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创业人

电商创业故事分享
创建于 2024-6-28 积分: 2419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从90年代一直做到现在的老板有天跟我聊,聊怎样做生意。他说,“你信不信就算现在去卖菜.我也一定卖得比你快”。 这话听着挺狂,可人家毕竟是几十年的老江湖,肯定有底气。我心里犯嘀咕,卖菜谁不会,不就是称秤收钱嘛,能有多大差别? 后来听他慢慢讲,才知道没那么简单。选菜眼光、定价门道、跟顾客打交道的话术,都是学问。他说以前摆摊时,为了抢个好位置,凌晨两三点就得去占地方。 我当时就笑,说现在菜市场不都划好摊位了?他摆摆手,说那是后来规范了,早年间摆地摊哪有规矩。有回冬天特别冷,他裹着军大衣骑三轮车去早市,到地方发现常站的拐角被个年轻小伙占了。那小伙二十出头,带着红袖章,说“这地儿我包了”。他没跟人吵,从车斗里摸出俩热乎的茶叶蛋递过去,“小兄弟,这天儿冻得手都伸不直,先暖暖。我跟你说,这拐角看着好,其实上午太阳斜着照,菜叶子晒半小时就蔫,你摆那边第二棵梧桐树底下,阳光正好照着菜摊,看着水灵,买的人指定多。”小伙将信将疑,结果一上午他站树底下,菜卖得哗哗的,小伙在拐角冻得直跺脚,菜还没动几棵。下午小伙主动把拐角让出来,说“叔,还是你懂行”。 选菜更是门道深。他说去批发市场挑菜,得带三样东西:湿毛巾、小喷壶、手电筒。湿毛巾擦叶子看掉不掉色,有些菜农为了好看喷保鲜剂,一擦就留印子;小喷壶给蔫巴的菜喷水,要是喷完半小时还挺括,那是真新鲜,要是立马软塌塌,就是泡水充数的;手电筒照土豆红薯,看有没有黑心眼子。有回他瞅见一筐西红柿,个个红得发亮,拿手电筒一照,里头果肉发灰,当场就跟菜农说“老哥,这催熟的咱不要,我要你家后院那片老品种,青屁股带沙瓤的”。菜农吓一跳,说“你咋知道我后院有种老品种?”他嘿嘿笑,“闻着味儿不一样,老品种有股子甜香”。 定价也不是瞎喊。他有个小本子,记着每天的进价、卖价、啥菜好卖。早市头一小时,针对老头老太太,小青菜一块五一斤,比别家便宜两毛,让他们觉得占着便宜;九点以后上班族来了,就把菜捆成小把,“这把上海青三块,回家炒一盘正好,不用摘不用洗”,人家赶时间,贵点也乐意买。下午五点后,剩的菜他就喊“五块钱三斤,回家炖个豆腐汤”,有回一阿姨嫌贵,他说“阿姨您看,这菜叶子还带露水呢,扔了可惜,您买回去,明早下面条放一把,不比外面买的菜包香?”阿姨一听乐了,立马掏钱。 最绝的是嘴甜。他记性好,老顾客爱吃啥都门儿清。三楼张奶奶有糖尿病,每次来他都推荐“这西葫芦不甜,炒肉片刚好”;对门小李媳妇怀孕,他就留着嫩豌豆,“今儿这豌豆刚剥的,给孕妇煮糖水,补叶酸”。有回一姑娘来买葱,挑了半天嫌贵,他直接塞把香菜,“送你的,回去跟葱一块儿炒鸡蛋,香得很”。姑娘愣了,说“我没买你菜啊”,他说“买卖不成仁义在,下次路过再照顾生意”。结果第二天姑娘带俩同事来,一下买了五十多块钱的菜。 我听得直咂舌,说“合着卖菜比开公司还费脑子?”他点根烟,说“啥生意都一样,得把人琢磨透。你以为人家买的是菜?是新鲜、是方便、是觉得你这人实在。就像我那秤,称完总得多给一小把,‘添点添点,凑个吉利数’,人家心里舒坦,下次还来。” 后来我路过家菜市场,真见一卖菜的大爷,摊位前挤得水泄不通。大爷一边称菜一边喊“王婶今儿要带泥的胡萝卜不?”“小李给你留的嫩玉米煮好了”,那架势,活脱脱就是老老板说的样儿。我站边上看了半小时,他那筐菜真就见了底,旁边几个摊位还满满当当。 这才明白,老老板说“卖菜也能比你快”,不是吹牛。哪有啥天生会做生意的,不过是把每个细节磨得透亮,把每个顾客装在心里。就像他说的,“生意不分大小,把日子过仔细了,啥买卖都能做活”。
展开...
