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圈

亚马逊卖家成长圈
创建于 2022-9-7 积分: 23599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说真的,普通人把跨境当副业赚点零花钱,真没那么玄乎。要是就想每月多挣几千块贴补家用,其实不难做到。 我表姐就是现成的例子。她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去年年底闲得慌,听我提了一嘴跨境能试试,就抱着“就算亏了也不心疼”的心态,花300块开了个主打性价比的跨境小店,现在每月稳稳能赚4000多,比她那点年终奖实在多了。 她一开始啥也不懂,连“跨境物流”听着都觉得离自己八竿子远。 我教她别贪多,先从那种小体量、轻重量,还没什么售后麻烦的家居小物件下手——比如厨房用的硅胶铲、卫生间的防滑垫。这些东西运费便宜,就算卖不动,亏也亏不了几个钱。 选品也不用瞎猜,就蹲平台的“热销榜”,看哪些东西连续一周都在上面,再去1688搜同款,找那些比平台价低30%以上的厂家,谈“一件代发”——不用自己囤货,客户在她店里下单,她直接把地址发给厂家,厂家发货,她就赚中间的差价。 第一个月她就选了5个品,每天下班花1小时琢磨标题(照着热销款的关键词改几个字就行)、修修主图(用手机拍厂家给的图,加个简单的滤镜)。 前半个月一单都没开,她心里直打鼓,我说你别急,再加点应景的东西——那阵快过年了,她就上了印着福字的厨房擦手巾、生肖图案的防滑垫。没想到第20天,突然来了个5单的小单子,是个海外华人买去送朋友的,那天她净赚120块,半夜激动得给我发语音,声音都透着高兴。 慢慢摸出门道后,她总结了两个“新手保命招”:一是坚决不碰重货和易碎品,像陶瓷碗、小家电这些,运费贵还容易坏,售后能把人烦死;二是不花一分钱做推广,全靠平台的自然流量——她发现新店铺都有流量扶持,只要选品贴近热销款,价格又有优势,很容易被推到首页。现在她店里稳定有20个品,每天花半小时回回消息、盯盯发货,其余时间该上班上班,该陪孩子陪孩子,一点不耽误。 我另一个朋友阿珍,是个宝妈,没时间天天盯电脑,就做了东南亚那个跨境平台的无货源小店。 她专选母婴类的刚需品——比如宝宝的围嘴、学步带,这些东西家长不怎么挑品牌,只要性价比高就愿意买。她的诀窍是“蹭活动”:平台每月都有“母婴好物节”,她提前一周找厂家谈临时降价,再报名平台活动,活动期间单量能翻3倍。有次她卖一款能折叠的宝宝浴盆,活动价就比平时少5块,3天卖了80多个,光这一笔就赚了2000多。 其实普通人做跨境副业,最忌讳“想一口吃成胖子”。 我见过不少人一开始就租办公室、囤几十箱货,结果压了几万块的货卖不出去,反而把自己吓退了。真不用这么折腾,就走“最小成本试错”的路子:花几百块开个店,先挑10个以内的刚需小物件,走一件代发,先把“下单-发货-收款”的流程跑通。就算第一个月只赚500块,也比天天瞎琢磨强。 表姐现在常说:“以前总觉得跨境是‘大佬们玩的’,真试了才知道,就跟在网上卖土特产似的,无非是把东西卖给国外的人,流程没差多少。”她最近又加了个品类——宠物用品,发现国外养宠物的人多,宠物小衣服、牵引绳卖得特别好,上个月光这一个品类就赚了1500。 所以说,普通人做跨境副业,真不用怕自己没经验、没人脉。选对那种对新手友好的平台,挑准小、轻、人人都用得上的品类,用一件代发不用自己囤货,每天花一两个小时打理,每月赚几千块贴补家用,真的做得到。难的从来不是事儿本身,是你总觉得“这离我太远”,连伸手试试的勇气都没有。
展开...
