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圈

亚马逊卖家成长圈
创建于 2022-9-7 积分: 22811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我跟我朋友副业就做的跨境电商,倒不是说给这行贴金,实话实说跨境电商这行无论是从前景看还是钱景看,都很值得做。 太多人觉得这行门槛高。要么说要囤货压资金,要么说外语不行玩不转,要么说平台规则太复杂。其实都是自己吓自己。 我朋友开始做的时候,手里就两万块。他没敢碰服装、3C这些大品类,专找那种国内工厂多、国外卖家少的小东西。比如带吸盘的浴室镜擦,国内批发价8块,挂到亚马逊上卖35美金,除去运费和平台抽成,一单能赚120多。 他从不囤货。找了三家工厂签代发协议,客户下单,工厂直接贴他的商标发国际快递。钱先到自己账上,再结给工厂。两万块,够垫十几次货款,风险几乎为零。 外语不好?他手机里存着三个翻译软件,产品详情先用机器翻,再花钱找大学生润色一遍,几十块搞定。客户咨询,复制粘贴到翻译软件,照样聊得明白。他说,老外在意的是东西好不好用,不是你英语标不标准。 别死磕大平台。朋友后来做了独立站,就卖那几款浴室清洁小物件。投钱做谷歌关键词广告,只投“浴室镜清洁神器”这种精准词,点击一次才一块多。客户下单后,必发邮件要评价,顺手拉进Facebook群。群里发清洁小技巧,慢慢有人问能不能推荐类似的厨房清洁工具,他再跟着找货。复购率比平台高一半,还不用给平台抽成。 这行的钱景,不在你卖多少量,在你能不能找到“信息差”。国内义乌十块钱的东西,到了欧美,只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比如冬天车窗起雾快,一个带除雾功能的小擦布就能卖高价。不是老外傻,是他们本地供应链反应慢,没盯上这些小需求。 前景更不用愁。全球网购的人还在变多,国内供应链的优势摆着——能快速打样,能压低成本,能柔性生产。普通人不用搞什么大而全,盯住一个小需求,用国内的货去填国外的坑,就能赚到钱。 别觉得这是风口。风口会停,这种“国内供应链+全球细分需求”的生意不会。关键是别贪大,别求快,先找到一个“老外头疼、国内能解决”的小问题,把它做透。 你看,跨境电商不是大佬的游戏。普通人想赚点外快,甚至把副业做成主业,没那么难。难的是你总盯着别人的大钱,忽略了自己能踩的小坑——那些没人注意的小需求,才是真机会。
展开...
野格子 昨天 14:36+ 关注
乘胜追击!2023年“出海四小龙”将中国跨境电商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024年“半托管”服务再次为跨境圈打开了一个新风口。春节这场跨境物流“保卫战”,我们赢定了! 2023年,咱们中国的“出海四小龙”可是大力推动了跨境电商,让咱们的商品火遍了全世界。到了2024年开头,有个新玩意儿叫“半托管”服务出现了,这说明咱们的电商行业又上了一个台阶,变得更加细致、高效了。 要是说2023年是咱们国货大举进攻海外市场的年头,那2024年就是咱们得稳稳当当,争取更大胜利的时候。这不,今年1月,速卖通和菜鸟联手搞了个“半托管”服务,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这可不是简单的快递提速,而是在不涨价的情况下,让商家的普通邮件也能像快递一样快,特别是在过节人多的时候,这服务特别给力。 春节那会儿,速卖通上那些有年味的商品,像红包、春联、龙年玩具啥的,卖得那叫一个火,比去年多了不止一倍,这给物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有了“半托管”服务,商家只需要先把货放到菜鸟的优选仓里,剩下的订单处理就不用操心了,菜鸟会负责运货和存货,保证23个国家的快递都能准时到。触手科技成了“半托管”模式的头一批尝到甜头的人。刚开始试的时候,他们每天的订单量一下子就冲到了一万多单,这下子他们更有信心了,赶紧加大备货,准备好好应对春节和情人节这两个销售旺季。 虽然这是“半托管”第一次赶上春节的大挑战,但是有速卖通的补贴,再加上菜鸟物流全程帮忙,这场跨境物流的“大战”,咱们肯定能赢。
展开...