展开...
在广州十三行见过个电商卖家的逆袭,特别戳人——三年前他蹲在仓库里,看着十万件发霉的网红连衣裙,手都在抖。那回跟风囤货,80万亏进去,工人工资发不出,连仓库租金都快交不起;三年后再见他,办公室墙上挂着“库存周转20天”的红锦旗,去年靠“小单快反+抖音分销”卖了500万,库房里只有当季新款,以前的样板间,早改成了达人挤着选款的直播厅。 很多人做电商栽跟头,都跟他三年前一样:把“囤货”当“底气”。看见别人卖网红款赚了钱,就眼睛发红,不管自己能不能卖完,抱着“货多才能赚多”的念头猛砸钱。他那时候就想,十万件连衣裙,就算一件赚10块,也能赚100万。可没算过两个账:一是款式过时快,网红款火不过一个月,等他囤完货,市场早换了新风格;二是库存压资金,十万件货占了80万,手里没周转钱,想做活动清货都没辙,最后货堆在仓库发霉,只能认亏。 现在他能做成,不是运气好,是把“囤货赌爆款”的老路子,换成了“轻量试错、快速反应”的新玩法,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 先说说“小单快反”,这是他控住库存的关键。他不找大工厂批量生产了,专跟十三行周边的小工厂合作——新款先拿50到100件试销,在抖音发短视频测款,看哪个款3天内点赞过万、咨询超50,就马上让工厂补200到300件,最多补到500件就停。去年夏天有款碎花裙,测款时一天就有200多人问链接,他5天内补了3批货,总共卖了800多件,没压一件库存。他说:“现在不赌‘能卖多少’,只追‘市场要什么’,反应快一步,就不用囤货吃亏。” 再就是“抖音分销”,帮他把货卖出去的杠杆。他不自己做直播了,专找粉丝10万到50万的穿搭达人合作。达人来他的直播选款厅挑款,拿走样品拍视频带货,卖出去一件,他给15%到20%的提成,货由他的仓库直接发。不用自己投流量,不用养主播团队,达人帮他触达客户,他只负责供货和售后。去年他对接了200多个达人,光分销就占了总销量的70%,省了一大笔推广费,还不用担“卖不掉”的风险。 还有个细节,他现在每天必看的不是销量,是“库存周转表”。库房里永远只留最近20天要发的货,只要某款货7天内销量没超过30件,就马上降价清仓,哪怕亏点钱也不留。有次一款衬衫卖了10天只出了25件,他当天就打8折,3天内清完,没让货压在手里。他说:“做电商,库存不是资产,是负债。周转越快,钱才能活起来,才不会重蹈三年前的覆辙。” 其实他的逆袭,给普通人做电商提了个醒:别再迷信“囤货赚大钱”,现在的市场,快比多重要,轻比重靠谱。你不用压几百万的货,小单试销能摸清需求;不用自己扛所有销售压力,分销能借别人的渠道卖货。关键是别赌,别贪,把库存控住,把反应做快,哪怕起步小,也能慢慢做起来。 就像他办公室墙上除了锦旗,还贴了张纸条:“货如流水,不腐才活”。做电商的道理,其实跟这一样——别让货停下来发霉,让货跟着市场走,跟着需求动,才能把生意做稳,把钱赚踏实。
展开...
