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圈

亚马逊卖家成长圈
创建于 2022-9-7 积分: 23599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不是都说非洲是跨境电商蓝海市场吗,怎么转化率这么低! 做非洲跨境,有个扎心的场景: 后台流量看着挺漂亮,Jumia每天有曝光、点进来也有人,可一到下单这一步,就像被卡住一样,单子就是不来。 去年我们服务过一个尼日利亚做小家电的卖家,广告预算烧了不少,店铺装修请了好几个设计师,可后台显示上千点击,订单却寥寥无几。那时候他天天问自己:“是不是选品没选好?是不是定价太贵了?” 其实真相很简单:非洲市场跟你在国内做电商完全不是一个逻辑。 很多地区网络支付和物流还在发展期,骗子太多,用户天然对线上购物多了一层防备。就算是Jumia这样的大平台,买家也会担心:这个卖家靠谱吗?货真能到我手里吗?别说信用卡付款了,货到付款都有人下单前要问好几句才敢拍。 那卖家后来是怎么破的? 他在我们建议下,把后台的站内消息和邮件留给了Jumia自己,自己专门拉了个WhatsApp号,放在店铺页显眼位置,让客户随时可以加他。没想到效果立竿见影。 非洲买家更信什么?不是页面装修得多花哨,而是有人随时在WhatsApp上回他一句“别担心,明天发货”,哪怕只是简单一句话,都比官方冷冰冰的消息管用得多。 但也别高兴太早。很多卖家把WhatsApp放出去以后,第一天能自己回消息,第二天还行,到了第三天就发现:自己白天忙上新、跑供应链,晚上熬夜回消息顶多能跟三五个客户磨细节,漏掉的呢?就白白跑到同行那下单了。 所以他干脆把这块交给了我们的本地化客服团队:懂英语和斯瓦希里语,24小时排班在线,专门管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买家问物流、问售后、问付款,随时都有人用当地口语聊,既不怠慢人,也比模板消息暖心。 后来他后台流量没变多少,但WhatsApp的下单转化直接拉起来了,差不多把同样的广告费,产出翻了快一倍。 说到底,非洲跨境要的不是单纯把店铺开起来、广告烧起来就完了,而是要在买家最犹豫的时候,有个本地化客服把他那句“还有货吗?”、“怎么发货?”接得住、说得明白。 流量是你花钱换来的,订单是靠人把它守下来的。
展开...
对新手来说,做亚马逊与其纠结选品,不如说更像在选一条少走弯路的路。毫不夸张地说,有些类目从一开始就是红海战场,卷到你焦头烂额,最后可能还赚不到钱。 结合踩坑经历,总结出几个新手需慎入的“高危区”: • 3C配件类(手机壳、数据线、蓝牙耳机等):内卷到极致,产品生命周期短,价格战打得惨烈。大卖垄断着供应链,小卖基本只能当炮灰,就算侥幸卖出去,退货率也高得头疼。 • 服饰类(尤其是女装):尺码难把控,不同地区审美差异大,退货率直接爆表。新手在视觉呈现、模特图拍摄、测评节奏上往往跟不上,很容易被甩在后面。 • 美妆个护类:合规要求一堆,FDA/CE认证、标签规范都很复杂。要是备案没做好,被投诉一次就可能直接下架,产品等于进了“冷宫”。 • 玩具类:市场需求确实有,但准入门槛高,法规限制多(比如CPSIA),审核严格得很,一旦出问题就是大麻烦。 • 家居类中的“大件”:运费高不说,退货流程还特别麻烦,稍不注意就压一堆库存。很多新手搞不定物流,报关环节也容易出岔子。 那新手到底适合从什么类目切入?建议瞄准小而美、需求稳定的蓝海赛道,比如: 1. 宠物配件类(非食品) 比如: • 美国人平均每天遛狗2次,对牵引绳、胸背带的耐用性、设计感有需求(比如反光材质、可调节长度); • 欧洲人喜欢带宠物短途旅行,宠物便携包、车载宠物垫是刚需; • 他们不执着于“宠物必须用多贵的东西”,但看重“实用+颜值”,比如猫咪的磨爪板、狗窝的防滑设计,这些小配件无需复杂功能,贴合日常即可 2. 办公小物件 老外的办公场景很“较真 • 远程办公普及后,居家办公和公司办公的场景融合,他们需要桌面整洁(比如线缆收纳器、磁吸笔筒); • 注重工作效率,比如可折叠笔记本支架、便携计时器、桌面小日历,这些“小工具”能直接解决“随手可用”的需求; • 消费决策快——这类产品单价低(多在20美元以内),不需要比价半天,看到“能解决当下小麻烦”就会下单,退货率极低。 3. 厨房收纳类 老外的厨房习惯是“开放式+高频使用”,但厨房空间往往不大(尤其是公寓): • 他们喜欢“一站式收纳”,比如调料瓶架要分层、餐具抽屉要分隔(避免勺子叉子混在一起); • 烘焙、做沙拉是日常,所以烤盘收纳架、保鲜盒分类套装很受欢迎; • 注重“颜值与实用统一”,比如竹制、不锈钢材质的收纳盒,既能装东西,又能直接摆在台面上当装饰,不需要复杂功能,符合他们“简单即高效”的审美。 4. DIY小工具 • 欧美家庭普遍有车库、院子,喜欢自己修修补补——比如给栅栏刷漆、组装家具、打理草坪,迷你电钻、多功能螺丝刀、手工锯这类小工具是“居家必备”; • 租房族多,喜欢自己改造空间(比如装置物架、修水管),但又不想买大型工具(占地方且贵),所以“迷你款”“多功能合一”的小工具(比如带LED灯的螺丝刀)很抢手; • 他们买这类工具更看重“能否快速解决问题”,不需要复杂操作,说明书简单易懂就行,新手做产品说明和合规(基础安全认证即可)也容易达标。 这些类目竞争相对温和,门槛不高,更适合初学者上手练经验。
展开...
