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考:真正能把品牌做起来的,是你的“核心优势”
我们常说,做品牌要“抓住核心优势”,但真要团队坐下来选出一个来,大家常常是左顾右盼、意见不一。
有的说,我们产品牛;有的说,我们服务贴心;还有人说,我们的品牌故事很打动人……每一个都好像有点道理,但放进市场,最终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只有一个。
而没选对的,就都变成了噪音。
这篇文章,我想带你系统拆一拆:什么才算是品牌的核心优势?你该怎么判断、选择和打造?这不只关乎品牌定位,更决定了你未来三年到底能不能活下来、活得好。
一、别再试图“打造多个核心优势”,那是走不出来的品牌陷阱
我知道很多企业在业务上做得很全面,产品有亮点、服务体验不错、品牌故事也有在说,价格还相对友好——听起来像什么都有,但用户那边是怎么接收的?
不好意思地说一句,他们只记住了个模糊印象——“嗯……这牌子还可以吧。”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明明有这么多优势,品牌却始终上不去台阶、甚至没有清晰标签?
因为我们没有给市场一个明确的“记忆锚”。
用户不会一页页翻我们的PPT,他只在脑子里留一个印象。那印象通常就来源于一条路径:一个认知——一个理由——一个选择。
所以,找出我们品牌最该押注的那一个优势点,变得如此重要。
为啥?现实中资源是有限的、用户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团队执行力更有限。你不做选择,其实就是让市场帮你选——而很可能选的,是你最不希望用户看到的那个版本。
而现实就是很多公司告诉你,我们哪都强,结果是哪都不强,市面上很常见,也就那样的分享。因为当你跟公司中高层探讨产品、体验、品牌、价格哪个作为核心发力点的时候,结果两三个核心优势成为妥协的结果。回到了你觉得这几个点是我们的核心优势,而用户觉得“啥也不是”的矛盾中。
不信的你,可以再试试:从产品、体验、品牌、价格四个维度,让公司中高层选一个公司最强的核心点、两个中等优势,一个必须放弃的点,看看有什么结果。
这个探讨,我带过大品牌、小公司、新消费、老国货,每次都能看到真实的内部分歧暴露出来。
但也正是从这个分歧点,开始了真正的品牌战略共识建立。
所以,我不想大家从“我们能做什么”开始讲,而是问:“如果明年只做一件事,投一个资源点,我们投在哪?”
只有这个问题清楚了,后面我们讲传播策略、用户增长、产品创新、内容表达才有意义。否则,都是在空转。
所以,我们品牌现在,最值得用户选择的那个理由,到底是什么?
二、什么是真正的“核心优势”?不是你擅长的,而是用户能感知、能传播、能反复选择的
当下品牌战略思考中,基于核心优势的选择是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核心优势?
这个词听着耳熟,但真正理解对的,其实不多。
很多团队都会说,我们的技术挺强,配方很讲究,供应链效率高,或者价格便宜。听起来都挺有底气。但问题是,这些优势你们自己知道,用户知不知道?感不感受到?愿不愿意跟别人讲?
这是三回事。
你以为的“我们很强”,如果用户没感知到,那就是内部能力,不是品牌优势。
你说“我们服务很好”,但用户觉得你只是“没出错”,这不是优势,是基本盘。
你说“我们便宜”,用户如果没觉得划算,只会觉得“这东西看起来就不值钱”。
所以,真正的核心优势,得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用户感受得到。不是你说好,是他用完觉得“确实不错”。
第二,他愿意因为这个点买你,而不是随便选的。
第三,他还愿意跟朋友讲一句:“你可以试试这家,它××特别好。”
我举个例子,Dyson。
你说它是靠技术起家的没错,但它牛的地方不在“气旋原理”这些工程术语上,而在用户心里那个感受:“这玩意儿真吸得干净,还不烦、不吵,还挺好看。”
这才是人会掏钱、复购、安利别人的理由。
所以,你的核心优势,不是你擅长什么,而是用户记住什么、愿意说什么、愿意反复为之买单的那个点。
别搞错方向了。
三、四种品牌核心优势模型:选一个做穿,而不是每个沾一点
在我们的思考总结中,把品牌优势分成四种类型:
咱们一个个说。
我们一直强调品牌要“聚焦”,那聚焦什么?不是聚焦产品功能,不是聚焦广告预算,而是聚焦在一个最能打动用户、带来增长、能长期放大的优势点上。
这个优势可以是你的产品能力、用户体验、品牌理念,也可以是价格策略。但别四个都想要。你真要每个都碰一点,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哪一点都讲不透,用户也记不住。
我们常用的模型,把品牌优势分成四类:产品导向、故事导向、体验导向和价格导向。下面我一个个给大家讲清楚:
第一类:产品导向型品牌
这个大家最熟。很多技术型、制造型、配方型的公司,都自然地往这条路走。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很多产品强的公司,用户却没感觉。为啥?