xxxxz 2025-8-21+ 关注
卖货的真相:别太把成交当回事,也别太不把钱当回事。 无论你卖什么, 客户骂你“骗子”,同行抢你单,听听就好, 不要因为客户的刁难而怀疑自己, 更不要因为丢了一单就emo到不想开单, 只要能赚钱,就耐着性子谈。 开单的目的是攒够底气, 早日不用看人脸色, 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会卖。 销售场是讲“成交”的地方, 不是讲“你人好不好”“道理对不对”的地方, 客户说“产品垃圾”,可能只是想砍价; 同行背后使绊子,无非是怕你抢资源, 没必要较劲,更犯不着动气。 记住,客户的情绪是用来压价的, 不是用来否定你的。 他凶任他凶,你算好利润就敢让; 他挑任他挑,你讲清价值就稳当。 别信“销售能改变世界”的鬼话, 你卖的不是情怀,是客户刚好需要的东西。 客户夸你“服务绝了”,转头可能在别家下单; 客户说你“不专业”,也许只是今天心情不好, 真相是:你在客户眼里,就是个“卖东西的”, 成交了是“有用”,不成交就是“路过”。 别以为丢了个大客户天就塌了, 市场上的客户比星星还多, 这个不买,下一个总会买。 你不是客户的唯一选择, 客户也不是你的全部指望。 销售是你的赚钱工具, 不是你的人生标签。 被拒绝100次就歇一天, 被刁难到失眠就停两天, 为了开单熬坏身体,真不值。 你在客户列表里, 只是个随时能被替代的头像, 但在银行卡余额里, 你是自己生活的操盘手。 所以啊,开单时别飘,没单时别慌, 钱赚到手里,比啥都实在。
展开...
  • qw3.jpg
  • qw2.jpg
小白做电商也可以持续盈利 五十岁之前,我没碰过电商(事实上现在也是一头雾水),年轻时连续创业,成功过失败过,我评价自己是啥也不会的 上一个创业项目失败后,我精确预判到了当前的形式,前年夏天过段开始摸索超级个体的创业模式。说实话 挺难的,既然是超级个体,那就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我选择了相对熟悉的小家具这个行业,自己选品、设计、外加工、组装 、上架、发货。最简单的就是选品,小众类目热销的就那几个,很好找,但再设计就很有挑战,因为要么设计的更漂亮更有质感,要么更便宜成本别人不好竞争。很幸运,那是前年市场还凑合,当年我再设计了五款产品,其中两款勉强算得上爆款,一款卖的不温不火,还有两款工艺不成熟,销量惨淡,但这已经足够了,还是赚到了启动资金,打下了基础 因为有两款小爆款的利润支撑,去年我继续上了很多新品,这个过程主要是摸索工艺,磨合外加工商,到去年冬天,我终于又设计出两款小爆款。所以去年也是不错的。 我前年开始做的时候就预判这是普通人创业最后的三年,三年之后基本上创业必死。没想到今年一过年形势就持续恶化,我还是乐观了。好在超级个体的模式没有什么大的费用,只有小时工工资和低廉的房租,我一边持续优化之前的产品,一边设计新产品,活的依然很滋润,看着今年周边小作坊小工厂陆陆续续都都倒闭了,庆幸自己提前预判了形势。 最近我也开始筹备第三个工作室了,虽然也不容易,但痛并快乐着
展开...
