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圈

亚马逊卖家成长圈
创建于 2022-9-7 积分: 23501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说实话,对于普通人来说,做跨境电商是可行的。如果是当副业,一个月赚个几千块钱,真的不算难事。我认识的一个宝妈,每天等孩子睡后花2小时打理Shopee店铺,卖国内的儿童发饰和家居小件,三个月后稳定月入5000+。她没囤货、没投广告,靠的是“选品精准+轻量运营”——这说明,普通人做跨境副业,拼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选对路+用对方法”。 很多人一听“跨境”就打退堂鼓,觉得得懂外语、有工厂资源、手里有几十万本金。其实现在的跨境平台,早把门槛降到了普通人够得着的地方。 先说选品。宝妈选儿童发饰,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她没事就翻Shopee的热销榜,发现东南亚妈妈带娃出门,喜欢给女儿戴款式多、易搭配的发饰,但当地卖的要么贵,要么款式少。国内义乌的小饰品批发价几毛钱,挂到平台卖十几块人民币,差价足够赚。她还会看用户评价,比如有人说“发夹容易掉”,她就专门选带防滑胶的;有人要“适合幼儿园表演的亮片款”,她就多上这类货。选品的核心,不是你觉得好,是平台上的人刚好缺,而你能低成本满足。 再看轻量运营。她每天做的事很简单:早上花20分钟,看看前一天的订单,在1688上下单让厂家直接发货,地址填货代仓库;晚上孩子睡了,花一小时优化Listing——标题里加几个用户常搜的词,比如“幼儿园 发饰 防滑”;把卖得好的品挪到店铺首页;回复后台消息,大多是问尺寸、发货时间,用平台自带的翻译工具,复制粘贴几句模板化的话就行。她从没学过什么运营技巧,就抓住一点:让想买的人容易找到,买了之后不麻烦。 普通人做跨境,最该避开的坑就是“想太多”。别一上来就想做全品类,别囤货压资金,别学大卖家投广告烧钱。就从一个细分小类入手,比如宝妈做儿童发饰,有人做老年人大码拖鞋,有人做宠物用品里的猫抓板。这些品类竞争小,需求稳,哪怕单量不多,利润也够看。 有人担心“我没经验,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其实试错成本低得很。开个店不用钱,第一批货拿个几百块的样品,卖不动就换品类,损失也就一顿饭钱。比起打工攒几千块要熬一个月,这点风险根本不算啥。 还有人说“现在做是不是晚了?”你去看看欧美、东南亚的电商渗透率,比国内低一大截。很多地方的人刚习惯网上购物,连最基础的家居用品、小工具都缺。国内供应链成熟到什么程度?你能想到的小物件,1688上都能找到,价格低到你吃惊。这种供需差,就是普通人的机会。 关键是别把它当成“大生意”来做。当成副业,每天抽点碎片时间,选品靠数据,发货靠代发,客服靠模板。做得好,每月多几千块,够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够自己添件新衣服;做得一般,也耽误不了啥。 那位宝妈现在常说,以前觉得带娃没时间赚钱,现在才发现,不是没时间,是没找对不用耗时间又能赚钱的路。跨境电商这扇门,对普通人其实没锁,推一下就开了。 你身边肯定也有类似的小物件,或许早就藏着赚钱的机会。与其天天想“能不能做”,不如花两小时,先去平台上搜搜看。
展开...
展开...
  • qw1.jpg
跨境电商代运营有靠谱的也有不靠谱的,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是对其靠谱性的分析: 靠谱的方面 - 专业能力与效率提升:靠谱的代运营团队具备平台规则深度认知、广告优化技巧及本土化运营经验,可快速优化产品Listing、广告策略及供应链管理,相比自建团队需六到十二个月磨合期,代运营能实现即插即用,缩短新品上线周期达2/3。 - 成本结构优化:自建团队需承担人力招聘、培训、办公场地等固定成本,而代运营采用服务费+销售分成模式,将隐性成本转化为可控投入,整体投入低于自建团队30%以上。 - 风险控制与合规保障 :正规代运营公司有专职合规团队,实时跟踪平台政策,能有效规避违规导致的账号风险,如Bizistech明亮星作为亚马逊ASCPN认证服务商,建立了包含政策法规、物流风险预警、知识产权监控的三维风控体系。 不靠谱的方面 - 夸大承诺与虚假宣传 :一些代运营公司为吸引客户,会做出“保证三个月销量破百万”等夸大承诺,实际上却无法兑现。如深圳市方圆出海科技有限公司,向客户承诺负责店铺初期运营、保证粉丝数量等,但客户投入大量资金后店铺收入仍无实质性增长。 - 存在诈骗风险 :部分不法分子冒充专业代运营公司,收取高额费用后不提供有效服务,或通过S单、发空包等不正当手段欺骗客户,甚至建立假冒平台诱导卖家投入资金,最后拒绝退款。 -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代运营公司众多,团队专业水平不一,一些公司受限于对行业和产品的了解不足,只能提供基础的店铺运营服务,无法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市场分析、营销策划等服务,导致运营效果不佳。
展开...