我19年入行,进入华南城某跨境电商头部公司,两年做到运营主管,团队业绩过亿。 21年封号潮,跟公司直属上级出来创业,三年从0到1操盘过亿。 24年底开始自己单干创业,做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 我推过爆款,也清过货。我纯白帽,也刷过单。我做精品,也做过精铺。打过工,合过伙,创过业,大公司小公司都待过,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没经历过的也正在经历。我总结一下这些年我的心得。 1、很多人说,现在的亚马逊没法干了,太卷了,得要做研发做产品创新。我上一个公司就是砸了几千万去做研发,结果却并不如意,最后研发的优势一点也没体现出来,还是靠强势运营推上去的。所以我对研发这个事情很祛魅。如果研发出来的产品不是有显著的差异,市场是无法分辨的,为了追求产品高性能优品质而导致产品成本太高是万万不可取的。我见过太多的老板想做高品牌高溢价,可是做品牌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能够短期内一蹴而就的。如果品牌没有做起来,最终还是要拼价格,那在研发上面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将把企业拖入一个巨大的泥潭。所以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一上来就搞研发,风险极大。反而走成本优势高性价比,是一条稳健的道路。 2、都说七分产品三分运营,真的是这样吗?实践证明,产品和运营至少是一半一半。现在的亚马逊环境下,老品的权重非常高,广告成本又急剧上升,即使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也很难脱颖而出。只有强势运营才能够撬动流量,我见过同样的品,不同的运营去推,其结果天差地别。哪怕是纯白帽,高手和普通人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差别。 3、当然比产品和运营更重要的是大方向上选择哪个平台,什么品类,哪种模式,资金实力这些。我所见到的创业成功,两三个人三年内干到一个亿的几乎都是选择做亚马逊,进入一个量稍微比较大的类目,精品爆款模式,以100万启动资金备够充足的货并快速周转才能做到。 4、All in做精品模式当然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所以在发大货之前,一定要有小批量的测品动作。一是检验一下产品品质是否有问题,二是测一下广告转化率。如果发现广告转化率明显很低,不值得投入太多资金去推,那就要果断放弃。 当你在一个行业积累了5年以上经验,就可以尝试创业自己干了。创业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要认真把控好风险。
展开...
  • qw1.jpg
做跨境电商,最实在的就是收入天花板比打工高太多。打工是卖自己的时间换固定工资,跨境是把一个产品卖给全球几十亿人,只要选对品、找对渠道,单月利润超过工资两三倍的大有人在。 不用起早贪黑,是因为它能把很多环节“外包”出去。选品不用自己跑工厂,用JS、卖家精灵这些工具就能看市场数据;发货不用自己打包,找个靠谱的货代就能对接海外仓;客服不用24小时守着,设置自动回复模板,再找个兼职客服处理售后,每天花1-2小时核对订单、优化Listing就行。 它的市场盘子比国内电商大得多。国内平台卷价格、卷流量,新店没资金砸推广根本起不来。跨境不一样,像东南亚的Shopee、中东的Noon,还有欧美成熟的亚马逊,很多细分品类还没被挤满。比如做宠物用品,国内竞争到白热化,但针对欧美中小型犬的保暖衣,在亚马逊上还有不小的空白。 启动门槛没想象中高。不用租门面,不用囤大批货,做一件代发模式,几千块钱就能开店试错。很多货代还能提供贴单、发货一站式服务,连仓储费都省了。我认识个姑娘,刚开始用副业时间做Temu,就从1688拿货,第一个月就赚了八千多,现在全职做,月利润稳定在五万以上。 政策也在推一把。很多地方政府有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驻能免租金、拿补贴,物流清关还有绿色通道。国家现在也在放宽跨境电商的监管政策,退税流程比以前简单多了,对小卖家很友好。 当然不是躺着赚钱,关键是找对方法。新手不用贪多,先盯准一个小品类、一个平台做透。比如先做亚马逊的自发货,把选品、Listing优化的基础练熟,再慢慢扩品类、试其他平台。不用追求“爆品思维”,做稳定出单的“小而美”产品,反而更省心。 比起打工看老板脸色、担心被裁员,跨境电商是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每天花1-2小时维护,剩下的时间能陪家人、搞副业,甚至再开个新店扩大规模。本质上,它不是让你“不干活”,而是让你用更少的时间,赚比打工更灵活、更可观的钱。
展开...