接触亚马逊3年,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现在店铺能稳定出单,踩过不少坑也攒了些实战经验,今天整理成干货分享给同样在做亚马逊的朋友们! 选品:避开红海,找对赛道很重要 刚开始做的时候总想着跟风卖爆款,结果要么因为竞争太大拿不到流量,要么因为库存压太多亏了钱。后来才明白,选品不能只看热度,得结合这几点: • 用工具查类目竞争度,优先选BSR前100名评分在4星以下的,说明有优化空间 • 避开太重太大的产品,物流成本会吃掉不少利润 • 关注小众需求,比如我做的宠物用品,从“猫咪折叠猫砂盆”切入,比大类目好做太多 Listing优化:细节决定转化率 很多人觉得Listing随便写写就行,其实这是出单的关键!我的小技巧是: • 标题里埋3-5个核心关键词,不用堆砌,自然融入(比如“夏季透气狗狗胸背带 防挣脱 中小型犬专用”) • 主图一定要清晰,突出产品卖点,我会用对比图展示和同类产品的差异 • A+页面加场景图,让买家直观感受到使用场景,比如宠物用品就拍狗狗戴着出门的样子 流量:站内为主,站外为辅 亚马逊的流量逻辑其实很简单,做好这两点基本不愁单: • 新品期开自动广告测词,一周后把高转化的词拎出来开手动精准,预算慢慢加 • 积累一定评价后,参加站内活动,比如Lightning Deal,能快速冲排名 避坑提醒:这些雷我替你们踩过了 • 不要刷单!现在平台查得严,一旦被抓得不偿失 • 库存周转要算好,我之前因为旺季囤太多货,仓储费交了快2000刀,后来用FBA库存规划工具,备货精准多了 其实做亚马逊没有那么复杂,把每个环节做细,坚持3-6个月基本都能看到效果。我现在每天花2小时看数据,其他时间都比较自由,比上班香多啦~ 你们做亚马逊都遇到过哪些问题?评论区一起交流呀~
展开...
  • qw1.jpg
从月亏5万到稳定盈利,亚马逊卖家3年实战复盘:跨境生意的本质,是做透“确定性” 2022年夏天,我清理完亚马逊仓库最后一批滞销货时,银行卡里只剩下3268元。那是我做跨境电商的第18个月,前后投入的20万本金几乎亏空。 如今3年过去,我的亚马逊店铺月销稳定在5万美元以上,利润率维持在25%左右。回头看这段经历,最大的感悟是:跨境生意从来不是“赌爆款”的游戏,而是通过拆解平台规则,把每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一、选品:放弃“押注思维”,用“数据筛品”避开90%的坑 刚入行时,我犯了所有新手都会犯的错——凭感觉选品。看到“网红泡泡机”卖得火,就跟风囤了5000个,结果因为没有专利,被投诉侵权,货全砸在了手里。 后来我总结出一套“三维筛品法”,连续12个月选品成功率提升到70%: 1. 用“差评逆向思维”找机会 打开亚马逊前台,看目标类目前100名产品的1-3星评价。如果80%的差评集中在同一个痛点(比如“婴儿背带卡扣易松动”“保温杯漏水”),说明这个类目有优化空间。我做的第一款盈利产品“防漏吸管杯”,就是因为发现同类产品70%的差评都在说“倾斜漏水”,加了一层硅胶密封圈后,迅速打开了市场。 2. 算清“隐性成本账” 新手最容易忽略的不是采购价,而是物流和售后成本。我的公式是: 预期利润=(售价-采购价)×0.7 - 物流费 - 平台佣金(15%) (乘以0.7是预留售后和损耗空间) 比如一款重1.5kg的产品,海运+FBA仓储费就要占售价的20%,这类产品我直接pass。 3. 用“小单测试”降低试错成本 现在选品,我会先找工厂做50-100个样品,发FBA后开自动广告测试7天。如果点击率低于0.8%、转化率低于1%,立刻放弃。去年测试的“折叠泡脚桶”,因为点击率只有0.5%,及时止损,只损失了3000元。 