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圈

亚马逊卖家成长圈
创建于 2022-9-7 积分: 23599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这几年做生意下来,我越来越认可“生意天赋”。 我有个朋友,早年跨境电商摸爬滚打,没名校背景,没培训,全靠闯劲和野路子。 当时看他,总觉得“骚操作”像忽悠:“快速铺货,先搞量再谈利润”、“打一枪换个地方”。嘴皮子利索,讲生意经不离“信息差”、“红利期”、“砸钱测试”,常让人觉得吹牛。 但他就是能把“忽悠”变现实。别人精雕产品,他已铺几十上百链接;别人研究转化率,他靠巨大流量和数量级达目标。不求单品高利润,追整体销售额快增,用他的话说,“靠数量也能磨死你”。如今,他早财务自由,过上舒服日子。 说实话,他那套打法我学不来,我更习惯稳扎稳打,注重品质长线经营。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天赋。他有常人难及的敏锐嗅觉和执行力,能迅速抓市场机会,敢大胆尝试。 对了,生意场上,“撒谎”其实是有段位的。 最高段位,是“造梦”的人。描绘宏大未来,听了热血沸腾,即便短期未全实现,却持续投入、交付,一步步把“梦”变现实,让相信者受益。 次一等,是“画饼”。描绘美好前景,常口头承诺或零星行动,无法持续输出成果,让你等啊等,最终空头支票。像爆单又迅速凉凉的达人,来得快去得快,心脏受不了。 剩下那些,是真骗子。不仅不能兑现,甚至一开始就为榨取价值,没交付意愿。
展开...
展开...
女儿25岁,做亚马逊才一年半。以前是个文艺姑娘,喜欢做手账、逛画展,周末常陪我去花市,笑起来又甜又清爽。可自从踏入这一行,她就像被吸进了算法的黑洞,整个人都变了样。 如今她每天的生活,就围着三件事打转:写Listing、品牌备案、和数据选品。房间里堆满了样品——从硅胶手机壳到宠物刷毛手套,每一样她都要摸半天材质、拍几百张照片,然后趴在电脑前写到凌晨。嘴里反复念叨“五点描述埋词不够自然”“A+标题字符超了”。我给她端碗银耳羹,她吃两口就放凉,却说“这个品海外仓利润率能到30%”。 她说话三句不离行话。我切个水果,她盯着案板突然说:“这刀要是上架,得强调‘厨房场景痛点和FDA认证’。” 我换新窗帘,她伸手摸面料:“妈,这材质可以做差异化选品,避开红海类目。” 连看电视综艺她都走神,冷不丁来一句“这些明星同款要不要跟?测一波预售转化?” 最让我心疼的是她那较劲的样子。为了一张主图视频,她拉着室友拍通宵;品牌备案被拒,她对着申诉信哭到半夜,第二天又哑着嗓子开Case求审核。上周她爸生日,全家等她切蛋糕,她却突然跳起来:“忘提报Lightning Deal了!”转身就冲去改促销。 昨天更离谱。我劝她歇歇,她红着眼睛给我看广告数据:“妈,这个品ACOS炸了,我得重做关键词库……” 我给她热牛奶时,听见她对着手机喃喃:“如果再不下单,样品费都要亏完了。” 她去年许的愿是“爆单”,今年的愿是“别被跟卖”。以前那个捧着奶茶撒娇的女孩,现在满脑子都是类目审核、GCID码和BSR排名。亚马逊运营啊,你还我女儿。
展开...