二十七岁,靠自己月入10w,人生建议,普通人抓紧时间赚钱 2022年的冬天我盯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3000件户外折叠椅,第一次尝到了创业的冰冷,这些我咬牙凑钱屯的产品,在亚马逊上挂了3个月,只卖出12单。 那时候我刚从,外贸公司辞职,听说跨境电商是风口,便选择了入行,选品跟风选择了户外热款,什么都不了解,就匆匆囤货,结果产品重量超标导致,运费比竞品高百分之二十,说明书全是机翻的病句,差评多的像雪花一样飘来,看着后台每天两位数的浏览量和三位数的广告花费,成宿的熬夜,甚至想抛弃剩下的货物。 转机出现在一次深夜的用户评论复盘,有个买家留言,要是能在薄一点就好了,这句话瞬间点醒了我,我立刻和工厂交涉,把椅子的钢管厚度降低,但前提是不影响承重,坐垫改用可折叠的超波牛津布,收纳厚度减了一半,同时我重新拍摄产品视频,在画面里突出车载秒收纳的场景,还把说明书改成图文并茂的版本,标注清楚适合suv以及轿车后备箱。 调整后的一个月,订单从每天一两单涨到了十单,我又抓住露营热的趋势,推出折叠椅和便携桌的组合套装,在listing里强调一套搞定野餐装备,还找了几个露营博主拍测评视频,放在主图下方,没想到这套组合成了爆品,第三个月销售单量就达到了500单,仓库里的货物也清空了,还是断货。 现在回想起来,亚马逊创业不是跟风卖货,而是读懂用户需求,从最初的盲目选品,到后来我盯着每一条用户评论改产品,优化listing,我才明白所谓的风口,其实藏在那些客户没说出口的不方便里。 现在也是逐渐好起来了,只是今天的销售单量高达198单,因为做的北美站,美国用户偏多,所以纯利润赚了8910美金,折合人民币也就是6w左右同时作为过来人,明白小白摸爬滚打的不易,有任何关于亚马逊的疑问欢迎留言。
展开...
  • qw1.jpg
做跨境电商,只有赚钱了脑子才会开窍 有人问我,有些做跨境的说起选品、广告投放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实操却很差。反倒是哪些理论懂的不多的,赚到了钱。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做跨境的时候,沉迷各种理论,把每个环节的流程翻了不下10遍,可真正做的时候,才知道真的是纸上谈兵。 不少新手做跨境电商,市场调研做三个月,竞品分析写十几页,工具研究透彻,却迟迟不敢下单。可跨境电商市场不等人,要知道,这行多数产品月销 3000 美金已算不错,新品冷启动常需 3-6 个月,还未必有效果,90% 的时间都在解决突发问题。 其实,跨境电商的成长,是被赚钱倒逼的。像我现在做跨境电商,月入基本上在2万以上,但经历了选品失败、库存积压、广告亏损等麻烦。为把 12% 利润率提上去,用了几年的时间死磕供应链,才勉强到25%。若没有赚钱的迫切需求,没人愿在这些细节上耗时。 这行变化太快,完美计划常未执行就过时。去年有类目突然收紧认证,不少卖家筹备数月的计划泡汤。能存活的,都是适应力、抗打击力强的人,这些人都是踏实解决问题,把小进步当胜利的。 对新手而言,与其空想快速成功,不如选简单产品上手。哪怕亏点钱,学到的经验也比听一年课宝贵。毕竟,做跨境电商,只有真正开始赚钱,脑子才会彻底开窍。
展开...
