 “情感共同体维护者”,这种主动性会极大延长用户生命周期,甚至带动新用户加入,形成忠诚度的正向循环。
别为了情绪而卖惨,会惨不忍睹
别为了“煽情”而“矫情”,情绪价值的核心是“真诚”,强行卖惨、刻意催泪只会让用户反感。如“老人独自过年” 的故事卖保健品,过度渲染悲情,反而被骂 “消费孝心”,借重大历史事件民族情结卖产品,会被喷得体无完肤!
情绪要和“品牌定位”匹配,奢侈品不能卖 “廉价感”,平价品牌不必强行装“高端”。比如拼多多主打“平价实用”,它的情绪价值是 “帮你省钱的快乐”,如果硬要讲“精致生活”,就会显得割裂。
情绪价值的本质是 “以人为本”。卖产品,是“我有什么,你要不要”;卖情绪价值,是“我懂你,我能给你想要的感觉”。当品牌从“关注产品功能”转向“关注人的感受”,其实是在做一件更难但更有价值的事:和用户成为“情绪搭子”。而这样的搭子关系,远比“买卖关系”更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