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圈

亚马逊卖家成长圈
创建于 2022-9-7 积分: 23599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单干亚马逊三年后,我的感受是 我之前在公司上了快3年的班,后面自己出来单干一直到现在。一开始因为多方面原因(想节约成本+快点赚钱等),选择做铺货类模式,但踩了比较多的坑,现在已经转变为精铺了。 做铺货类就是广撒网以量取胜,不用市场调研和过于精细的选品,只要我去1688批发产品就能快速上架大量产品,快速启动店铺。对于当时没啥启动资金、生意头脑也一般的我,算是非常适合了。 但到后面这种模式的缺点也越发明显。首先是我的精力跟不上了。面对成千上万个产品,我没办法对每个Listing进行精细化的优化,也不能分析每个产品的数据。 其次就是库存管理难度高,资金压力大,这可能是铺货模式蕞大的弱点了吧。大量的SKU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和仓储成本。一旦库存滞销,就会不断产生仓储费,吞噬利润。 而且因为SKU太多,我当时问了好几家海外仓,大家一般都不想接,在这块我也花了不少时间。 现在做精铺也是我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因为一方面手上的资源变多,资金也能支撑我同时测试5-10款产品(包括头程仓储费、广告费、平台佣金等)。 可以说现在一切都走上了正轨,虽然偶尔会觉得精力不足、平台乱搞、销量焦虑,但是出来单干带给我的收货永比在公司多得多(没有劝大家裸辞的想法)。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吧,虽然在选品、广告、找各类服务商的道路上踩了很多坑,但也是这些挫折让我成长了不是吗。
展开...
  • qw1.jpg
做跨境电商出单好的店铺,都在做正确的基础动作 不少卖家困惑于同行店铺订单不断,自己却业绩平平。其实,出单好的店铺并非掌握了什么秘诀,而是把基础动作做到了位。 选品不凭感觉靠数据,是出单好的店铺的首要秘诀。很多新手看到热门产品就盲目跟风,比如有人看到某款硅胶铲子畅销便跟进,却因该品类竞争激烈、价格战惨烈而失败。而出单好的卖家会深入分析市场容量、竞争对手数量、价格区间、评论分布等数据,选择竞争合理、自身有优势的细分市场,在“蓝海”中深耕,而非在“红海”中拼价。 把控运营节奏也至关重要。部分新手急于求成,一次性上架大量产品,结果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出单稳定的店铺则注重慢工出细活,集中精力把一个产品做透,从关键词测试到产品图片优化,再到认真对待每一条客户评论,细致打磨运营的每个环节。 成本控制是盈利的关键。许多新手只看产品售价,忽视了产品成本、运费、平台佣金等隐性支出,最后利润微薄。成功的卖家会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梳理每个环节的费用,明确利润目标,优化可节省的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毕竟跨境电商赚的是净利润而非销售额。 良好的心态同样不可或缺。新手易因初期挫折抱怨市场或平台,而优秀卖家能清醒认知市场现状,接受挑战,持续改进。他们会分析自身不足、学习同行优点、根据市场调整策略,明白跨境电商是长期事业,需稳步前行。 跨境电商没有捷径,把选品、运营、成本控制、心态调整这些基础动作做对做好,出单自然水到渠成。
展开...
  • qw1.jpg
广告到底能不能频繁调整?调整的频率怎样才是合理的? 大家应该都听过一个逻辑:SP广告的归因周期是7天,因此在7天后,往前看上一周的数据才是相对准确的。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对也不对。 确实订单的归因是需要时间的,比如:1 号买家点了A词的广告没有转化,5 号通过自然搜索转化了,这笔订单仍然会算在1号点的A词的广告下,而不是自然流量或者其他渠道。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运营追求的是相对的精细化,做不到绝对的精细化的。对于一些客单价不是特别高的产品来说,其实当下显示出来的数据,已经能做到相对的准确了,你根据相对准确的数据来做运营决策,是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的。后续等7天后归因,也只是会对数据做小幅度的修正,增加几个订单而已。 那么到底应不应该7天调一次呢?我的观点是:不一定。广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两三天调一次,十几天调一次,都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数据基数的基础上,如果数据量过小,很容易对决策产生误导,做出错误的调整。 另外尽量要避免频繁调整,一来容易影响到广告的稳定性,二来你每做一次调整,系统是需要时间给你匹配新数据的,你是需要时间来验证你的运营想法对不对的?啥都没验证出来,调完了又调回去了,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运营千万不要死板,而是要学会灵活应变,追求相对的精细化,调整决策一定要有据可循。
展开...
