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创业人

电商创业故事分享
创建于 2024-6-28 积分: 2663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展开...
前阵子见个朋友,揣30万开电商公司,租150平办公室、招10个员工,结果每月房租工资烧4万,线上订单没几个,半年就把钱亏光;反观另个伙计,2人工作室做“跨境电商选品咨询”,靠线上连全球小卖家,一年赚了130万。不是前者不拼,是他陷在“堆人=正经创业”的误区里,后者却摸透了核心——2-3人的小团队,不用靠人多撑场面,靠“线上连接效率”,照样能撬动年入百万甚至千万的盘子。 多数人觉得“赚钱得堆人”,其实是把成本和收益搞反了。堆人先扛三座大山:一线城市100平办公室,每月房租至少1万;10个员工月薪打底5万;再加水电、设备、办公用品,每月固定支出近7万。要是线上连接没做通,客户找不到、订单接不到,这些钱就是纯烧,烧完就垮。更糟的是,人多了反而乱:有人摸鱼混日子,有人做重复活,老板还得花时间管考勤、调解矛盾,最后成了“给员工打工”,哪还有精力搞业务? 小团队刚好避开这些坑——不用租大办公室,在家或共享空间就能办公;不用招一堆人,2-3人分工明确;把省下来的钱和时间,全砸在“线上连接”上。所谓“连接效率”,就是不用出门,靠线上工具把服务/产品,精准递到成千上万人手里,不浪费半点力气。 之前认识个3人跨境团队,做“欧美户外迷你手电筒”,没租办公室,一年赚了220万。他们的“连接效率”,全在“精准连、不瞎忙”: - 连客户:不贪多,只盯美国、加拿大的露营爱好者,在亚马逊、Facebook发“手电筒实测视频”——比如“续航15小时、防水抗摔”,客户看视频直接下单,不用跑展会、烧高价广告; - 连供应链:在1688找2家工厂,签“小批量代发”协议,客户下单后,工厂直接发货代,不用自己囤货、打包; - 团队内连:一个人盯选品和客户评论(看客户要啥功能),一个人对接工厂和货代(管发货),一个人做视频和平台运营(引客户),低价值的客服、对账,找兼职大学生做,每月才花2000,比招全职省多了。 就靠这套“线上连接”,他们从每月100单做到每月600单,收入翻了6倍——没堆人,没烧钱,靠的就是把“客户-自己-供应链”的线连顺,效率拉满。 小团队想把“连接效率”做透,不用复杂技巧,就抓3个实在点: 第一,选“线上能精准找到客户”的细分赛道。别做服装、日用品这种大品类,线上搜“衣服”能跳出几千万结果,你根本挤不进去。要做“小众刚需”:比如“宠物老年犬关节护理咨询”(线上搜“老年犬关节痛”能找到精准宠主)、“外贸小单物流对接”(领英搜“外贸小卖家”能触达客户)、“小红书笔记封面设计”(搜“小红书封面定制”能找到博主)。这些赛道客户明确,线上一搜就能找到,不用瞎撒网。 第二,选对1-2个“连接工具”,别贪多。做C端(个人客户),就盯1个平台:卖货选亚马逊、拼多多,做服务选小红书、抖音;做B端(企业客户),就用领英、阿里巴巴国际站。比如做“跨境选品咨询”,只在领英找国外小卖家,发“帮你选到利润30%以上产品”的案例,客户主动私信,不用在十个平台折腾——工具选对了,连接客户的效率翻十倍。 第三,把“连接流程”拆碎,只干“能赚钱的活”。2-3人别啥都扛,低价值的活外包出去。比如做知识付费:一个人出课程内容(核心,连接客户的关键),一个人做账号运营(引客户),一个人做学员售后(留客户);打包课程、简单答疑这种活,找兼职做,每月花1500就行。别让核心成员干杂活,把时间全用在“连接客户、赚订单”上——人少才要把效率用到极致。 其实现在的赚钱逻辑,早不是“人多力量大”,是“连接效率高,利润才高”。堆人是给成本打工,连接效率才是给利润打工。你不用租大办公室,不用招一堆人,只要线上连对了客户、选对了赛道、拆顺了流程,2-3人照样能年入百万,甚至千万。 别被“堆人=正经创业”的想法捆住。现在微信能谈客户,飞书能协作,抖音能引流,2-3人的小工作室,完全能连接成千上万的客户。关键是别限制想象力——先跑通一个小连接,赚第一笔钱,再慢慢复制、优化,钱自然会越赚越多。
展开...