不是你产品不行,而是你没把好在哪儿翻译成用户听得懂、感受得到的语言。
比如劳力士,它的“产品强”不光体现在用料工艺,而是它让你一看这表就知道:这个人混得不错。它把技术变成了一种“身份标签”。
所以,产品导向型品牌要做的,不是堆参数、讲构造,而是要让用户用完之后说一句:“这东西值这个价”。
你得从“技术力”跳到“感知力”。
怎么做?你要用场景法、图解法、对比法去做内容,而不是写技术白皮书。说白了,就是少说术语,多说“这玩意到底解决了我什么麻烦”。
第二类:故事导向型品牌
这类品牌靠的不是性能,而是信念、价值观和主张。不是“我们是谁”,而是“我们站在谁那一边”。
比如特斯拉,它卖的不只是新能源车,而是“用科技拯救地球”的幻想;又比如Patagonia,直接在黑五关店,告诉用户“不要买新衣服,地球需要你克制消费”。
这类品牌吸引的是情绪共鸣、身份认同,能形成用户的精神归属感。但也容易出问题——很多品牌理念讲得挺动人,但产品体验、服务逻辑、价格策略全都对不上,用户一用,立马失望。
所以故事型品牌的最大挑战不是“讲故事”,而是“把主张兑现”。一句主张要贯穿到产品、包装、客服、门店、内容各个细节上,才让人信你。
另外,别讲那种“我们一直很努力”“我们很环保”这种PPT语言,那不是故事,那是自夸。真正的故事要能回答一句话:“我们,是谁的代言人?”
第三类:体验导向型品牌
这个模型有个核心判断标准:如果今天用户不看广告、不比参数,光是从第一次接触到售后全过程,能不能留下一个明确的“记忆点”。
比如星巴克,咖啡口味说实话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很多人就是觉得那地方舒服、有气氛、能点你名字,还能定制杯子,熟客还能记脸。
这不是产品打动人,是体验构成了品牌印象。
所以体验型品牌靠的是“稳定输出+惊喜感知”两手抓。你既要让用户觉得“这牌子靠谱”,又要在某一两个细节上让他觉得“这牌子对我有点特别”。
那怎么做?不是光靠服务人员训练,而是要画出完整的用户旅程地图,标出关键节点,然后一个个优化体验锚点。
比如,用户第一次进入APP,他看到的首页是什么?有没有新手指引?下单后物流信息怎么通知?客服怎么跟进?每个环节都决定他对品牌的“体感”。
第四类:价格导向型品牌
这类最容易被误解。很多人一说“打价格牌”,脑子里就自动跳出“低端”“便宜没好货”的标签。其实不是。
真正的价格型品牌,不是便宜,而是“让人觉得划算得合理”。
你得给用户一种感觉:你不是因为低质才便宜,而是因为你效率高、不赚黑心钱、把该让利的让给了我。
比如小米早期,它靠的不只是性价比,而是“我们把成本都告诉你,我们不坑人”。这是一种“价格透明+技术民主化”的姿态,用户买的是一种“我跟品牌是站在一起的感觉”。
再比如COSTCO,价格并不都低,但用户信任它:如果贵了、买错了、后悔了,我可以退。所以它的价格不是便宜,是有“价格信任机制”。
所以你做价格优势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价格”讲成“促销”,要讲成“用户占了合理便宜”。
总结一句核心观点:
不是你做哪个优势类型就一定赢,而是你要选那个你最有把握做穿的点。你不能又想讲技术,又讲情怀,还讲极致体验,再讲价格实惠——这不是品牌,这是许愿池。
那你怎么判断选哪个?
很简单,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明年只能投一笔钱,只做一件事,我们投哪?
如果只能留给用户一句话,他们会说我们啥?
如果我们现在砍掉所有传播,就靠产品和服务,用户还会不会来?
这个答案,就是你品牌的真正主轴。
如果你能选对主轴,并围绕它建系统、做表达、强执行,你才有机会把品牌做出真正的识别感、信任感和复购力。
这四类优势,不是模板选项,而是战略选择。别贪全做,选对一个,做穿它,才是我们今天做品牌战略要真正落下去的事。
四、别走进这几个常见的误区
咱们做品牌战略的时候,有几个常见误区,不讲清楚,真的会绕大圈、花冤枉钱。我这几年带了一些中型企业做战略共创,发现踩坑最多的就这三条:
第一个误区:以为“传播包装”能弥补没优势。
你别看现在很多品牌拍广告、做联名、投达人、上短视频,全都整得像模像样,动静很大。但真拿销量一看——没动静。为啥?
