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跨境圈低价竞争,那赢家必然是temu!
自上线以来,“低价”这两个字一直是它的流量密码。但随着temu的变革,低价模式好像在逐渐弱化,而且还遭到了大批卖家拒绝和抵制。
Temu转型恐怕没那么容易!
01kin test
大批卖家拒绝低价入驻
最近temu低价好像不太灵了,不少卖家宁愿不入驻 Temu,也不愿意按它要求的低价卖货。
尤其是美国的本地卖家,跟 Temu 谈合作时态度特别明确:想让我们入驻可以,但同款商品价格不能比亚马逊低,必须得有实实在在的产品差异。
Temu这个平台,说起来也是真的强,或许只有他能在满是谩骂声中崛起了。
对买家来说,低价是最大诱惑,但收货常像开盲盒,退货需自费。卖家毫无定价权,买手对接滞后,质量分不达标罚款,售后率高可能被冻结货款……temu两头骗的操作早已引起了很多卖家和买家的诟病。
如今,大批卖家拒绝低价入驻难道是报复?
02kin test
Temu为何闹到如此
之所以闹到卖家拒绝低价入驻,跟 Temu 最近的战略调整有关。
前段时间中美关税战闹得沸沸扬扬,再加上美国收紧了中国小包免税政策,Temu 只能暂停美国全托管业务,转头想搞本地化运营,即引入美国本地卖家,靠本地供货维持低价优势。
想法挺好,但现实很骨感。美国卖家早已被亚马逊的规则 “绑定”,任谁也不敢为了 Temu 冒失去亚马逊市场的风险。
结果就是,Temu 想靠本地卖家延续低价逻辑的计划,被亚马逊的规则壁垒死死拦住了,价格优势没了,本土化的步子自然迈不动。
有个大型第三方卖家的高管说得很实在:“我们明确告诉 Temu,不能用同样的产品去抢亚马逊的生意。” 对这些卖家来说,亚马逊才是他们的 “饭碗”,要是在 Temu 卖得太便宜,回头亚马逊那边就麻烦了。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亚马逊的 “黄金购物车”。亚马逊有套价格联动机制,会盯着其他平台的售价。要是发现同款商品在 Temu 卖得更便宜,二话不说就可能把卖家在亚马逊的购物车资格取消。没了购物车,订单量能掉一大半。
还有些卖家跟亚马逊签了价格补贴协议,要是平台自己降价,差价得卖家来补。
所以哪怕卖家想入驻 Temu,也不敢随便降价,甚至干脆不在 Temu 卖同款商品,就怕被平台 “坑”。
此外,Temu 内部最近也不太平。从 7 月起,买手团队开始大规模变动,不少人离职,岗位空缺没人填。好多卖家对接的买手突然失联,发消息没人回,合作流程卡壳,有的甚至在产品快上线时,负责的买手账号直接被移出群聊。
卖家们本来就对低价政策有意见,现在连对接人都找不着,更没心思陪 Temu 玩了。
由此看来,并不是卖家们报复temu,更多是的卖家们考虑自己的前景,而temu本土化发展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03kin test
本土化运营到底该不该做?
其实从长远看,本土化肯定是跨境电商的大方向。现在很多平台、卖家都在开始往本土化发展。
为啥要做本土化?好处其实很明显。
1
懂市场规则
本土卖家更懂当地市场,能提供符合消费者习惯的商品,比如美国卖家知道当地人喜欢大尺码服装,欧洲卖家清楚不同国家的插头标准。
2
节约成成本
本地备货能大大缩短物流时间,以前跨境物流要十几天,本地仓发货两三天就能到,用户体验差太远了。
3
本土化能减少风险
在当地建仓库、招员工,能给当地创造就业和税收,政府自然更支持,不容易因为贸易政策变动被 “针对”。就像这次temu搞本土化就是为了应对美国的政策风险。
本土化优势多多,但如何建立好本土化才是关键。
1
首先得尊重利益
无论是平台还是卖家,都不能只顾及自己利益,要充分尊重多方利益。
卖家们要尊重当地消费者需求、习俗等;平台不能不顾卖家在其他平台的生存,比如此次Temu 不考虑卖家的顾虑,硬推低价,反而把卖家推得更远。
2
筑牢知识产权防线
这是每个卖家最不能忽视的,最好提前在目标市场注册当地商标,避免品牌被抢注。产品设计、技术方案要申请本地专利,能防止仿品侵权。同时定期排查平台同类商品,发现侵权及时投诉,也可购买知识产权保险,遇到诉讼时能覆盖律师费和赔偿金。
平台在知识产权监管方面也要加强,积极维护卖家利用,严厉打击违反规则的卖家。
3
管理得跟上
搞本土化需要稳定的团队,并不是大家想的注册本土公司入驻注平台、建设本地仓等这些,需要有个稳定团队来对接。
而且卖家在注册本土公司这块一定要注意选择代理,有的代理注册的本土公司可能存在虚拟地址、法人不配合、不能收信件等,一旦出现问题,店铺可能被封,资金冻结,损失惨重。
平台千万不要像 Temu 这样突然大规模调整买手团队,没有过渡期,平台和卖家之间将出现信任危机,再想合作就难了。
4
布局本地供应链和仓储
本土化的核心是提升履约效率,可逐步在目标市场建立本地仓,或与第三方海外仓合作,缩短物流时效。同时可发展本地供应商,减少跨境采购的不确定性。
说到底,本土化运营是好事,但得讲究方法。无论是平台还是卖家,都需要找到平台、卖家、消费者三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为彼此留够利润空间,规避运营的风险,管理妥当,这样本土化才能真正落地。
不然像 Temu 这样,既想靠本地卖家撑场面,又不肯放弃低价执念,最后只能是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