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默认 最新
BibAbo 2025-9-3 10:55+ 关注 来自 亚马逊卖家圈
我认识个做跨境电商的老哥,40岁前还在义乌鸡毛换糖,42岁那年靠亚马逊白牌爆单,一年赚了以前十年的钱。他总说:“发家哪是熬年头?是等一个‘风把钱吹到你面前,你敢不敢伸手接’的瞬间。” 2015年那会儿,他还在市场里倒腾小商品,每天算着“一个杯子赚3毛,卖1万个才3000块”。有天他蹲在档口刷论坛,看见有人说“老外爱在亚马逊买带USB接口的台灯”,国内批发价25,平台能卖60美金。他没像别人那样觉得“跨境水太深”,当天就找工厂打样,凑了8万块压了500台,铺到亚马逊上。 没想到三个月就卖空了。不是因为他懂运营,是那会儿做白牌小家电的人少,老外搜“USB台灯”,首页就能刷到他的货。他咬着牙又投了30万加单,半年后光这一个品就赚了200万——这不是熬了几年,是刚好踩中“国内供应链+跨境平台流量红利”的重叠窗口,这个窗口也就18个月,他抓住了,就跳过了别人十年的爬坡路。 反观他同村的发小,开了十年服装厂,每天琢磨“怎么把成本再压5毛”,2020年疫情一来,外贸订单全停,仓库堆着几百万的货,十年积累一夜亏光。不是他不努力,是他的战场在“拼成本的存量市场”,而老哥的战场在“有增量的新渠道”——时间长短不重要,赛道有没有“突然掉钱”的机会才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个90后程序员,2018年从大厂离职,没去创业,反而盯着“企业微信”琢磨。那会儿大家都觉得这工具“不如微信好用”,他却看出“公司用企业微信管理客户,需要批量加好友、自动发消息的插件”。他花三个月写了个简单的脚本,卖给中小企业,300块一套,第一年就卖了8000套。 2020年企业微信突然开放API接口,他的插件一下成了刚需,腾讯生态里的服务商主动找他合作,一年营收破了5000万。他说:“我哪熬了几年?就是赌企业微信会火,赌对了,半年顶别人干十年。” 其实男人发家的关键,从来不是“我做了几年”,而是“我在某个节点,比别人多看到一点,多敢押一点”。就像2018年那些收光刻机的老板,他们不是预言家,只是知道“芯片会缺”,敢抵押房子梭哈;就像2022年囤抗原的人,不是运气好,是算准“疫情放开后需求会炸”,敢把现金流砸进去。 普通人总被“十年磨一剑”的说法框住,觉得“没熬够年头就不配成功”。但现实是,在这个信息差快速迭代的时代,真正的机会窗口往往只有1-2年,甚至更短。你在传统行业熬十年攒的经验,可能抵不过别人在新赛道里抓住一个6个月的红利。 说到底,发家需要的不是时间,是“准备好认知,等风来”。风来的时候,站对位置的人,一年就能跑完别人十年的路;风没来的时候,熬再久也只是原地打转。就像老哥说的:“钱不是熬出来的,是‘当它飘过来时,你手里刚好有网’。”
展开...
说实话,对于普通人来说,做跨境电商是可行的。如果是当副业,一个月赚个几千块钱,真的不算难事。我认识的一个宝妈,每天等孩子睡后花2小时打理Shopee店铺,卖国内的儿童发饰和家居小件,三个月后稳定月入5000+。她没囤货、没投广告,靠的是“选品精准+轻量运营”——这说明,普通人做跨境副业,拼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选对路+用对方法”。 很多人一听“跨境”就打退堂鼓,觉得得懂外语、有工厂资源、手里有几十万本金。其实现在的跨境平台,早把门槛降到了普通人够得着的地方。 先说选品。宝妈选儿童发饰,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她没事就翻Shopee的热销榜,发现东南亚妈妈带娃出门,喜欢给女儿戴款式多、易搭配的发饰,但当地卖的要么贵,要么款式少。国内义乌的小饰品批发价几毛钱,挂到平台卖十几块人民币,差价足够赚。她还会看用户评价,比如有人说“发夹容易掉”,她就专门选带防滑胶的;有人要“适合幼儿园表演的亮片款”,她就多上这类货。选品的核心,不是你觉得好,是平台上的人刚好缺,而你能低成本满足。 再看轻量运营。她每天做的事很简单:早上花20分钟,看看前一天的订单,在1688上下单让厂家直接发货,地址填货代仓库;晚上孩子睡了,花一小时优化Listing——标题里加几个用户常搜的词,比如“幼儿园 发饰 防滑”;把卖得好的品挪到店铺首页;回复后台消息,大多是问尺寸、发货时间,用平台自带的翻译工具,复制粘贴几句模板化的话就行。她从没学过什么运营技巧,就抓住一点:让想买的人容易找到,买了之后不麻烦。 普通人做跨境,最该避开的坑就是“想太多”。别一上来就想做全品类,别囤货压资金,别学大卖家投广告烧钱。就从一个细分小类入手,比如宝妈做儿童发饰,有人做老年人大码拖鞋,有人做宠物用品里的猫抓板。这些品类竞争小,需求稳,哪怕单量不多,利润也够看。 有人担心“我没经验,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其实试错成本低得很。开个店不用钱,第一批货拿个几百块的样品,卖不动就换品类,损失也就一顿饭钱。比起打工攒几千块要熬一个月,这点风险根本不算啥。 还有人说“现在做是不是晚了?”你去看看欧美、东南亚的电商渗透率,比国内低一大截。很多地方的人刚习惯网上购物,连最基础的家居用品、小工具都缺。国内供应链成熟到什么程度?你能想到的小物件,1688上都能找到,价格低到你吃惊。这种供需差,就是普通人的机会。 关键是别把它当成“大生意”来做。当成副业,每天抽点碎片时间,选品靠数据,发货靠代发,客服靠模板。做得好,每月多几千块,够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够自己添件新衣服;做得一般,也耽误不了啥。 那位宝妈现在常说,以前觉得带娃没时间赚钱,现在才发现,不是没时间,是没找对不用耗时间又能赚钱的路。跨境电商这扇门,对普通人其实没锁,推一下就开了。 你身边肯定也有类似的小物件,或许早就藏着赚钱的机会。与其天天想“能不能做”,不如花两小时,先去平台上搜搜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