发小2年不到,赚了600万,他告诉我9个搞钱的底层逻辑。说真的,听到这数时我愣了——他不是富二代,没靠拆迁,前几年还跟我一样领死工资,攒点钱差点亏在股市里。为啥他能突然翻身?后来聊透才知道,不是运气好,是摸透了搞钱的根儿,这些逻辑普通人照着做,至少能少走三五年弯路。 先说说多数人搞钱的通病。要么瞎跟风,别人直播带货他也播,没粉丝没货源,播半个月就放弃;要么光想不做,笔记记满搞钱攻略,连“找个小需求”的第一步都没迈;要么盯着小钱省,买菜砍三毛钱,却花一下午刷短视频,把时间耗在没价值的事上。这些毛病,都是没摸到底层逻辑,把力气用错了地方。 发小早年前也踩过坑,跟风开奶茶店亏了十几万,后来沉下心琢磨,才总结出这9个落地的招,靠企业礼品定制和老客户转介绍,两年就冲了600万。这9个逻辑,没一个靠硬人脉,全是普通人能上手的实在办法: 1. 找“小痛点”,别追“大风口”。风口人太多挤不进,小痛点没人抢。他做企业礼品,是发现公司行政买礼品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定制贵还麻烦。他就做50份起订的小批量定制,价格低还省心,行政喜欢,他也赚差价。 2. 先“赚小钱”,再想“大钱”。他一开始只接3000、5000的小单,做熟了客户信任,才慢慢接几万、几十万的单。很多人看不上小单,结果啥也没赚到。 3. 把“老客户”当宝,别总找新客。开发新客成本是维护老客的5倍。他每做完单就说“介绍朋友来返点”,60%的订单都来自老客介绍,省了跑新客的功夫。 4. 别“啥都做”,只做“你擅长的”。他后来只聚焦企业礼品,从选品到配送全摸透。有人找他做员工福利,他不接,说“不熟怕做砸”。只做擅长的,出错少,客户更信。 5. 花“时间”在能赚钱的事上,别瞎忙。他每天就做三件事:跟老客聊天、找供应商、盯订单。刷短视频、闲聊的时间,每天不超半小时。很多人忙的事都不赚钱,白浪费时间。 6. 遇“问题”别躲,解决了就是机会。有次客户要100份礼品第二天要,供应商说来不及。他自己开车去仓库挑货,找人连夜印logo,准时送到。客户后来成了长期客,还介绍朋友。 7. 别“怕亏钱”,但要“少亏钱”。他先给客户看样品,确认了再下单,避免做错亏成本。就算亏,也只亏样品钱,不亏大的。很多人要么不敢试,要么瞎试,一亏就垮。 8. 跟“会赚钱的人”学,别听穷人建议。他认识做企业服务的老板,常跟人聊天学维护客户、定价。有人劝他“别跟有钱人走太近”,他不听。跟会赚的人学,才得真东西。 9. 赚了钱别“乱花”,要“滚雪球”。他第一个100万没买车房,而是找供应商签长期协议拿低价,租仓库囤常用礼品,接单更快。钱生钱,才越赚越多。 这9个逻辑说穿了不复杂,难的是落地。发小不是比人聪明,是比人踏实,没想着走捷径,把每个逻辑都做透,慢慢积累。 现在很多人搞钱总找秘籍、碰风口,其实最有用的就是这些底层逻辑。你不用一下赚600万,先做好一个逻辑,比如先维护老客、聚焦擅长的事,慢慢就有起色。 搞钱不靠运气,靠把小事做透、逻辑用对。摸透这些逻辑,不用抢风口、靠人脉,也能慢慢赚钱。关键是别光想,得动手做——做着做着,路就通了。
展开...
