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终于落地,电商税务合规正式上线了!
6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并宣布即日起开始施行。
消息一经发出,瞬间在电商行业掀起腥风血雨,不少商家闻之色变。
如果说去年12月20日《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发出是给商家敲响了一记警钟,那本次《规定》的发布正式表明了电商合规全面进入新阶段。
那么,《规定》对互联网平台企业(以下简称“平台”)以及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下简称“商家”)有哪些影响?商家又该如何布局?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解读
首先,关于大家对《规定》产生的相关问题,司法部、税务总局负责人在记者发布会上作出了明确的回应。(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以下内容我们进行了一定处理。)
1、谁来报送?向谁报送?怎么报?报送谁的信息?
平台统一报送,即天猫、淘宝、抖音、京东、小红书、1688、快手等所有互联网平台均应通过专属的信息接口,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商家的经营信息。
2、报送什么信息?
①身份信息:即报送商家的名称(姓名)、证件号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店铺唯一标识码、店铺名称、专业服务机构标识、网址链接等经营身份信息。
②收入信息:收入信息涵盖商家各种类别收入,包括销售货物及无形资产的收入总额、退货金额、销售净额;提供服务取得的经营收入、劳务收入、佣金收入、打赏收入、广告收入及其他收入的收入总额、收入净额,以及从事其他网络交易活动取得的收入等。
换言之,不管咱们是什么类型的店铺,我们的身份信息和收入信息都将按照规定,报送到税务机关。
3、报送范围?
①商家在本规定施行前的涉税信息,互联网平台企业不需要报送。
需要注意的是,存量信息不报送≠历史隐匿收入的行为不被查!近期大量查税案件表明,历史风险不会随着新规实施而降低,反而有越查越严、越查越多的趋势。
②在平台内从事配送、运输、家政等便民劳务活动的从业人员(例如外卖员、家政服务人员、网约车司机等),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或者不需要纳税的,平台不需要报送其收入信息。
③平台按照规定为商家办理扣缴申报、代办申报等涉税事项时已填报的涉税信息,不需要重复报送。
4、什么时候报送?
答:根据《规定》,平台应按季度报送,在季度终了的次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商家的身份信息及上季度的收入信息等,首次报送将于10月完成!也就是说,留给电商企业调整的时间已经不多!
5、对于平台报送的数据和商家自有数据之间的差异怎么办?
根据《规定》,税务机关依法开展税务检查或者发现涉税风险时,可以要求平台和相关方提供涉嫌违法的商家的合同订单、交易明细、资金账户、物流等涉税信息,平台和相关方应当按照税务机关要求的期限、方式和内容如实提供。
毫无疑问,《规定》将对所有电商企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核心旨在通过平台向税务局报送商家的经营数据,对比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隐匿收入等偷税漏税的行为,从而提高电商企业的合规程度,以保证税收的规范性与公平性。
在这里再次特别提醒大家,现在开始,大家务必要合法合规了!不然接下来系统直接自动触发税务稽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对哪类商家影响最大?
大家最为关注的还是平台信息报送之后会对商家带来的影响。
据税务总局介绍,《规定》施行对平台企业以及绝大多数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税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一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只需依法履行涉税信息报送的程序性义务,其自身税负不会变化;二是平台内绝大多数合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税负不会变化;三是平台内众多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从业人员因可享受税收优惠,其税负不会变化。
如,商家月销售额不超10万元可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政策,综合所得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的平台内从业人员,在享受各项扣除后,也基本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存在隐匿收入的部分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一旦平台开始报送数据,就表明企业所有的经营信息都已透明化,若企业长期申报收入与平台同步的收入信息差异过大,则会引发税务机关的关注和调查。
基于此,企业应着重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隐瞒收入,不报或少报收入
隐匿收入是指不少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后并没有开票需求,因此,许多电商企业仅就开票收入进行纳税申报,隐匿了未开票收入。
此外,有些商家也会通过个人卡收款的形式隐匿收入。
二、缺少进项成本票
数据同步之后,企业应充分考虑到自身进项票获取的问题。
以一般纳税人为例,其应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如,若商品定价为113元(假定其适用13%增值税税率),其销项金额=113/(1+13%)*13%=13元,若成本为50元,推广费及佣金30元,快递费10元。则能够抵扣的进项税额=50 /(1+13%)*13%+30/(1+6%)*6%+10/(1+6%)*6%≈8元,则商家应交的增值税=13-8=5元。
理论上来说,企业能够合理获取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越多,其增值税税负越低。
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到全面合规之后对于成本费用票获取的情况,如果你的对手比你先对供应商进行了优化,能够以含税价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其合规的成本将远低于你!
三、还在S单的商家
对于存在S单的商家需要额外关注,虽然S单作为非真实交易,无需缴纳增值税,但企业应充分保留S单相关证据链备查,若企业无法提供证据佐证S单业务,则仍然会被视同正常销售,从而补缴税款。
此外,根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此前发布的《网络交易合规数据报送管理暂行办法》,平台有义务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报送企业的身份、经营信息及违法行为线索数据,因此,企业产生的S单数据可能会被同步至市场监督管理局。
如果商家还继续使用这种黑操作,恐怕不能再称之为“喜刷刷”了,而是“苦哈哈”。
当然,除了这三点外,企业的库存核算混乱,导致税务检查时无法提供准确的库存数据等很多行为,都会增加税务风险。
电商企业税务合规势在必行!
对于《规定》的实施,很多商家都冷汗直流。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公司应对企业所有店铺及主体进行梳理,针对每个店铺的类型、体量和发展规划,选择适合的经营主体。同时,选定了主体之后,企业应建立收入申报的规范。
其次,假如我们公司的是缺少进项发票的,那么接下来就需要重新和供应商进行沟通,确定每家供应商的开票情况,包括供应商开票类型(专票or普票)、加点情况、开票金额等,重新测算企业实际税负。
再而就是以往我们会有很多无票据的支出项目,如差旅费用、业务招待费等,今后也需按规定取得票据,且人力成本也应对公全额发放,否则就会出现成本已支出却无法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的情况。
最后,《规定》的正式施行已经让商家对合规的选择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生死局已悄然来临,过往以罚代缴、自查自证的时代已正式落幕,平台的每一笔流水都将清晰化、透明化,这意味着任何心存侥幸的拖延或遮掩,都将直面穿透性的稽查风险与难以承受的代价。
显然,我们商家要拥抱变化,重塑心态,迎接合规才是经营存续、长久发展之道。而这最快、最优的出路,就是通过学习,一边进行税务合规,一边向财务要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