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创业人 电商创业人 11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5-08-12

97年小伙半年净赚3000万,破局点不在产品多牛,而在他把赚钱的逻辑倒过来了。普通人盯着产品琢磨“我能卖什么”,他盯着人群琢磨“谁最舍得花钱”——这步颠倒,差的不是技巧,是对赚钱本质的理解。

普通人创业,总陷在“自嗨式感动”里。觉得自己的产品用料扎实,情怀动人,客户就该买账。但市场的真相是:客户买不买,不看你有多努力,看你能不能戳中他的“必须要”。而“必须要”的程度,往往和口袋里的钱成正比——有钱人群的“必须要”,更愿意用真金白银买单。

这个小伙的第一步,不是做产品,是画“高付费人群画像”。他列了三类人:开工厂的老板、做电商的头部卖家、一线城市的高端宝妈。这三类人的共同点很明确:时间值钱,怕麻烦,愿意为“省时间”“保效果”多花钱。盯着这些人,就避开了最耗精力的“价格战”——他们对几块钱的差价不敏感,敏感的是“能不能解决问题”。

找到人群后,他做的不是“推销”,是“翻译需求”。比如工厂老板常头疼“车间设备突发故障,维修工半天到不了”,他就整合了一批有资质的维修师傅,搞“2小时上门抢修”,年费收2万,工厂老板觉得值——停工一小时损失可能几十万,2万买个安心太划算。这不是他多懂设备,是他看懂了老板的“隐性成本焦虑”。

普通人总怕“高端客户难伺候”,其实恰恰相反。高端客户的需求更明确,决策更干脆。你把服务流程做细,把结果写进合同,他们很少像散户那样反复砍价、挑刺。这个小伙做电商卖家的“代运营优化”,只接月销50万以上的客户,收费是销售额的8%,但承诺“3个月没提升就退款”。卖家一算账:花8%换可能20%的增长,值,所以签单极快。

他的逻辑里,有个关键:不做“全民生意”。普通人总想“客群越广越好”,结果精力分散,谁都伺候不好。他只啃“一小块肉”——比如高端宝妈,他不做全品类母婴用品,只做“0-3岁宝宝的高端早教陪玩服务”,派有资质的老师上门,按小时收费,一次300块,宝妈们觉得比自己瞎带强,复购率极高。

很多人觉得“赚有钱人的钱需要大投入”,这是误区。他启动时就三个人,没租办公室,靠线上社群触达客户。工厂老板在行业群,电商卖家在服务商平台,高端宝妈在私立医院的宝妈群——精准渗透比遍地撒网省钱,还高效。他说,找到对的池塘,用小钩子就能钓大鱼,没必要造航母。

普通人该怎么学?分三步。第一步,列3个你能接触到的“高付费群体”,别贪多,比如小区里的企业主、写字楼里的中层管理者、开实体店的老板。第二步,蹲点观察他们的“抱怨”:企业主可能抱怨税务麻烦,管理者可能抱怨团建没新意,老板可能抱怨客源少。第三步,针对一个抱怨,做“最小成本测试”——比如帮企业主对接靠谱的代账公司,赚点介绍费;帮老板做美团店铺优化,收点服务费。

别觉得“赚小钱丢人”,这个小伙的第一单只赚了800块——帮一个电商卖家改了详情页,转化率提了15%。但这800块让他确认:高端客户的需求,藏在“提升效率”“降低风险”里,不是藏在“便宜”里。后来的3000万,都是从这800块的逻辑里长出来的。

很多人创业失败,不是能力不够,是一开始就找错了“买单人群”。你对着一群“只想花10块钱”的人,再努力也赚不到100块;但对着一群“愿意花1000块”的人,稍微用点心就能赚到100块。

赚钱的核心,从来不是“我有什么”,而是“谁愿意为我有什么付钱”。先锁定那个“愿意多付钱”的人,再把你的产品变成他“非买不可”的东西——这步搞反了,再折腾也是白搭。

那个97年的小伙没什么特别,就是先想明白了:钱在谁口袋里,比你有什么产品重要。找对了口袋,赚钱的速度会快到你自己都不信。
关注下面的话题,发现更多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98
获赞
39
内容
0
关注
0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