投资价值 市场潜力巨大:全球跨境电商市场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约24万亿美元。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3年交易规模已达17.1万亿元,且出海趋势明显,为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策支持有力:各国政府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更是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纳入国家级战略,通过通关、税务、外汇等创新政策,为行业提供制度保障,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与风险。 技术创新驱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跨境电商的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如AI选品系统提高爆款命中率,智能物流体系缩短配送时效,为投资者带来新的增长点。 品牌出海机遇:跨境电商助力中国企业打造全球品牌,通过差异化产品和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品牌价值和国际竞争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收益。 投资策略 关注核心赛道:重点投资智慧物流、数字供应链服务和品牌出海等核心赛道,这些领域具备 显著价值潜力,能享受行业增长红利。 选择优质企业:寻找拥有自主可控海外仓网络、数据驱动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在细分品类建立品牌护城河的企业,这些企业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注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增长迅速,投资者可关注在这些市场有布局的跨境电商企业,把握市场扩张机遇。
展开...
普通人做跨境电商副业:月赚几千不难,靠选对品、轻运营就行。普通人做跨境电商副业,真不用怕没资金、没技术——我认识的一个宝妈,每天等孩子睡后花2小时打理Shopee店铺,卖国内的儿童发饰和家居小件,三个月就稳定月入5000+。她没囤货、没投广告,靠的只是“选对品类+轻量运营”。这说明做跨境副业,拼的从不是“能砸多少钱、懂多少技术”,是“找对路、用对方法”,只要踩准这两点,月赚几千真不算难事。 先搞懂:普通人做跨境副业,选品别贪大,先抓“轻、小、稳”。宝妈选的儿童发饰(比如公主蝴蝶结发夹、节日小发圈)和家居小件(比如迷你收纳盒、折叠晾衣架),有三个优势:一是轻,快递费低,国内发往东南亚,一件运费才5-8块,不会吞掉利润;二是小,不用囤货占地方,家里阳台就能放样品;三是需求稳,儿童发饰每个季节都有新款需求,家居小件是刚需,不会像网红款那样突然没人买。反观很多人一上来选手机壳、T恤,要么竞争大,要么运费高,没做几天就放弃——选品错了,再努力也白搭。 没囤货的底气,来自“1688代发”,不用压一分钱本金。宝妈没自己进货,而是在1688找能“一件代发”的厂家,客户在Shopee下单后,她把地址发给厂家,厂家直接发货给客户,她赚中间的差价(比如1688拿货8块的发饰,Shopee卖18块,一单赚10块)。这样既不用压本金囤货,也不用打包、发货,省了90%的杂事。普通人做副业,最怕的就是“投钱囤货后卖不掉”,代发刚好解决这个痛点——卖多少发多少,没卖出去也没损失,风险几乎为零。 不投广告也能有流量,靠“优化关键词”抓平台自然流量。宝妈没花一分钱投广告,却能每天有稳定订单,核心是会写产品标题。比如卖儿童发饰,她会在标题里加“儿童发饰 公主 蝴蝶结 节日 东南亚”,这些词是她在Shopee搜“发饰”时,看同行卖得好的产品标题总结的;卖迷你收纳盒,就加“迷你收纳盒 桌面 化妆品 便携”。平台算法会根据关键词推送给想买的人,只要关键词选得准,就算不投广告,也能被客户搜到。普通人做跨境副业,别一开始就觉得“没广告没流量”,先把标题优化好,自然流量就够起步了。 每天2小时够不够?够,只要抓“核心事”,别做杂活。宝妈的时间安排很明确:半小时在1688选新款(看销量前10的发饰、收纳盒,选3-5款上新);1小时回复客户消息、盯订单(客户问“发什么快递”“多久到”,她用模板快速回复,再确认厂家是否发货);最后半小时优化标题(把没流量的产品标题,换成同行高流量的关键词)。她从不在“做详情页、拍精美图”上浪费时间——详情页用厂家的图,稍微加几句文字说明就行;图片不用修,真实反而让客户放心。做副业要的是“高效出单”,不是“完美运营”,抓核心事就够了。 很多人觉得“我不懂外语,肯定做不了”,其实翻译工具能搞定90%的事。宝妈英语不好,客户发英文消息,她用DeepL一键翻译;产品标题、详情页的英文,要么抄同行的(改几个词),要么找淘宝代笔(50块写10个产品的文案)。东南亚客户也有很多用中文沟通的,就算遇到纯英文的,翻译工具也能应付。别让“不懂外语”成为借口——现在的工具足够帮你跨语言障碍,真正的障碍是“不敢开始”。 普通人做跨境副业,最该避开的坑:别一上来就“全职做”“大投入”。有人看别人做跨境赚钱,就辞掉工作、囤几万块的货,结果没卖出去,反而亏了本金;有人一开始就开直通车、投广告,花了几千块,订单没几个。宝妈的做法很稳:先当副业做,每天只花2小时,没投一分钱广告,没囤一件货,等稳定月入5000+,才考虑要不要多花点时间扩品类。做副业的核心是“不影响主业、不亏本金”,稳着来才能长久。 想起步?教你三个“零门槛”步骤,今天就能试。第一步,选平台:优先选Shopee(入驻简单,不用交保证金,东南亚市场需求大),用身份证、营业执照(个体户执照就行,淘宝能办)就能注册;第二步,选品:打开1688,搜“儿童发饰 代发”“家居小件 轻量”,按销量排序,选销量1万+、评价4.8分以上的厂家,拿3-5款样品先测;第三步,运营:上新时抄同行高流量标题(改3个词避免重复),客户消息24小时内回复,用厂家代发,订单有问题直接让厂家处理。 最后想说,普通人做跨境电商副业,真不用“高大上”的准备——不用懂复杂运营,不用砸钱投广告,不用囤货压本金。只要每天挤2小时,选对“轻、小、稳”的品类,用代发降低风险,靠优化关键词抓流量,月赚几千真的不难。别总觉得“跨境离自己很远”,其实从今天选一款发饰、上一个链接开始,你就已经在靠近这个收入了——副业的意义,从来不是“一夜暴富”,是“每天多赚一点,慢慢把日子过好”。
展开...