  • qw1.jpg
做跨境电商是真的能做,但绝对不是“躺赚”,能不能成关键看你能不能踩准节奏、避掉坑,分享几个真实干货点,新手朋友可以参考: 1. 先搞清楚“能做”的前提——选品和市场定位。别跟风卖爆品,比如前两年火的家居好物,现在竞争到利润只剩几块钱,还容易压货。不如从“小而美”的细分领域切入,比如针对欧美户外爱好者的轻量化露营装备,或者澳洲妈妈群体需要的天然母婴护理品,选品前一定要用工具查目标市场的搜索量、竞品价格带、物流成本,算清楚“售价-采购-物流-平台佣金”后,确认有15%以上利润再动手,这是基础。 2. 物流是跨境的“生命线”,别只看低价。很多新手一开始贪便宜走邮政小包,结果货物在海关卡1个月,客户全退单,赔了货款还丢信誉。如果做欧美、澳洲这些成熟市场,优先选专线物流,比如到澳洲的海运,双清到门的那种,虽然时效比空运慢(大概20-30天),但能省一半以上运费,还不用自己对接清关,尤其适合大件货(比如家具、家电)或者批量备货,把物流成本控制住,利润才能稳。 3. 平台规则要吃透,别踩合规红线。比如亚马逊现在查侵权特别严,卖带图案的产品一定要有版权授权;eBay对物流时效要求高,超过约定时间没更新物流,店铺会被降权。还有税务,欧洲VAT、美国销售税,该注册的一定要注册,别想着逃税,一旦被查,店铺冻结、资金扣罚,之前的投入全白费。 4. 新手别上来就做独立站,先从第三方平台练手。独立站需要自己做流量(投广告、做SEO),烧钱还不一定有转化,对运营能力要求高。先在亚马逊、Shopee这些平台开店,利用平台自带的流量池测试产品,积累客户反馈和运营经验,等摸清路数了,再考虑做独立站打造品牌,这样风险小很多。 总结下来,跨境电商不是“神话”,但也不是“骗局”,只要选对品、控好物流、守好规则,慢慢做是能赚到钱的,关键是别想一口吃个胖子,稳扎稳打更重要。
展开...
做跨境电商这些年,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平台一有政策调整,不少卖家就陷入焦虑,群里满是抱怨与求解读的声音;但真正的行业高手,却总能泰然处之,按部就班推进业务。二者的差距,在于前者紧盯政策波动,后者着眼商业周期。 很多卖家对政策敏感过度,根源是格局局限,只盯着眼前生意,没看清行业运行逻辑。之前我也总是会经常去研究平台的政策,但后来发现平台政策每年大小调整至少数十次,如果每次都较真,不但浪费时间精力,反而没有办法专心运营做店铺了。 真正有经验的卖家,一般会聚焦三大周期:消费周期、产品周期与平台周期。 疫情时居家用品走俏,如今户外产品回暖,是消费周期;季节性产品冷热交替,是产品周期;平台从扩张到调整,是平台周期。有位深耕五年的卖家,不靠盯政策,而是靠大数据预判趋势。去年他提前半年布局圣诞产品,即便后续仓储费上涨,也因丰厚利润轻松应对。他们顺着周期决策:产品衰退就清仓换品,消费升温就加大投入,平台调整就严控成本,总能在变化中抓机会。 政策其实就如同波浪,转瞬即逝,周期才是潮水,决定行业走向。 跳出政策陷阱,关键是建立自身商业逻辑。政策调整多是成本变化,而非模式颠覆。仓储费涨了就优化库存,广告规则变了就拓展多渠道。近期平台新政策出台,小卖家恐慌清库存,大卖家却趁机加大投入,他们看到竞争减少、市场份额重分配的机会。 做跨境电商本质是做生意,核心是满足需求、创造价值、获取利润。与其耗时间研究政策,不如多查Google Trends、分析竞品数据。抓住消费者需求,便抓住了生意根本。
展开...
  • qw1.jpg
货到了人跑了,跨境买卖白忙活 2025年的跨境卖家最怕什么? 货漂在海上,客户在微信群里天天催,最后留下一星差评。 平台流量费年年涨,好不容易拉来的新客只下一单就消失,钱没赚到,仓库里剩一堆库存。 把镜头拉回到2023年。 国内一位做母婴用品的小林,靠短视频把店铺冲到了类目第一,日均五百单。 结果欧洲航线爆仓,承诺的十天到货拖到三十五天,妈妈们急等奶粉,退单率飙到32%。 小林连夜写道歉信,发现物流页面显示“等待清关”,其实货还在港口晒太阳。 信息不透明,客服只能背锅。 为什么复购低? 用户只想知道包裹在哪,什么时候到,别让他们一遍遍问。 系统给不了答案,人就流失。 AI算库存、区块链晒流程,听起来高大上,落到仓库里就是两个动作:提前把货放到离买家最近的仓,出问题一秒把真相甩在客户面前。 技术再炫,解决的是这两个小痛点。 别指望一套软件就能让人回头。 老板得亲自盯退货流程,比盯广告投产还狠。 把退货标签做成一张邮资已付的贴纸,客户收到直接贴门口,快递取走。 这一张小贴纸,让欧洲某服饰卖家复购翻了1.8倍。 成本不到两毛钱,买的是心安。 2025年的竞争,比的不是谁的广告烧得猛,而是谁的仓库先学会说人话。 想长期活下去,先把物流页面做得像聊天一样简单。 留言说说,你愿意为一张包邮退货贴纸多留一个月吗?
展开...
  • qw1.jpg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