做跨境电商想少走弯路,核心就抓“选品、物流、运营”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能落地的细节,分享给大家: 一、选品:先锁定市场再找品,避开“伪需求” 1. 盯准目标市场刚需:比如澳洲消费者重视天然环保,母婴用品、有机护肤品需求稳定;加拿大冬季长,户外保暖装备、除雪工具是季节性爆款;新加坡小户型多,迷你家电、收纳用品复购率高。 2. 用工具验证需求:先查亚马逊/ebay的“Best Seller”和“新品榜单”,看目标品类的月销量、评价关键词;再用Google Trends看近12个月的搜索趋势,避免选到“昙花一现”的热门品;最后算毛利,确保扣除货本、物流后,还有25%以上利润空间再入场。 二、物流:选不对等于白忙活,这几点要记死 1. 新手别盲目选快递:如果做澳新、新加坡、加拿大市场,小件样品单可以用国际快递,但批量补货一定要试海运——运费比快递低50%以上,而且现在很多海运能做到“双清到门”,不用自己对接清关公司,省时间还避免卡货。 2. 避坑关键看两点:一是问清“是否包关税”,有些低价海运不包税,到港后补税反而更贵;二是要实时物流轨迹,避免货发出去就“失联”。我自己对接的海运渠道,就是专门做这四个国家的双清到门,从国内仓库到国外店铺/家门口,全程能查,时效稳定在25-35天,比中转物流省心不少。 三、运营:别搞复杂,先抓“基础转化” - 详情页要“本地化”:比如加拿大市场要标清楚“符合CSA认证”,澳洲要提“无石棉、无甲醛”,这些细节能提升信任度; - 客服别拖:这四个国家和国内有时差,最好设置自动回复,说明“回复时效12小时内”,避免客户等不及取消订单; - 前期别乱投广告:先靠自然流量测款,确定哪个品能稳定出单,再用10%-15%的营收投平台广告,ROI(投入产出比)能更高。 四、收益:实话实说,别抱“暴利”期待 新手做这四个市场,前期选1-2个细分品,月销5-10万是比较真实的情况,扣掉货本(约40%)、物流(海运的话约8%-12%)、平台佣金(8%-15%),净利润大概1-2万;做6-12个月,品跑顺了,月销20-30万,净利润能到4-6万。 其实跨境电商现在拼的就是“细节+稳定供应链”,选对市场、控制好物流成本,基本就能稳下来。如果你们刚好做澳新、新加坡、加拿大,需要海运双清到门,也可以多对比下,毕竟物流省下来的,都是纯利润。
展开...
做跨境电商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去一点点尝试 后台收到一条凌晨两点的粉丝留言:“一个人对接工厂改参数、找设计调主图,连熬三天还没上架,测款预算快花完了,小白真的做不了跨境电商吗?”看到这话,我想起自己刚起步时的窘迫,但现在的新手更难,不是平台政策严了,是自媒体里的“捷径”太多,反而让人忘了“控制成本、小步尝试”才是唯一的路。 自媒体上月入百万攻略铺天盖地,可没人提不同类目的打法天差地别。有人跟风花一个月做竞品分析,把表格做得密密麻麻,结果还没测款就耗光精力;有人觉得“主图必须找专业团队”,花几千块拍照,最后产品没人买,钱全打了水漂。其实初期不用追求“完美”,抓准“产品有没有人要”就够,调研花3天而非30天,主图找淘宝设计师几百块搞定,别让“高级流程”榨干成本。 更多人栽在“品牌化焦虑”里。刚起步就砸几千块设计logo、定制包装,可有人产品只卖了20单,定制包装堆在仓库落灰。我早年也踩过这坑:第一个产品没测款就花3000块做包装,最后亏得只能低价清货。真正该做品牌的时机,是产品月销稳定、有现金流之后,初期用普通包装保护好货物就行,别打肿脸充胖子。 还有人迷信“大神方法论”,照搬大V选品逻辑,连测10个产品都没起色。但前阵子有个学员改了思路:每次只拿50件小批量试卖,成本可控就测,不行就换款,反而很快找到爆款。没有万能方法,每笔支出都要问自己“亏了能不能承受”,能就试,不能就停,一点点试错比追100个“技巧”都管用。 跨境电商的本质从没变:先让产品卖得动,再想怎么卖得好。信息再多,守住“控制成本、小步尝试”的底线,反而能走得稳、走得远。
展开...
  • qw1.jpg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