展开...
跨境电商挣钱吗跨境电商能否挣钱没有绝对的答案,其既存在盈利的机会,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从盈利的方面来看,跨境电商具有较大的潜力。一方面,政策利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各地政府持续推动相关制度、管理和服务创新,促进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全球消费持续转向线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23-2030年,全球B2B电商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2% 。此外,一些卖家通过合理的选品和运营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如元良时代的创始人许晋华,凭借50万启动资金,在亚马逊各站点销售总额超3亿,新兴站点虽仅投入1%的资源和精力,但利润占比约10% 。还有卖家通过将中国文化与产品结合,如利用AI算命吸引用户,销售五行手链、佛教饰品等,获得了较高的利润。 然而,跨境电商也并非人人都能盈利。随着入行门槛不断降低,商家数量激增,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部分新进入市场的商家为迅速获取市场份额,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利润逐渐走低 。例如,2023年,仅有27%的跨境电商卖家表示其利润高于上一年同期,59%的卖家则报告利润出现下滑 。而且,跨境电商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生产、销售、物流配送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利润,如物流慢、退货率高、平台封店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卖家亏损。
展开...
我认识个做跨境电商的老哥,40岁前还在义乌鸡毛换糖,42岁那年靠亚马逊白牌爆单,一年赚了以前十年的钱。他总说:“发家哪是熬年头?是等一个‘风把钱吹到你面前,你敢不敢伸手接’的瞬间。” 2015年那会儿,他还在市场里倒腾小商品,每天算着“一个杯子赚3毛,卖1万个才3000块”。有天他蹲在档口刷论坛,看见有人说“老外爱在亚马逊买带USB接口的台灯”,国内批发价25,平台能卖60美金。他没像别人那样觉得“跨境水太深”,当天就找工厂打样,凑了8万块压了500台,铺到亚马逊上。 没想到三个月就卖空了。不是因为他懂运营,是那会儿做白牌小家电的人少,老外搜“USB台灯”,首页就能刷到他的货。他咬着牙又投了30万加单,半年后光这一个品就赚了200万——这不是熬了几年,是刚好踩中“国内供应链+跨境平台流量红利”的重叠窗口,这个窗口也就18个月,他抓住了,就跳过了别人十年的爬坡路。 反观他同村的发小,开了十年服装厂,每天琢磨“怎么把成本再压5毛”,2020年疫情一来,外贸订单全停,仓库堆着几百万的货,十年积累一夜亏光。不是他不努力,是他的战场在“拼成本的存量市场”,而老哥的战场在“有增量的新渠道”——时间长短不重要,赛道有没有“突然掉钱”的机会才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个90后程序员,2018年从大厂离职,没去创业,反而盯着“企业微信”琢磨。那会儿大家都觉得这工具“不如微信好用”,他却看出“公司用企业微信管理客户,需要批量加好友、自动发消息的插件”。他花三个月写了个简单的脚本,卖给中小企业,300块一套,第一年就卖了8000套。 2020年企业微信突然开放API接口,他的插件一下成了刚需,腾讯生态里的服务商主动找他合作,一年营收破了5000万。他说:“我哪熬了几年?就是赌企业微信会火,赌对了,半年顶别人干十年。” 其实男人发家的关键,从来不是“我做了几年”,而是“我在某个节点,比别人多看到一点,多敢押一点”。就像2018年那些收光刻机的老板,他们不是预言家,只是知道“芯片会缺”,敢抵押房子梭哈;就像2022年囤抗原的人,不是运气好,是算准“疫情放开后需求会炸”,敢把现金流砸进去。 普通人总被“十年磨一剑”的说法框住,觉得“没熬够年头就不配成功”。但现实是,在这个信息差快速迭代的时代,真正的机会窗口往往只有1-2年,甚至更短。你在传统行业熬十年攒的经验,可能抵不过别人在新赛道里抓住一个6个月的红利。 说到底,发家需要的不是时间,是“准备好认知,等风来”。风来的时候,站对位置的人,一年就能跑完别人十年的路;风没来的时候,熬再久也只是原地打转。就像老哥说的:“钱不是熬出来的,是‘当它飘过来时,你手里刚好有网’。”
展开...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