  • qw4.jpg
  • qw3.jpg
  • qw2.jpg
  • qw1.jpg
观察过一位年入200万的电商卖家,他每天只花2小时选品,其余时间组建选品小组+对接供应链。他说:我找3个兼职买手帮我逛1688,用爆款关键词+利润测算表筛选商品,抽成10%。普通人做电商:先组轻量团队做选品杠杆。 这位卖家的操作,看似只是“分工不同”,实则藏着普通人做电商最该突破的“效率困局”——很多人陷在“自己扛所有活”的误区里,逛1688、筛数据、盯供应链连轴转,结果时间不够用、选品质量差,最后赚不到钱。而他靠“轻量团队做选品杠杆”,把自己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核心环节,这才是年入200万的关键,具体可拆成3个可复制的逻辑: 1. 用兼职买手破“时间瓶颈”,把重复活“外包”出去 普通人做电商,最耗时的就是“逛1688、刷平台爆款数据”——一天花8小时,可能只筛出2-3个潜在品,还耽误了对接工厂、优化运营的时间。但这位卖家直接把“低价值的选品动作”交给3个兼职买手: - 分工明确:有人专门盯“1688类目爆款词”(比如“2024夏季刚需”“高复购家居”),有人用利润表初筛“净利润超25%”的商品,有人核查“工厂代发时效、瑕疵率”,一天能初筛50个品,效率比他自己干翻10倍; - 成本可控:抽成10%看似花钱,但算笔账:一个好品能赚1.2万,分给买手1200,自己还剩1.08万;如果自己选品,可能一周都出不了一个好品,反而亏了“时间成本”(比如错过爆款窗口期)。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一开始就找3个,哪怕先找1个时间灵活的兼职(比如学生、宝妈),把“刷品、记录数据”的活交出去,就能腾出时间做更重要的事。 2. 用“工具标准”定方向,避免团队选品“瞎忙活” 很多人不敢组团队,怕“别人选的品不符合要求”,但这位卖家早用“爆款关键词+利润测算表”堵上了这个漏洞——不是让买手“凭感觉选”,而是给明确的筛选标尺: - 爆款关键词:提前整理平台热词库(比如从抖音、小红书截流的“网红同款”“解决XX痛点”),买手只需按词搜索,先过滤掉没流量的“冷门品”; - 利润测算表:做好自动公式,买手输入“拿货价、运费、平台佣金”,系统直接算出净利润,低于20%的直接pass,不用反复沟通“这个品能不能做”。 这样一来,买手选品有方向、有标准,选出来的品基本符合“有流量、有利润”的核心要求,不用他再花时间返工。普通人组轻量团队时,也得先定好“选品标准”,别让团队“瞎忙活”,才能保证效率和质量。 3. 自己抓“供应链”核心,守住“稳赚的关键” 原文里提到他“其余时间对接供应链”,这正是他不被团队“绑架”的关键——选品能外包,但供应链必须自己盯: - 跟工厂谈“优先发货权”,旺季时保证48小时内出库,避免缺货流失客户; - 实地考察工厂产能,比如有次买手选了一款折叠洗衣篮,利润、流量都达标,但他去工厂后发现“产能跟不上,旺季可能断货”,果断放弃,避开了后期的售后纠纷; - 跟货代定“固定运费价”,比临时找货代节省15%的物流成本。 反观很多普通人,自己既当“选品员”又当“供应链对接员”,两头顾不过来,结果选品没做好,工厂发货还出问题。组轻量团队的本质,是“把非核心环节交出去,把核心环节抓在手里”——选品是“前端引流”,供应链是“后端保障”,后者才决定“能不能把钱稳稳赚到手”。 其实这位卖家的做法,核心就是“普通人做电商的破局思路”:别把自己当成“全能执行者”,要做“统筹者”——用兼职买手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问题,用工具标准解决“选品不达标”的问题,自己聚焦“供应链”这个核心,让每个环节都高效运转。 对想做电商的普通人来说,不用一开始追求“大团队”,哪怕先找1个兼职买手,用表格定好选品标准,自己专心对接2-3家靠谱工厂,就是“选品杠杆”的开始。毕竟,电商赚的是“效率钱”,一个人干10个人的活,不如用1个人的成本让10个人帮你干“重复活”,自己干“能赚钱的关键活”——这才是从“小打小闹”到“稳定盈利”的必经之路。
展开...