二、运营:把“流量逻辑”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 很多卖家觉得“运营就是开广告”,其实亚马逊的流量分配逻辑很清晰:你能帮平台解决用户需求,平台就给你流量。我的运营方法可以总结为“三阶流量法”: 1. 新品期:用“自动广告+手动精准”快速测词 新品上架前3天,开自动广告,预算每天30美元,收集用户搜索词。第7天筛选出“点击率>1%、转化率>2%”的词,转为手动精准广告,出价是自动广告的1.5倍。这个方法能让新品在2周内快速获得精准流量,我最近一款“儿童雨衣”用这个方法,10天就出了80单。 2. 成长期:用“评价节奏”撬动自然流量 亚马逊的A9算法很看重“评价增速”,但绝对不能碰违规操作。我的做法是: • 随包裹放“售后卡”,引导用户留评(比如“遇到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解决后如果满意,欢迎分享使用体验”) • 积累到5个评价后,申请“早期评论人计划”,平台会帮你邀请用户留评,安全且有效 3. 稳定期:靠“场景化Listing”提升复购 很多卖家忽略了“复购”对权重的影响。我在Listing里加了“使用周期提示”:比如卖宠物粮,就在详情页写“建议每3个月更换一次口味,搭配益生菌效果更佳”,同时在店铺后台设置“复购提醒”邮件,老客户复购率提升了15%。 三、心态:跨境生意的“长期主义”,是“不贪多、不着急” 做跨境3年,见过太多“一夜爆单又一夜崩盘”的案例。我现在的节奏是: • 不追“大爆款”,只做“小而美”的类目,目前店铺只聚焦3个细分品类,管理成本降低了60% • 旺季前2个月开始备货,用亚马逊的“库存健康度”工具计算备货量,去年黑五没有多交一分仓储费 • 每天花1小时看数据,但不盯着实时订单,重点看“7天平均转化率”和“广告ROI”,避免被短期波动影响判断 其实跨境电商没有那么复杂,它更像一场“精细化的耕种”:选品是选种子,运营是施肥浇水,心态是耐心等待。你不需要比别人聪明,只需要比别人更愿意拆解细节、更能接受“慢慢变富”。 如果你正在做亚马逊,或者打算入行,不妨从今天开始:选一个小类目,算清一笔成本账,写好一条Listing。把这些小事做透,时间自然会给你答案。
展开...
  • qw1.jpg
十五 昨天 11:02+ 关注
低价螺旋放到现在的市场,还能用吗? 很多人新品一上来就喜欢搞个很低的价格,对一些低客单、同质化严重的标品来说,低价确实能起量。但是你要搞清楚一点:你不可能一直亏下去的,终归是要提价的。 而系统已经对原来的价格形成价格锚定了,只要提价,量必然会掉。新品的链接质量又没有任何优势,提的越快,掉的越快,最后算下来是很难盈利的。 除非一种情况:产品链接已经成熟了,但是客单价低、毛利低,广告的成本又很高,没办法支撑广告长期的投放。这种情况下,选择关掉广告或者控制广告支出,改用低价的方式,反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选择。后面等自然位稳定后,再去慢慢提价,虽然一样会掉权重,但是相对的排名会比降价前更好一些,这也是我们常用的低价刺激老品销量的方法。 新品用低价螺旋,初期确实能起量,但很难稳住,价格一上来立马打回原形。但是对老链接来说是可行的,提价的时候,能稳得住,下滑就没有新链接那么快。 低价螺旋虽然有一定的使用场景,但是劝大家还是慎重去用。低价在我看来,是最无能的手段,除了能收获一堆劣质客户和羊毛党之外,没有任何的意义。你没有利润,就没办法改进产品、就没办法养活团队,就会逼着自己持续陷入到这种价格战、低利润的恶性循环中,成为平台的廉价劳动力,最终害的还是自己。
展开...
晴天 昨天 10:57+ 关注
展开...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