  • qw1.jpg
我在西安出租屋里,靠亚马逊实现月入五位数:一个人的跨境电商自由创业路 2021年冬天,我蜷缩在西安月租1800元的出租屋里,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亚马逊后台,心跳得厉害——刚上架的第三款产品,当天竟然出了27单。那时候我根本想不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开始,会让我在两年后彻底告别朝九晚五,过上“睡衣办公、咖啡续命”的自由生活。 我大学毕业后,刚好赶上疫情,投了80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最穷的时候,银行卡余额不足2000块,连给电动车换电瓶的钱都拿不出。 转机出现在刷抖音时刷到的一条视频:一个宝妈在家做亚马逊,用婴儿床当临时打包台,月入3万。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学习亚马逊,这才知道原来个人也能在亚马逊开店,不用囤货、不用英文八级,甚至连营业执照都能挂靠。刚开始我连Listing(商品页面)都不会上传,对着后台英文界面抓耳挠腮。咬咬牙花2000块请人代运营,结果对方选了个“发光狗项圈”,发了500件货到FBA仓库,三个月只卖出去3条。亚马逊不是“上架就躺赚”,选品才是生死线。 最开始我为了省成本选择自发货,从青岛海运到日本要15天,结果差评满天飞:“圣诞节礼物变成新年礼物”“包装被压坏”。直到看到亚马逊官方数据:使用FBA的Listing转化率比自发货高20%-25%,我咬咬牙把最后3万块存款投进去,发了200件产品到日本FBA仓库。 奇迹出现了!配送时效从15天缩短到3天,Prime会员专属标志让流量暴增,每天稳定出20-30单。更爽的是,亚马逊包办了打包、物流、售后,我终于不用再对着国际快递单号算时差,腾出时间研究广告和优化页面。 一个人的也能做:从选品到广告的实操心法 • 选品:用Jungle Scout筛选“月搜索量1万+、竞品Review0.8%的词挑出来开手动精准。把70%预算砸在转化率最高的3个词上,ACoS从35%降到12%。 • 库存管理:用“少量多批次”策略,每次发100-200件到FBA,根据销量动态调整。有次发现日本雨季前“防水书包”搜索量飙升,我紧急空运补货,那单利润率直接翻倍。 当然,想要成功和自由也是需要代价的,有人说跨境电商是“躺着赚钱”,但只有我知道,自由背后是24小时待命的责任感。有次日本买家凌晨2点发邮件说“书包拉链卡住了”,我爬起来用翻译软件回邮件,第二天就自费寄了个新拉链头过去。 但这些都抵不过自由的快乐:我可以穿着睡衣工作到中午,下午去海边跑步,晚上边看美剧边处理订单。去年生日那天,我带着父母去日本旅游,在东京铁塔下收到亚马逊推送——当天销售额突破5000元。 给新手一句的真心话:亚马逊不是提款机,但绝对是公平的战场 现在我的月利润稳定在3-5万,团队还是只有我一个人。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招人,我说:一个人做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把每个细节都打磨到极致。 如果你也想试试,记住这三点: 1. 别迷信“爆款”:先从“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切入,比如“给左撇子设计的削皮器”“适合小户型的折叠宠物窝”。 2. 把FBA当武器:虽然前期压货有风险,但流量扶持和配送体验能帮你快速建立信任。 3. 用数据代替直觉:每天花1小时看广告报表、竞品动态,别凭感觉改价格、换主图。 最后想说,亚马逊没有“轻松赚钱”的捷径,但它给了普通人一个用脑力和执行力对抗阶级固化的机会。从工地到出租屋,从月薪5000到月入五位数,我用三年时间证明:只要找对方法,一个人也能在跨境电商的战场上杀出重围。
展开...