搞钱最快的路,确实是经商。但经商的核心不是守着账本算数字,是走出去,往人堆里扎——钱藏在人的需求里,人藏在你迈出去的脚步里。 窝在家里空想的人,容易陷入“自嗨式创业”。对着电脑写计划书,觉得自己的想法天下无敌,可真到了市场上,客户一句“这东西我不需要”,就能把所有空想砸得稀碎。经商赚的是“市场的钱”,市场在哪儿?在茶馆的闲聊里,在工厂的车间里,在客户的抱怨里——这些地方,你窝在家里永远摸不到。 走出去,首先是为了撞信息。去年认识个开建材店的老板,他说自己的第一桶金,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聊出来的。有人吐槽“装修买材料,跑断腿还怕被坑”,他当天就琢磨:能不能搞个“一站式配送”,把瓷砖、水泥、涂料打包卖,包运包退。就这一句话的启发,三个月赚了二十万。信息差不是坐在家里搜出来的,是在人堆里撞出来的。 和人打交道,重点不是喝酒吹牛,是“捞干货”。真正能成的生意,往往藏在对方的“不经意”里。客户说“最近工人不好招”,可能是缺一个靠谱的劳务中介;朋友叹“孩子放学没人接”,可能是缺一个社区托管点。走出去的时候,别只当听众,多问一句“这事儿最麻烦的是啥”——答案里可能就有商机。 有人说“我嘴笨,不会聊天”,其实走出去不需要口才多好。有个开水果店的姑娘,平时话不多,但每次去批发市场,都会蹲在摊位旁看老板们卸货、算账,听他们说“哪种水果损耗大”“哪个小区的人爱买贵的”。听得多了,她知道夏天荔枝损耗高,就搞“当天现摘现送”;知道白领怕麻烦,就切好装盒卖——这些招,不是想出来的,是听出来的。 窝在家里的人,容易被“完美主义”困住。总觉得“等我准备充分了再开始”,可市场不等人。走出去的人,敢在聊天时就把想法说出来:“我想搞个上门修家电的服务,你觉得可行不?” 对方可能会说“我家洗衣机坏了,找师傅等三天”——这就是信号,赶紧试,哪怕先接几单试试水。经商赚的是“试错的钱”,试错的勇气,往往来自和人的碰撞。 走出去不是瞎混圈子。有人天天赶饭局,名片发了一沓,回头啥用没有。关键是带着“找共赢”的目的:你有啥资源?我能帮你解决啥问题?前阵子有个做小程序开发的,总去餐馆吃饭,不是为了蹭饭,是看老板们的收银台——发现很多餐馆还在用手写单,就主动说“我帮你做个简单的点餐小程序,先试用,赚钱了再分成”,现在合作了二十多家店。 别把“走出去”想成多复杂的事。哪怕每周只做一件事:去小区门口的超市聊十分钟,问问老板“最近卖得最好的是啥”“最怕遇到啥麻烦”;去楼下的理发店等理发时,听理发师吐槽“客人总嫌等太久”。这些细碎的交流,攒多了就是市场地图——哪里有坑,哪里有肉,一目了然。 窝在家里的人,容易高估“技术”,低估“人情”。觉得只要产品好,自然有人买。可经商到最后,拼的是“谁更懂人”。同样是卖辣椒酱,有人守着店等客来,有人走出去,给餐馆老板试吃,说“卖不掉我全收回来”,还帮老板算“加了我的酱,你的面能贵两块”——后者的生意,肯定比前者好。 走出去的核心,是把“我想卖啥”变成“你需要啥”。前者是闭门造车,后者是顺水推舟。就像钓鱼,你得知道水里有啥鱼,爱吃啥饵,总不能对着鱼缸琢磨“鱼应该爱吃面包”。人就是那片水,走出去,才能看清鱼在哪儿,饵该咋挂。 有人怕走出去被拒绝,被冷落。其实做生意的人,早就习惯了“热脸贴冷屁股”。被拒绝一次,至少知道“这条路不通”;总不出去,连“不通”都不知道,只能在原地打转。赚大钱的人,脸皮都“磨厚”过——不是没尊严,是知道比起面子,摸到赚钱的门路更重要。 经商搞钱,就是个“链接”的活儿。链接需求和产品,链接资源和缺口,链接你和能帮你赚钱的人。这些链接,不会自己跑到家里来敲门。 你走出去一步,就离钱近一步;总窝着不动,钱也懒得理你。搞钱的速度,从来不是算出来的,是走出来的——脚底下的路越宽,口袋里的钱才越厚。
展开...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