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圈

亚马逊卖家成长圈
创建于 2022-9-7 积分: 22815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十五 昨天 11:02+ 关注
低价螺旋放到现在的市场,还能用吗? 很多人新品一上来就喜欢搞个很低的价格,对一些低客单、同质化严重的标品来说,低价确实能起量。但是你要搞清楚一点:你不可能一直亏下去的,终归是要提价的。 而系统已经对原来的价格形成价格锚定了,只要提价,量必然会掉。新品的链接质量又没有任何优势,提的越快,掉的越快,最后算下来是很难盈利的。 除非一种情况:产品链接已经成熟了,但是客单价低、毛利低,广告的成本又很高,没办法支撑广告长期的投放。这种情况下,选择关掉广告或者控制广告支出,改用低价的方式,反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选择。后面等自然位稳定后,再去慢慢提价,虽然一样会掉权重,但是相对的排名会比降价前更好一些,这也是我们常用的低价刺激老品销量的方法。 新品用低价螺旋,初期确实能起量,但很难稳住,价格一上来立马打回原形。但是对老链接来说是可行的,提价的时候,能稳得住,下滑就没有新链接那么快。 低价螺旋虽然有一定的使用场景,但是劝大家还是慎重去用。低价在我看来,是最无能的手段,除了能收获一堆劣质客户和羊毛党之外,没有任何的意义。你没有利润,就没办法改进产品、就没办法养活团队,就会逼着自己持续陷入到这种价格战、低利润的恶性循环中,成为平台的廉价劳动力,最终害的还是自己。
展开...
晴天 昨天 10:57+ 关注
展开...
五月 昨天 10:15+ 关注
亚马逊第三年,现在后悔了 说真的,做亚马逊这几年,我是真爱上这事儿了,不是说啥虚的,是正儿八经能拿到结果,也算是没有辜负年轻时的那股拼劲 刚一开始纯属瞎琢磨,在家没事干,听说跨境能卖货,就试着上架了几款日常用的一些小玩意,没想到出单还能靠运气的,美国一个老外给了五星好评,说质量很不错,值得推荐,还是第一次尝试把国内的东西卖给老外,他们那边对这种小玩意其实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我一件定价16.99美刀,我成本也才不到20r,莉润确实很高啊, 现在每天睁开眼就是登后台,看订单,整体感觉比国内的电商要简单很多 当然刚开始也有搞的不好的时候,有次发错了货,买家要退货,光运费就赔了两百多[失望R]但转头想想,自己选的品现在一周卖了上百个,总盈利倒是赚的 现在也不用挤地铁上班,在家穿着拖鞋就能跟全世界做生意,最起码人能自由一点,这是我以前朝九晚六的工作体会不到的,朋友都问我累不累,说实话肯定累,打包到腰酸背痛是常事,现在打包也安排给厂家了,我省了很多事,慢慢的现在日子特有奔头,目标也比较清晰了,现在也发展了工作室,一切都在变好 也有很多朋友问我,现在做亚马逊晚不晚,其实在我的视角我觉得任何时候都不晚,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机会,当然有准备就不会失败
展开...
  • qw1.jpg
很多卖家为什么推产品的时候,总是亏钱,很难赚钱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你在推广前压根就没有考虑清楚,你的广告花费占比整体的销售额,这个比例到底该定在多少?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要求给到运营,运营在推广的时候,就会很随意,广告花费很容易控制不住,最后造成链接初期严重亏损。 所以在做任何一款新品之前,你都要明确的告诉运营,你希望做到的Tacos是多少?比如说:产品毛利30%,Tacos定30%就能勉强保本, 然后围绕这个指标去设计运营的绩效考核机制,一定要考核啊,你不考核定了等于没定,没有绩效约束的口头命令都是废话。 这样运营在做广告的时候就会心里有底,怎么花?花多少?要做到怎样的一个投产比?一旦这个指标定好了,就不容易出现大额的亏损。不然盲目干下去,每天就挣500,广告费要花1000,怎么干都挣不了钱。 有些产品如果建了很多广告活动,比较难把控预算的话,可以统一归纳到一个广告组合里,通过广告组合去严控预算。定的每天100美金的预算,就只能花100,多出一分都不行。 另外产品推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利润要求,初期Tacos可以定的松一点,整体保本或者微亏都能接受。但是到了推广的中后期,就要严格要求了,不然不知不觉中利润会被广告全部吃掉的。 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一个运营连基本的经营意识都没有,迟早是要被淘汰掉的。
展开...