做了一年的电商运营没有做起来,每个三个月就要被辞退。觉得不适合电商了想转行? 前前后后一年多的电商生涯,每份工作只能待3个月的样子。甚至试用期都没有过就被辞退了。公司都是用新店铺来考核,一个月没有做出业绩,或者3个月没有达到盈利就被辞退了。有点迷茫。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电子商务。或者自己对电商的知识太过于局限,因为自己做助理的时候半路出家。去做了3亿人的APP购物。有没有电商大神指点一下,或者劝我改行也行了,但是也不知道做什么工作好。求解 ------------------------------------ 你的结果是每做一份工作3个月被辞退 觉得不合适 请审视你的核心问题 是能力不足经验不足还是公司不行? 建议你想办法进一个相对成熟有规模的公司 慢慢学慢慢精进 电商这东西门槛不高 学成一般运营水准也不难 很多时候重要的在于平台 公司有一定规模 产品有一定优势 又给于一定宽容成长的空间 有了这些你才能抓住这些资源飞速成长 以上的前提是 你能进去这样的公司 不管你是走后门 还是面试很强 都是你的本事 话说的够明白了吧?假如你做过助理的话 电商运营这份工作 就算一份只做3个月的话 连续5份 6份 至多1年半 也就懂了 拿着这些经验 想办法进一个好点的平台 也就长久了 这需要你自学能力强 以上都是我实践出来的 我都没干过助理 也没开过车 一点运营思路都没有 纯自学 没人手把手教过我 我算了算大概加起来七八个月就差不多了 嗨也没啥特别难的,和其中一家公司的领导离职前聊了聊 运营思路 马上就明白咋回事了 后续的直通车都没人教 自己摸索 也会了 现在太高不敢说 一个人新店搞年千万级别销售额其实难度不大 可能多数人笨一点 我也认为1年半差不多了 如果高于两年 按照现在的情况 你确实可能不适合这碗饭 没啥 换行业呗 电商自己单干慢慢成为过去式了 找到好的公司作为平台 尤其是好的行业 是有一定发展空间的 如果你真的按我说的做 1年半以内能复刻的 可以继续走下去了 运营才哪到哪啊? 要成为平台负责人 背后的供应链 公司内各种资源协调 这下是后续你能发展的关键 关于频繁被辞退 心理难受这种事情 缓缓就好了 我这方法属于邪修 不走寻常路 难受也是正常的 人生在世难受的地方多了去了 资源没有也是常态 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往前走就行了
展开...
从90年代一直做到现在的老板有天跟我聊,聊怎样做生意。他说,“你信不信就算现在去卖菜.我也一定卖得比你快”。 这话听着挺狂,可人家毕竟是几十年的老江湖,肯定有底气。我心里犯嘀咕,卖菜谁不会,不就是称秤收钱嘛,能有多大差别? 后来听他慢慢讲,才知道没那么简单。选菜眼光、定价门道、跟顾客打交道的话术,都是学问。他说以前摆摊时,为了抢个好位置,凌晨两三点就得去占地方。 我当时就笑,说现在菜市场不都划好摊位了?他摆摆手,说那是后来规范了,早年间摆地摊哪有规矩。有回冬天特别冷,他裹着军大衣骑三轮车去早市,到地方发现常站的拐角被个年轻小伙占了。那小伙二十出头,带着红袖章,说“这地儿我包了”。他没跟人吵,从车斗里摸出俩热乎的茶叶蛋递过去,“小兄弟,这天儿冻得手都伸不直,先暖暖。我跟你说,这拐角看着好,其实上午太阳斜着照,菜叶子晒半小时就蔫,你摆那边第二棵梧桐树底下,阳光正好照着菜摊,看着水灵,买的人指定多。”小伙将信将疑,结果一上午他站树底下,菜卖得哗哗的,小伙在拐角冻得直跺脚,菜还没动几棵。下午小伙主动把拐角让出来,说“叔,还是你懂行”。 选菜更是门道深。他说去批发市场挑菜,得带三样东西:湿毛巾、小喷壶、手电筒。湿毛巾擦叶子看掉不掉色,有些菜农为了好看喷保鲜剂,一擦就留印子;小喷壶给蔫巴的菜喷水,要是喷完半小时还挺括,那是真新鲜,要是立马软塌塌,就是泡水充数的;手电筒照土豆红薯,看有没有黑心眼子。有回他瞅见一筐西红柿,个个红得发亮,拿手电筒一照,里头果肉发灰,当场就跟菜农说“老哥,这催熟的咱不要,我要你家后院那片老品种,青屁股带沙瓤的”。菜农吓一跳,说“你咋知道我后院有种老品种?”他嘿嘿笑,“闻着味儿不一样,老品种有股子甜香”。 定价也不是瞎喊。他有个小本子,记着每天的进价、卖价、啥菜好卖。早市头一小时,针对老头老太太,小青菜一块五一斤,比别家便宜两毛,让他们觉得占着便宜;九点以后上班族来了,就把菜捆成小把,“这把上海青三块,回家炒一盘正好,不用摘不用洗”,人家赶时间,贵点也乐意买。下午五点后,剩的菜他就喊“五块钱三斤,回家炖个豆腐汤”,有回一阿姨嫌贵,他说“阿姨您看,这菜叶子还带露水呢,扔了可惜,您买回去,明早下面条放一把,不比外面买的菜包香?”阿姨一听乐了,立马掏钱。 最绝的是嘴甜。他记性好,老顾客爱吃啥都门儿清。三楼张奶奶有糖尿病,每次来他都推荐“这西葫芦不甜,炒肉片刚好”;对门小李媳妇怀孕,他就留着嫩豌豆,“今儿这豌豆刚剥的,给孕妇煮糖水,补叶酸”。有回一姑娘来买葱,挑了半天嫌贵,他直接塞把香菜,“送你的,回去跟葱一块儿炒鸡蛋,香得很”。姑娘愣了,说“我没买你菜啊”,他说“买卖不成仁义在,下次路过再照顾生意”。结果第二天姑娘带俩同事来,一下买了五十多块钱的菜。 我听得直咂舌,说“合着卖菜比开公司还费脑子?”他点根烟,说“啥生意都一样,得把人琢磨透。你以为人家买的是菜?是新鲜、是方便、是觉得你这人实在。就像我那秤,称完总得多给一小把,‘添点添点,凑个吉利数’,人家心里舒坦,下次还来。” 后来我路过家菜市场,真见一卖菜的大爷,摊位前挤得水泄不通。大爷一边称菜一边喊“王婶今儿要带泥的胡萝卜不?”“小李给你留的嫩玉米煮好了”,那架势,活脱脱就是老老板说的样儿。我站边上看了半小时,他那筐菜真就见了底,旁边几个摊位还满满当当。 这才明白,老老板说“卖菜也能比你快”,不是吹牛。哪有啥天生会做生意的,不过是把每个细节磨得透亮,把每个顾客装在心里。就像他说的,“生意不分大小,把日子过仔细了,啥买卖都能做活”。
展开...