  • qw1.jpg
你一定要去做跨境电商,它会是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方式。跨境电商的市场是广阔的,而且成本低,能够持续几十年。 前阵子去义乌,见了个开小工厂的老王,专做户外折叠椅。以前他靠外贸公司接单,订单被压价30%,还得等3个月回款。去年试着自己做亚马逊,把椅子挂上去,直接标价比给外贸公司的价高50%,没想到欧美客户抢着买——他们觉得“中国制造的折叠椅,质量好还比本地便宜一半”。 现在他每天发50单,不用应酬外贸公司,不用垫资压货,净利润比以前翻了倍。他说:“以前外贸是‘隔着中间商喊价’,现在跨境电商是‘工厂直接对用户喊话’,中间的差价全成了自己的。” 跨境电商的“成本低”,藏在每个环节的减法里。 传统外贸要经过“工厂-出口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层层加价,到用户手里价格翻3倍。跨境电商砍掉中间所有环节,工厂的货20天就能到用户手里,成本直降40%。 深圳的小郑做独立站卖手机壳,自己不囤货,找东莞工厂一件代发。客户在网站下单,工厂直接贴单发货,他赚中间差价。启动资金就5000块——3000块做网站,2000块投广告,第一个月就卖了800个,净赚1.2万。他说:“以前开实体店要房租、囤货,跨境电商就像‘空中店铺’,有网就能开张。” 市场的广阔,远不止欧美。 东南亚的年轻人在TikTok上刷到中国的平价彩妆,催着卖家发货;中东的家庭主妇在社交平台晒中国产的智能电饭煲,说“做米饭比本地的香”;甚至非洲的小贩,都在朋友圈求购中国的二手手机——这些地方的电商渗透率才10%,比国内的30%低太多,正是抢市场的时候。 我认识个姑娘,专做中东市场的头巾,她没学过阿拉伯语,用翻译软件跟客户聊天,把头巾的图案改成当地喜欢的几何纹,月销2000条,每条赚15美元。她说:“以前觉得中东太远,现在才知道,手机上点几下,货就能送到迪拜,比发快递到隔壁省还方便。” 能持续几十年的核心,是“需求永远在,而且越来越大”。 全球有80亿人,其中60亿人没买过中国的优质平价商品。他们需要便宜又好用的小家电、性价比高的服装、设计新颖的家居品——这些正是中国供应链最擅长的。 更重要的是,跨境电商在改变“国际贸易的规则”。以前是发达国家的大公司说了算,现在是中国的小卖家、小工厂直接对接全球用户,用“性价比+快速响应”抢市场。 浙江的一个服装厂,通过跨境电商发现欧洲客户喜欢“带口袋的连衣裙”,当天改设计,3天出样品,两周就上架销售,比传统外贸的“6个月交货期”快了20倍。这种“小单快反”的能力,让中国供应链在全球越来越吃香。 别觉得跨境电商门槛高,现在的工具早就把门槛降到了“人人可试”。 不用懂外语,翻译软件能搞定80%的沟通;不用建仓库,一件代发能解决物流;不用大资金,投1000块广告测品,行就加投,不行就换品。 小区里开超市的张哥,兼职在亚马逊卖国产茶具,每天花1小时回复消息,周末去茶叶市场拍产品视频,去年赚了8万,比超市的利润还高。他说:“我连英文单词都认不全,照样能做,关键是敢试。” 未来的国际贸易,不再是大公司的游戏,而是“谁能更快触达用户,谁能更懂用户需求,谁就能赚钱”。跨境电商恰恰给了普通人这样的机会——不用囤货、不用租店、不用跑展会,一部手机就能把中国的好产品卖到全球。 现在进场,就像20年前开淘宝店——早期的玩家,哪怕卖的是袜子、打火机,都赚得盆满钵满。跨境电商的黄金期才刚开始,市场足够大,成本足够低,给普通人的机会足够多。 别犹豫,选个你熟悉的小产品,花5000块试三个月,成了,就抓住了未来几十年的趋势;不成,也不过损失几个月的零花钱。这种“低成本试错,高潜力回报”的事,值得每个想多赚钱的人试试。 毕竟,能把生意做到全球的机会,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
展开...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