我发现现在赚钱的逻辑完全变了,老同学做跨境电商去年赚了60万,他赚钱的逻辑真的让我出乎意料。 放在三年前,谁要说做跨境电商不囤货、不铺平台、不雇团队也能赚钱,我肯定觉得是吹牛。但他偏就这么干成了——没租仓库,没招员工,一个人在出租屋里,靠两台电脑,把货卖到了欧美。 传统做跨境的,总想着“货越多越好”。租个大仓库,把手机壳、数据线、充电宝堆满,然后铺到亚马逊、eBay、速卖通所有平台,靠低价走量。结果呢?压货压到资金链断的比比皆是,去年有个老板囤了50万的圣诞饰品,赶上欧美消费力下降,最后只能半价清仓,血亏30万。 但我这老同学反着来:手里永远只有3款产品,每款月销稳定在500单以上,多一款都不做。他选品的招够野——每天泡在亚马逊的差评区,专看那些“大卖”产品的吐槽。比如发现有款宠物自动喂食器,差评里全是“喂食不准时”“APP总崩溃”,他就找珠三角的工厂,加了个备用电池和离线模式,价格比大卖贵20%,照样有人买。用他的话说:“别人忙着做爆款,我忙着补漏洞,漏洞补好了就是我的护城河。” 更绝的是他的“零库存玩法”。传统卖家怕断货,恨不得备三个月的货;他呢,客户在亚马逊下单后,他才让合作的工厂直接贴标发货,自己连货长啥样都未必见过。去年有款产品突然爆单,工厂产能跟不上,他直接在朋友圈发“预售15天,送宠物梳”,既稳住了客户,又给工厂争取了时间。他算过一笔账:囤货要压30万资金,还要付仓储费,而他的模式,每单利润比别人高15%,还没风险。 他的赚钱逻辑里,藏着三个新变化: 第一,从“做全”到“做透”。以前做生意总想着“什么都卖,总有一款能火”,现在不行了,信息太透明,你有的别人都有。真正能赚到钱的,是把一个细分需求啃透。就像他只做宠物智能用品,连宠物的作息规律、主人的使用场景都摸得门儿清,客户复购率比同行高30%。 第二,从“重资产”到“轻链接”。以前赚钱靠“拥有”——有仓库、有团队、有货;现在靠“链接”——链接工厂、链接流量、链接客户。我这老同学手机里存着80个工厂老板的微信,20个跨境物流的联系方式,遇到问题随时能找到人解决,比自己雇人还高效。 第三,从“拼体力”到“拼工具”。传统卖家靠熬夜优化listing、算汇率,他用AI工具生成文案,用ERP系统自动算利润,甚至用插件监控竞争对手的价格波动。每天真正花在干活上的时间不超过4小时,剩下的时间要么研究新工具,要么琢磨客户痛点。他说:“现在不是比谁更能熬,是比谁更会用杠杆,工具就是最好的杠杆。” 想起去年同学聚会,有人嘲笑他“一个人瞎折腾,不如找个班上”。他没辩解,只是默默把手机里的后台数据亮出来——当月利润5万6。那天之后,好几个开实体店的同学,都开始问他要选品的方法。 现在的赚钱逻辑,真的不再是“大投入大回报”,而是“小切口深扎根”。不是你有多少资源,而是你能盘活多少资源;不是你有多努力,而是你能不能用对方法。就像我这老同学说的:“以前赚钱像挖金矿,拼谁的锄头硬;现在像找水源,拼谁能在石头缝里找到那点水。” 当你还在抱怨“生意不好做”时,不妨看看身边那些悄悄赚钱的人——他们未必比你有钱有资源,但一定比你先看懂了“逻辑变了”这四个字。
展开...