  • qw1.jpg
今天跟你们聊个很多人想做但不敢碰的事儿 —— 开跨境店铺!别一听到 “跨境” 就觉得得花大价钱,我做的东南亚剔透店铺,成本压根没超过 200 块,新手也能轻松上手,今天就把我的实操经验全给你们扒了。​ 首先得打破你们的误区:开跨境店不用非得办营业执照!我当时就没花那钱,什么注册费、代记账费,一分没掏,直接花 150 块买了个现成的店铺。然后只开了一个站点,交了 90 美金保证金(换算成人民币也就几百块,但分摊到初期成本里,加上买店铺的钱,总共不到 200 块),就直接上架运营了。你们算算,这成本是不是比你想象的低多了?​ 而且我没囤货,做的是一件代发 —— 啥意思?就是客户在我店里下单了,我再去上游商家那里下单,让上游直接把货寄给客户,我中间赚个差价。这样一来,囤货的钱省了,也不用操心仓储、物流这些麻烦事,纯纯轻资产操作,就算没做起来,也亏不了几个钱。​ 你想啊,花 150-200 块买个店铺,到手后把店铺信息改成自己的,然后就开始上链接、琢磨运营,用不了多久就能把流程跑通。我刚开始就是这么干的,没人带,自己摸索着上产品、优化标题,一周不到就搞懂了怎么出单、怎么跟上游对接,哪有那么复杂? 不过有句实在话得跟你们说:这事儿能不能赚到钱,有点看运气,但更多看你愿不愿意琢磨。我妈做了小半年,没怎么赚到钱;跟我一起起步的朋友,也是纯新手,现在我俩都能出单,但也没赚多少。为啥?一是单量少,刚开始没流量,一天也就几单;二是东南亚市场利润本来就薄,比如我卖的家居小物件,一单也就赚个十几块,想靠这个发大财不现实,但练手、赚点零花钱没问题。​ 所以我给新手的建议是:如果你真对跨境电商感兴趣,别先想着找代运营、买课,也别吭哧吭哧去办营业执照,先花 200 块买个店铺回来练手。自己登录上去,改信息、上链接、跟客户沟通,哪怕一天只出 1 单,也能让你对跨境电商有个清晰的概念 —— 知道自己该选什么品、怎么优化店铺、哪里能找到靠谱的上游,这些都是比赚钱更重要的经验。​ 等你摸透了流程,知道自己缺什么(比如缺选品技巧、缺流量玩法),这时候再考虑要不要花钱学,也不迟。而且到那时候,你能分清谁是真有干货,谁是忽悠你,不会再被割韭菜。​我再跟你们说个避坑点:买店铺的时候别贪便宜,找靠谱的渠道,别买到被封过的号,不然钱花了还没法用。还有保证金,不同站点金额不一样,刚开始别贪多,先开一个站点试试水,等做顺了再开其他站点。​ 兄弟们,跨境电商没你们想的那么玄乎,成本低、不用囤货,新手完全可以试试。现在就去搜搜靠谱的店铺渠道,花 200 块买个店,今天就能上手操作,就算没赚到钱,也能摸清跨境的门道,比你天天看别人吹牛逼强多了。记住,搞钱要敢试,但别瞎试,低成本试错,才是新手最该走的路!​ 在我看来,互联网搞钱,越简单越好,要求的越少越好,买了一堆设备电脑,最后搞不起来有什么用?就像我现在搞的自媒体矩阵ai项目,3.5个号,利用ai1生成,一个月3.5千就够了,简单粗暴,没号就去营业厅办几张卡,没设备闲鱼买几台也就几百,3.5天就能起号,所以搞钱越简单越好,不要想什么高大上的项目,钱到手才是真的!
展开...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