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后台数据,几个在推的链接广告花费和转化还算稳定,但选品真是一刻不敢停。经常有卖家朋友问我怎么选品,说实话,这个问题太大。每个卖家目标不同、资源不同,选品方法肯定不一样。 但抛开那些有供应链优势或者开发能力特别强的,对大多数卖家来说,选品初期就是个“漏斗”:先海量筛选海选,再层层过滤精选,最后挑出几个你觉得能打的。
说说最近一些新卖家的情况吧。他们现阶段每天也会用选品软件筛产品,也会去翻翻榜单、看看促销页面。工具用得没错,但最大的问题是:软件能给你筛出一堆“看起来不错”的产品,可你缺乏判断“它到底行不行”的能力。 工具是帮手,不能替代你的判断。
我给的建议比较笨,但有效:先别急着满天撒网。找个你自己感兴趣、哪怕瞎选都行的小类目节点,扎进去,把这个类目彻底研究透:
1. 把能挖的数据指标都挖出来看明白:市场规模、竞争热度(商品数、卖家类型)、价格分布、Review水平、上架趋势...别光看表面数字,想想背后意味着什么。
2. 重点分析“新链接”:把最近3-4个月上架的产品,无论是卖起来了的还是已经凉了的,都拉出来仔细看。
● 成功的链接:它为什么能起来?是解决了痛点?设计新颖?价格有优势?还是营销做得好?它成功的关键点在哪?
● 失败的链接:它犯了什么错?是产品本身不行?Listing做得差?价格没竞争力?还是遇到了什么坑(侵权、差评)?
3. 做完这些功课,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现在逼你非得在这个类目上架一款产品,你会做个什么样的东西?怎么定价?怎么设计你的Listing来突出优势?
把这些过程认真走一遍,总结一下,你对“选品”和“竞争”的感觉会清晰很多,这比你漫无目的地用软件扫货强得多。
另外,有些卖家朋友经常发一些“新玩意”给我看,就是那种突然在榜单上冒出来、卖得不错的“爆款”。我个人对“追爆款”持保留态度。 打个比方:追爆款就像发现一座满是金子的金矿。
● 第一个到达金矿的人,能轻松挖到满满一袋纯金,满载而归。
● 第二个来的人,仔细找找也能挖到不少金子,收获颇丰。
● 第三个来的人,可能只能在别人挖过的地方,捡到些零星的金屑。
● 等到你赶去的时候,很可能看到一大群人挤在矿场里,为了一点点剩余的资源互相争抢甚至冲突!
现实中,你看到一个新品卖得好,用工具或者翻翻新品榜单,经常发现:好家伙,新品榜前100名里,卖同款的可能占了七八十条链接!再用精准关键词一搜,翻几页,大家卖的东西几乎一模一样。这种局面,基本意味着马上要进入“血拼”阶段: 你卖不动?只能降价清货。你一降价,对手销量受影响,也只能跟着降。更可怕的是,后面还有一堆人正在发货的路上... 新手卷入这种混战,很难占到便宜。
选品的本质,表面是选产品,核心是选“战场”和“对手”。 市场竞争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你后续推广的难度和成本。但别忘了,亚马逊是个线上平台,你产品所有的优势,最终都必须能清晰地反映在你的商品链接Listing上!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大家都卖水杯。
1、你的水杯,同样的价格,质量比别人好10%。这当然是优势。但问题来了:你这个“好10%”,怎么通过你的图片、文案、视频、Review让买家一眼就看明白、感受到、并相信? 如果体现不出来,这个优势就等于没有。
2、而另一个水杯,质量和市面主流一样,但它有多种颜色,还分大、中、小三个型号。这个“多颜色、多尺寸”的优势,是买家在浏览时能直观看到、并且很容易理解的。 它天然就更容易在链接上展现出来。
无论你的产品实际有多好,买家最终只能通过你的链接页面来决定买不买。你的文案、图片、视频、Review、评分,就是你展示产品优势、说服买家的唯一依据。 选品时,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和市场,更要提前想好:我这个产品的核心优势,能不能在亚马逊这个舞台上,被有效地、有说服力地表演出来? 想清楚这点,能避开很多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