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亚马逊卖家“删差评”的地方不多了!
近日,亚马逊宣布,卖家平台中的“买家评论”功能将于2025年9月30日完全弃用,倘若商家要监控商品评论,就只能用买家之声(VOTC)了。
对此,不少卖家都表示天塌了。
要知道,“买家评论” 是亚马逊平台赋予卖家的少数能直接与买家交流的功能,很多商家若想处理差评,往往会把这一功能当作首选。
如今,新规出台,意味着三个月后这条路就要堵死了,到那时候,本就难以处理的差评问题,只会变得愈发棘手!
那么,这也让人不禁好奇,平台这一动作背后有何考量?又给商家释放了什么信号?
亚马逊取消“买家评论”功能!
具体来说,“买家评论”功能能让卖家直接查看 90 天内所有三星以下的产品评价,从而优化自身产品服务,同时也提供了与给出差评的买家取得联系的渠道。
卖家只需点击评价右上方的“联系买家”,就能选择 “礼貌退款”(系统会自动发送电子邮件,向给出差评的买家提供全额退款)或是选择 “买家支持”(系统会自动生成邮件,询问买家是否愿意通过买家与卖家消息服务进行沟通)。
尽管邮件模板内容固定且买家回复率通常不高,但这一功能确实为卖家解决差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途径,不少商家正是借助它成功处理了部分差评。
而亚马逊给出的替代产品“买家之声”,却难以满足商家与买家就具体差评进行沟通的核心诉求,这正是其引发争议的关键所在。
另外,该产品仅仅是为卖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商品绩效评估角度,即把买家对商品的满意度划分为“极好、良好、一般、不合格、极差”五个等级,并没有包含买家给出差评的具体原因。
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卖家的运营难度,尤其是在他们想要优化服务的时候。
对此,许多卖家都表示,他们希望亚马逊未来能对“买家之声” 进行升级,把它和 “买家评论” 的部分功能整合到一起。
但平台究竟会不会采纳这一提议,目前还不好说,仍需进一步观察。
亚马逊为何突然下狠手?
不过,对于亚马逊此举的动机,不少卖家其实早有预期。
毕竟无论是国内电商平台,还是亚马逊,买家的体验感都是平台极为重视的指标。
因此,平台们更希望卖家能将目光聚焦于产品和服务本身—— 也就是产品品质、服务细节、物流效率和描述准确性等根本环节,从源头上减少差评产生的土壤。
在亚马逊看来,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影响商品排名或用户评价的行为,都会严重破坏平台的公信力,同时损害其他合规卖家的合法权益。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针对这一点,亚马逊此前就已多次采取行动,毫不手软地打击卖家干涉买家评论的违规操作,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都有可能会被判定违规:
- 组织他人撰写虚假评价:指使亲属、公司员工等关联人员,对自己或竞争对手产品发布不实评论。
- 通过产品包装诱导评价:在商品或商品包装中夹带插页、插页中提供售后邮箱、传单、优惠券、宣传册等物品,以此作为条件要求买家发布评价或限定好评。
- 创建多个买家账号操纵评论:亚马逊禁止商家创建多个虚假买家账号(如僵尸号,自养号),用来发布虚假评论,包括好评或者差评。
- 违规合并/拆分商品变体:为提升评价数量,将不同品类商品违规合并至同一变体共享评价;或将低评分子体分离以优化整体评分表现。
另外,亚马逊还明确规定,卖家不得直接干预买家的商品评价,具体来说,就是不能通过亚马逊平台的买卖双方通讯系统联系消费者,以直接要求或变相诱导的方式,让对方提交正面评价,或是修改、撤销负面评价。
而这一规定,恰恰与此次停用“买家评论”功能不谋而合。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人为干预用户评价的行为都可能招致亚马逊的处罚,包括但不限于:商品流量限制、评价清除且禁止新增、商品强制下架、店铺冻结、资金冻结乃至司法追责等后果。
不难看出,单就用户评价管理这一块,亚马逊的严格程度就远超过国内不少电商平台。
这其实是在提醒卖家,与其在差评出现后“亡羊补牢”,不如主动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因为平台追求的是真实、未经人为干预的用户评价。
再换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否存在直接沟通渠道,差评的出现本身就暴露了经营环节中存在的可优化空间,卖家必须正视这一点。
给卖家释放了什么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鼓励平台上露出更多真实评价,亚马逊还推出了一项对卖家有利的新政策。
近日,亚马逊还发布公告称,只要创建好 FBA Listing,卖家就能提前报名 Vine 计划,如此一来,新品在上线首日便可获得最多 30 条评论。
以往要参与 Vine 计划,卖家得先把 FBA 货物送到亚马逊仓库,等系统标记为 “可售” 状态后,才能进入申请入口,这一过程通常要花上几周时间。
而在新规下,卖家可以提前为符合条件的 FBA 产品注册 Vine 计划,在产品上架前就能获得由 Vine Voices 给出的真实评论。
这不仅能帮助新品快速积累口碑、缩短评论获取周期,还能让产品在正式开售时,详情页就有真实的客户评价展示,彻底告别“新品零评论” 的困境。
总的来说,无论是取消“买家评论”功能还是升级Vine计划,平台这“一个巴掌又一个甜枣”,都在向卖家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亡羊补牢”式的被动运营必须让位于“防患未然”的精耕细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亚马逊的新规固然带来了严峻挑战,却也倒逼着卖家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唯有以真实卓越的产品力和服务力赢得用户,才能在亚马逊这片丛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价管理之路虽已转向,但通往成功的核心逻辑从未改变:做好产品,服务好顾客。这或许才是亚马逊留给卖家们最深刻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