认识一个做跨境电商的销冠,他一直这样说,销售本质上是一个提供情绪价值和输送利益的行业,也是一个做好了最快赚钱、同时最容易转行创业的行业。 他做亚马逊运营时,有个美国客户买了台小型咖啡机,收到后发邮件骂了整整三页,说“按键失灵”“说明书像天书”。团队其他人都觉得是找茬,劝他直接退款拉黑。 他没这么干。先翻客户过往订单,发现这人三个月前买过同品牌的面包机,留过五星好评,备注里写着“给刚上大学的女儿买的”。他猜客户可能是替女儿买的,女儿不会用,才急了。 他回邮件时没说“我们的产品没问题”,只写“您女儿刚上大学,第一次用小家电难免手生,我拍了个3分钟的操作视频,按暂停键时多等1秒就好。另外给她寄了包哥伦比亚咖啡豆,算我的一点心意”。 第二天客户回信,说“视频很清楚,女儿学会了,谢谢你的咖啡豆”。后来这客户成了他的忠实粉丝,一年买了7单,还推荐了5个朋友,光这一个客户就带了3万美金的销售额。 他说情绪价值不是拍马屁,是让客户觉得“你懂他”。他手机里存着200多个核心客户的“情绪档案”:谁买东西是为了送礼,备注里要写“祝收礼人开心”;谁是小老板,进货时多送10个定制logo贴纸;谁性子急,发货后每小时发一次物流更新。 这些事看着琐碎,数据却很实在。他负责的店铺,客户复购率42%,比团队平均水平高30%;客单价180美金,比别人高25%。“客户买的不是产品,是买的时候舒服,用的时候省心。” 输送利益更有讲究。不是便宜,是让客户觉得“占了便宜”。他卖户外帐篷时,同行都在打“满200减30”,他搞“买帐篷送价值50美金的防潮垫,但防潮垫只印了我们的logo”。 客户觉得赚了,他也不亏——防潮垫成本才15美金,却绑定了客户下次买睡袋时优先选他的品牌。半年后,他的帐篷复购连带率(买帐篷的人再买其他户外用品)达到60%,同行只有20%。 他说销售最值钱的,是摸透“人性账本”。客户心里都有本账,左边记“我花了多少钱”,右边记“我得到了多少好处(包括实在的和心里的)”。右边大于左边,生意就成了。 做了三年销冠,他攒了三个东西:500个核心客户的联系方式(不是平台后台的,是私下加的whatsapp),30家靠谱的工厂资源(知道谁家能加急、谁家质量稳),还有一套“需求预判表”(比如美国妈妈群体9月会囤开学用品,11月会备黑五礼物)。 去年他辞职创业,没做亚马逊,开了家跨境供应链公司。第一笔单子就来自之前的客户——那个买咖啡机的客户,自己开了家小超市,从他这儿进了200台咖啡机,比原来的供应商便宜5%,还能帮着贴超市的logo。 他的创业逻辑很简单:销售时积累的客户,是创业的第一批订单;知道客户要什么,就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厂;懂怎么让客户舒服,谈判时就不会卡壳。现在他公司才8个人,月流水已经破了百万。 很多人觉得销售是“吃青春饭”,他说这是没看透。销售练的是三个硬功夫:怎么一分钟内摸透对方想要什么(识人),怎么让对方觉得跟你打交道划算(算账),怎么把一次交易变成长期关系(攒资源)。这三样,不管创业做什么都用得上。 他带过个徒弟,刚做销售时只会背产品参数,三个月没开单。他让徒弟每天抄10条客户差评,分析“客户骂的是产品,还是没被尊重”。比如有客户骂“物流慢”,其实是急着用,背后是“怕耽误事”的焦虑。 徒弟慢慢学会了,客户说“物流太慢”,他就回“我让仓库优先给您发顺丰,再送您个急用的小样,您看行吗”。半年后,徒弟成了小组销冠,现在也在筹备自己的外贸店。 你真的以为销售只是卖东西?他说,销售是在练“商业的底层操作系统”。客户是流量,工厂是供应链,情绪价值是服务,利益输送是定价。这些搞明白了,创业就是把这套系统放大而已。 他创业后,遇到个难缠的供应商,对方仗着货源紧,总拖交期。他没急着换,反而跟老板说“我知道您车间最近缺人手,我介绍两个熟手给您,您能不能保证我的单子48小时内发”。供应商果然爽快答应——他懂对方缺什么,这就是销售练出来的本事。 现在很多年轻人怕做销售,觉得“没面子”“不稳定”。他却觉得,销售是普通人离商业最近的地方。不用懂复杂的理论,不用拼背景,只要能让客户舒服、让对方划算,就能赚到钱。赚着钱的同时,还把创业的本事练了。 销售的本质,从来不是低头求人,是平等交换。你给客户情绪上的满足、利益上的实惠,客户给你订单、信任和资源。这些东西攒够了,创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下次再有人说销售没前途,你可以告诉他:那些能把销售做好的人,早就在偷偷攒自己的“创业资本”了。这资本,比钱还值钱。
展开...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