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默认 最新
前几天和几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喝酒,有个哥们突然掏出手机给我们看他的速卖通后台——嚯,订单量直接飙到四位数! 他上个月刚把店铺转成全托管模式,随便铺了三十多款小商品,现在每天光是打包就得花七八个小时,胶带都用完二十多卷。 我们起哄让他请客,结果他仓库里堆着成箱的塑料钥匙扣和硅胶手机壳,进货价三块五的东西硬是压到四块包邮。 你猜他怎么说? 我就想试试当快递站老板啥感觉!这理由听得人直摇头,跨境物流成本摆在那儿,发到巴西的平邮包裹光运费就占了三块八,合着每单就赚两毛钱人工费。 更绝的是他专门挑凌晨三点上架新品,说是这个时段平台流量费便宜。有回他卖九块九包邮的LED小夜灯,直接把同类商品价格打下来三分之一,气得隔壁卖家在商品详情页用葡萄牙语写小作文骂街。我算过账,就算真能做到日发千单,扣掉仓储租金和临时工工资,月底结余怕是连他囤的打包纸箱钱都抵不上。 现在这种玩法让我想起前两年国内拼多多商家互相比谁亏得狠,有个卖袜子的老板跟我说;就当花钱买销量数据。可这是跨境生意啊,老外收到五毛钱利润的劣质货,退货率怕是要上天——上周还有个意大利客户因为收到的手机壳图案印歪了,直接给他店铺刷了二十条一星差评。 昨天路过他仓库,看见他蹲在成山的快递箱中间啃煎饼果子,纸箱堆得比人还高。问他图啥,他抹了抹嘴上的酱汁说:;你不懂,听到胶带;刺啦;声特别解压。;现在他老婆已经威胁要带着孩子回娘家,因为客厅堆满了待发的国际小包,连沙发缝里都能摸出气泡膜。 我反正是学不来这种操作,上周刚把店铺装修费砸在提升产品质感上。有个常买的美国老太太特意发邮件夸我新包装盒;像拆生日礼物,虽然单量只有他的零头,但每单利润够买三杯星巴克。你们说这算不算当代商业行为艺术?
展开...
  • qw1.jpg
新品初期如果想顺利推广,打上用户标签是很重要的,你要让系统明白,你的产品是为什么样的人群准备的?标签打准了,后续启动的时候,系统才知道到底该推什么样的流量给你? 那么到底怎么去打标签呢?初期的流量精准度很重要,如果你在初期,就给了链接大量的泛流量,很容易造成转化率偏低。系统就会有比较大的概率,抓不准你的用户群体,造成后续的推流紊乱。甚至有可能会判定你不是一款好产品,进而减少推流。 所以,现在的新品,尽量在初期就要追求高转化,优先去沉淀一些相对精准的流量,尤其是那些包含产品应用人群的关键词,要去重点关注。等用户标签打上了,流量入口逐步打开了,后续再去慢慢拓展泛流量。 对于一些竞争相对激烈的市场,打标签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要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要觉得打了几天,感觉没啥用,就开始频繁动广告、换打法,这样是没有任何积累的。在初期你越乱动、流量就越混乱,标签就越难打上,最后越动越废。 新品期的节奏感把控很重要,提前把运营策略和广告架构想想清楚,什么时间点该做什么事?自己做个详细的规划表,一旦新品上架后,按照规划表,一步步去执行落地。执行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该做什么样的调整,做好清晰的记录,经验的积累就是这么来的。
展开...
动态热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