底层没优势,用户买了一次,发现不值,就不会再来了。用户不是傻子,品牌讲得再漂亮,兑现不了就没人信。
正确做法是反过来:先把产品、服务、价值体验这些基本盘打实,再去考虑怎么传播放大。传播是放大器,不是魔术棒。
第二个误区:以为“多个优势”能支撑品牌溢价。
这特别容易发生在老板拍板时——我们要做“高品质+好服务+性价比+有文化感”,每一项听起来都对,最后结果是啥?用户一句都没记住。
消费者记住品牌靠的是单点穿透,不是多点平铺。你越清晰,用户越容易记住你、推荐你。反过来你全都想要,用户只会觉得你“哪里都还行,但哪里都没特点”。
第三个误区:团队内部对“我们凭什么赢”没有共识。
你问市场团队,他们说靠价格;问创意团队,说是理念;问客服,说是服务体验。每个人说法都不一样。那品牌怎么可能讲出统一声音?
所以我建议,每个品牌都应该组织一次“优势聚焦共创”,拿出四张卡片:产品、体验、理念、价格,大家一起讨论:哪个是我们的主轴,其他是谁来配合?谁是主角,谁是配角?
共识不统一,就会乱发力,最后就是浪费资源还没效果。
五、未来趋势:品牌竞争会越来越像“能力系统的对决”
今天讲品牌战略,不可能只看现在。未来,品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像什么?说白了,就是“能力系统的对决”。
你靠拍广告、讲故事、做联名,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拼的不是谁说得动听,而是谁能真正把“优势”变成“复利”——能被放大、能被兑现、能被传播的那种长期优势。
第一个变化是:只有强优势+强交付,才能换来品牌溢价。
以前信息不对称,靠概念包装还能糊弄一阵。现在不行了,用户一个搜索、一条差评、一个视频实测,马上就能看穿你是不是真本事。
你说自己配方干净?有KOL能拆出来;你说服务体验好?评论区一看就知道。只有真的能交付的优势,才能成为增长的发动机。
第二个变化:品牌越来越不是你说出来的,而是用户替你说出来的。
用户会去小红书、朋友圈、抖音评论区讲:这家产品为什么好、哪里体验细、是不是值得推荐。你想的是“怎么说”,用户关心的是“我有没有话可说”。
所以你得反过来设计:我们能不能给用户一个愿意讲出来的理由?一句容易复述的品牌主张?一个能截图的界面细节?一次可以发动态的拆箱体验?
第三个变化是:优势必须系统化,而不是单点爆破。
你不能只靠一个产品点火,就指望能把品牌做起来。要做成真正有品牌力的公司,必须围绕优势,构建出一整套系统——从产品定位,到包装设计,再到传播内容、销售体验、客服话术等,全都要围绕主轴协同起来。
我举个例子,完子心选这个品牌,就是围绕“安全+平价替代”这一核心优势,建了一套打穿的系统。产品是“成分党放心”,设计是“年轻化专业感”,内容全是素人真实试用+医生背书,哪怕价格便宜,但你觉得它有底气、够透明、值信任。
这就是未来品牌真正要走的路:优势为本,系统放大,而不是靠某一次爆点赢一时热度。
六、一个重要建议:让优势成为战略投资方向
战略不是写在PPT里的那一段漂亮定位语,而是你资源怎么花、组织怎么配的硬选择。
你说你是产品导向,那就得看:你有多少预算真砸在研发上?你的技术团队是不是这个行业里最能打的?
你说你是故事导向,那请问:你有没有专门的内容团队?社交传播是不是持续做?品牌主张能不能讲得清楚、讲得出圈?
体验导向的就更直接了:有没有服务流程标准化?员工有没有被训练到能交付一致性体验?有没有激励机制支持服务文化?
那价格导向呢?看的是供应链效率、SKU策略、库存周转。不是说你便宜就好,而是你得便宜得有壁垒、有规模、有利润。
所以啊,别把战略当成“选哪种定位”的脑力游戏,而是要真问自己:我愿不愿意为这个优势,把资源、人力、组织结构,全都押上去?
如果你敢押,那这个战略才算真正落了地。
写在最后:优势是品牌的锚,也是增长的杠杆
品牌不是你叫自己是什么,而是用户相信你是什么。你越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你就越能用它构建清晰认知、建立复购机制、降低增长成本。我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安排一次“品牌优势共创会”,和团队一起讨论这四个问题:
用户为什么记得我们?
用户为什么回购我们?
竞争对手最怕我们什么?
如果明年只能投一件事,我们会投哪里?
如果你能回答清楚,说明你已经踏上了真正做品牌的路。
思考:现在很多市面上很多火的品牌,比如完子心选、钟薛高、小米、元气森林、泡泡玛特,它们都有一个特别突出的“记忆点”。
完子心选是“成分党平价替代”;
钟薛高最早靠“高端雪糕”出圈;
小米当年是“为发烧而生”的极致性价比;
元气森林是“无糖”+“包装清爽”;
泡泡玛特是“盲盒+IP收集”的心智组合。
我们称这种打法为“聚焦单一优势”的打法。在品牌导入期,它确实非常好用,因为能迅速打动用户,形成记忆。但问题是,很多品牌在做大之后,却依然固守一个点死磕,结果变成了“只能靠爆款活”“一红就难续命”的被动状态。
这是为什么?回过头来看那些发展起来的品牌,现在又不是单一优势打法,这不是矛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