展开...
在广州十三行见过个电商卖家的逆袭,特别戳人——三年前他蹲在仓库里,看着十万件发霉的网红连衣裙,手都在抖。那回跟风囤货,80万亏进去,工人工资发不出,连仓库租金都快交不起;三年后再见他,办公室墙上挂着“库存周转20天”的红锦旗,去年靠“小单快反+抖音分销”卖了500万,库房里只有当季新款,以前的样板间,早改成了达人挤着选款的直播厅。 很多人做电商栽跟头,都跟他三年前一样:把“囤货”当“底气”。看见别人卖网红款赚了钱,就眼睛发红,不管自己能不能卖完,抱着“货多才能赚多”的念头猛砸钱。他那时候就想,十万件连衣裙,就算一件赚10块,也能赚100万。可没算过两个账:一是款式过时快,网红款火不过一个月,等他囤完货,市场早换了新风格;二是库存压资金,十万件货占了80万,手里没周转钱,想做活动清货都没辙,最后货堆在仓库发霉,只能认亏。 现在他能做成,不是运气好,是把“囤货赌爆款”的老路子,换成了“轻量试错、快速反应”的新玩法,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 先说说“小单快反”,这是他控住库存的关键。他不找大工厂批量生产了,专跟十三行周边的小工厂合作——新款先拿50到100件试销,在抖音发短视频测款,看哪个款3天内点赞过万、咨询超50,就马上让工厂补200到300件,最多补到500件就停。去年夏天有款碎花裙,测款时一天就有200多人问链接,他5天内补了3批货,总共卖了800多件,没压一件库存。他说:“现在不赌‘能卖多少’,只追‘市场要什么’,反应快一步,就不用囤货吃亏。” 再就是“抖音分销”,帮他把货卖出去的杠杆。他不自己做直播了,专找粉丝10万到50万的穿搭达人合作。达人来他的直播选款厅挑款,拿走样品拍视频带货,卖出去一件,他给15%到20%的提成,货由他的仓库直接发。不用自己投流量,不用养主播团队,达人帮他触达客户,他只负责供货和售后。去年他对接了200多个达人,光分销就占了总销量的70%,省了一大笔推广费,还不用担“卖不掉”的风险。 还有个细节,他现在每天必看的不是销量,是“库存周转表”。库房里永远只留最近20天要发的货,只要某款货7天内销量没超过30件,就马上降价清仓,哪怕亏点钱也不留。有次一款衬衫卖了10天只出了25件,他当天就打8折,3天内清完,没让货压在手里。他说:“做电商,库存不是资产,是负债。周转越快,钱才能活起来,才不会重蹈三年前的覆辙。” 其实他的逆袭,给普通人做电商提了个醒:别再迷信“囤货赚大钱”,现在的市场,快比多重要,轻比重靠谱。你不用压几百万的货,小单试销能摸清需求;不用自己扛所有销售压力,分销能借别人的渠道卖货。关键是别赌,别贪,把库存控住,把反应做快,哪怕起步小,也能慢慢做起来。 就像他办公室墙上除了锦旗,还贴了张纸条:“货如流水,不腐才活”。做电商的道理,其实跟这一样——别让货停下来发霉,让货跟着市场走,跟着需求动,才能把生意做稳,把钱赚踏实。
展开...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