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默认 最新
电商越做越憔悴,越做越心累啊,最近这段时间都没有更新,因为做电商亏得我自己都怀疑人生了,每天都在亏钱,一定醒来亏了好几百块钱,因为推广运营的,怎么花钱买流量都打不正,就是每天啊花500块钱卖500块钱的销售额一直亏,然后我都在怀疑人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一直在质疑是我的运营能力还是我的产品的定价有所问题,怎么会出现这种很离谱的情况? 后面呢,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特别是经过今年的这一波双十一之后,你会发现啊,整个消费者的疲软期实在是太长了,我原本预计啊,双十一过后的一星期可能没有什么生意啊,一星期之后慢慢会恢复正常,但是我没有想到今年的这个疲软期更长啊,居然过了一个多星期。 这几天的店铺的。流量才会陆续的好一点,也开始能够走向盈利,前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根本跟你的操作没有任何问题,所有人都是一样,店铺的生意特别差,而且你会发现双11期间的店铺的订单为什么会有售后那么多,因为他会把原本一些可能对你这个产品不是很有很大的需求的人,因为刚好有双11这一天啊,他会提前一段时间去采购,然后买回来的商品呢,他又不是很着急去用,觉得不大满意的情况下,他会加大我们的这一个售后率的,所以这段时间啊,我发现做电商很重要的一点,真的就是要及时的跟周边的一些朋友去沟通,去交流,千万不要埋头苦干啊,因为有时候你不行并不代表你的操作有问题,往往是整个市场跟大盘大家都不行啊,大家都亏得爹妈都不认,所以做电商还是很焦虑啊,该休息的时候还是好好的休息,再过2个月左右就已经要过年了。 过年。的那一个月,大家可以冲一冲,因为年底的流量还是很猛的,就跟双十一一样,提前把过年那七八天啊,或者是更长,元宵之前的那半个月的时间,该买的消费者提前会购物,所以到那个时候呢,流量会更加的好一点。
展开...
最近我的友商做跨境电商遇上了大麻烦,因未调研欧盟EPR合规要求,被平台罚款超货值5倍。其实真正的风险不在项目本身,而在信息差。 他的经历堪称跨境电商的“血案教科书”:去年跟风入局欧洲站,选了母婴用品赛道,从1688拿货直邮德国,月销很快做到20万欧元。正当他琢磨租海外仓扩大规模时,突然收到亚马逊通知:因未注册EPR(生产者责任延伸)合规,冻结账户并罚款12万欧元,几乎是当月货值的6倍。他翻遍平台政策才发现,欧盟早在2022年就强制要求卖家为包装、电池等废弃物支付回收费用,而他的产品包装上连个回收标识都没有。“以为搞定VAT和物流就万事大吉,没想到合规细节能要命。”他苦笑着展示平台警告邮件,眼神里全是懊悔。 这场危机暴露出跨境电商的“信息差黑洞”: 1. 政策解读滞后于市场变化 欧盟EPR法规历经3次修订,2023年新增“纸包装回收率需达85%”的要求,而很多卖家还停留在“注册个账号就行”的认知里。我认识的一个合规顾问说,他每周都能接到10+咨询,90%的卖家不知道“包装材质不同,合规成本能差3倍”——塑料包装需缴纳更高回收费,而纸质包装若使用再生材料可享受30%税费减免。友商的母婴产品用了镀铝膜包装,光这一项就比合规包装多交40%的费用。 2. 信息渠道碎片化导致误判 友商的信息来源全靠“同行群闲聊”和“服务商朋友圈”,却没认真研究过欧盟官网的《EPR实施指南》。结果被不良服务商误导,花2000欧元注册了错误的包装类别(他的产品属于“销售包装”,却注册成了“运输包装”),导致合规文件无效。反观另一个做灯具的卖家,每月花500欧元订阅WTO贸易政策数据库,提前6个月捕捉到EPR对“含电池产品”的新规,及时调整供应链,不仅避开罚款,还靠“合规灯具”标签提升了15%的溢价。 3. 成本核算漏算“隐性地雷” 很多卖家算利润时只看采购价和运费,却忽略合规成本的“滚雪球效应”。以德国为例,一个200g的母婴产品包装,合规成本包括:注册费800欧元/年、回收处理费0.05欧元/件、申报系统费200欧元/年,若被抽查到未合规,罚款是货值的2-5倍。友商每月发5000件货,光合规成本就占销售额的8%,而他之前误以为“最多2%”。 如何破解跨境电商的信息差困局?送你三个“情报作战法”: 建立“三级信息网”: 一级网(官方渠道):欧盟委员会官网、各国海关总署、WTO-TFA数据库,每周花3小时通读政策更新; 二级网(行业枢纽):雨果网、跨境眼的“合规专栏”,关注3个以上欧盟本土合规顾问的LinkedIn,实时捕捉实操案例; 三级网(本土资源):在目标国找“合规代理人”,花500-1000欧元/月聘当地留学生或律师,负责解读“水土不服”的政策细节。 用“合规模拟舱”预判风险 大货上线前,花5000元做一次“全流程合规测试”:找第三方机构模拟申报,检查包装标识、物流清关、税费缴纳是否全部达标。有个做户外用品的卖家,测试时发现欧盟对“防晒喷雾”的成分标签有特殊要求,及时修改后避免了20万欧元的潜在罚款,而测试成本仅占预期损失的2.5%。 把合规变成“竞争武器” 聪明的卖家早已把合规成本转化为品牌溢价:在亚马逊详情页标注“EPR合规企业”,用绿色回收标识做视觉锤;甚至推出“零废弃套装”——包装可降解,旧产品寄回可抵现,靠合规概念提升复购率25%。某玩具卖家更是将合规证书印在产品说明书首页,让家长放心购买,旺季销售额同比增长180%。 友商的教训印证了跨境电商的铁律:**你赚的每一分钱,都藏在你对规则的认知里;你赔的每一分钱,都源于你对信息的傲慢中。**当别人还在靠“信息差”赚快钱时,高手早已把“信息差”变成“护城河”——毕竟,在合规面前,侥幸永远赢不了专业,短期利益永远斗不过长期主义。 现在打开欧盟官网,EPR合规指南的首页写着:“不是监管在为难企业,而是商业文明在筛选玩家。”深以为然。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看得清——毕竟,在陌生的海域航行,比风速更重要的,是你手里的那张航海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