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默认 最新
30岁那年我辞掉工作,靠一台电脑在家做电商,最高一天赚过八千六。今天就把我零成本开网店的野路子全盘托出,特别适合没资金没资源的新手,看完直接就能上手操作! 我先说个扎心事实:现在开店真的一分钱都不用掏!拼多多零元开店不是噱头,我当初就用身份证开了三个店。记得第一个店审核通过时,我盯着手机愣了五分钟——这年头居然还有不要押金的电商平台? 打开电脑浏览器搜;拼多多商家后台;,认准带官方标志的网站。点进去那个;0元开店;的按钮,跟着提示填资料。重点来了:拍身份证时一定找纯白背景,别学我第一次拍照把拖鞋拍进去,审核卡了整整两天! 开店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怎么找货源。我总结出血泪经验:一定要用拼多多自带的;代发助手;!在服务市场搜;爱用代发;,有个七天免费试用期,足够你测试爆款了。进去后直接跳转到1688货源库,能看到全网最便宜的厂家直供货。 找厂家记住三个硬指标:必须是带;实力商家;标志的,勋章等级选四星以上,经营模式选;生产厂家;。这三条能筛掉90%的坑爹供应商。我当初贪便宜找了个三颗星的厂家,结果客户收到的货和图片完全不符,退货运费倒贴两百多。 教你们个骚操作:在1688找;同款商品;比价。比如你想卖手机支架,搜出来结果页面上有个;找同款4;功能,一点就能看到所有厂家报价。有次我找到个厂家比同行便宜三块五,别看单价低,那个品我卖了四千多单,多赚了一万多! 定价千万别傻乎乎只加5块10块。我有个万能公式:拿货价+8%平台扣点+15%利润+3块运费模板。比如拿货价20元的产品:20+1.6+3+3=27.6,直接定价29.9,正好卡在消费者心理价位区间。记得用小数点定价法,29.9就是比30好卖! 我第三个店铺专卖家居小物件,第一个月上了50款产品,其实就爆了2款——一个纳米胶带,一个神奇海绵擦。但就靠这两个爆品,那个店当月赚了3700多。所以别追求上架数量,重点押中爆款! 现在我更狠,直接盯住拼多多首页的爆款商品。看到哪个产品突然火了,立马去1688找同款,通常能便宜20%-30%。上周有个网红削皮刀火了,我找到厂家源头货,差价居然有8块多,赶紧上架蹭流量,三天卖了400多单。 最后说个核心秘密:新店前一周每天至少要上架5-10款商品,平台会给新店流量扶持。千万别学我第一个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才发现错过黄金流量期。还有主图一定要自己做!用美图秀秀网页版就能搞定,加点文字标签点击率能翻倍。 我知道,上面我讲的很多人都会不屑一顾,甚至各种负面评论,说什么做不了,假的,我做过不行等等,我做互联网这么多年,见过太多这种人,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什么同样的项目,有的人可以做,有的不行?说来说去还是认知和执行力!很多人眼高手低,小钱看不上,大钱赚不到,很多项目打眼一看就说不行,行不行不是你说的,而是做的!越是大部分人说不行的项目,其实越好做!因为竞争小。
展开...
晴天 2025-8-12 10:16+ 关注 来自 电商创业人
97年小伙半年净赚3000万,破局点不在产品多牛,而在他把赚钱的逻辑倒过来了。普通人盯着产品琢磨“我能卖什么”,他盯着人群琢磨“谁最舍得花钱”——这步颠倒,差的不是技巧,是对赚钱本质的理解。 普通人创业,总陷在“自嗨式感动”里。觉得自己的产品用料扎实,情怀动人,客户就该买账。但市场的真相是:客户买不买,不看你有多努力,看你能不能戳中他的“必须要”。而“必须要”的程度,往往和口袋里的钱成正比——有钱人群的“必须要”,更愿意用真金白银买单。 这个小伙的第一步,不是做产品,是画“高付费人群画像”。他列了三类人:开工厂的老板、做电商的头部卖家、一线城市的高端宝妈。这三类人的共同点很明确:时间值钱,怕麻烦,愿意为“省时间”“保效果”多花钱。盯着这些人,就避开了最耗精力的“价格战”——他们对几块钱的差价不敏感,敏感的是“能不能解决问题”。 找到人群后,他做的不是“推销”,是“翻译需求”。比如工厂老板常头疼“车间设备突发故障,维修工半天到不了”,他就整合了一批有资质的维修师傅,搞“2小时上门抢修”,年费收2万,工厂老板觉得值——停工一小时损失可能几十万,2万买个安心太划算。这不是他多懂设备,是他看懂了老板的“隐性成本焦虑”。 普通人总怕“高端客户难伺候”,其实恰恰相反。高端客户的需求更明确,决策更干脆。你把服务流程做细,把结果写进合同,他们很少像散户那样反复砍价、挑刺。这个小伙做电商卖家的“代运营优化”,只接月销50万以上的客户,收费是销售额的8%,但承诺“3个月没提升就退款”。卖家一算账:花8%换可能20%的增长,值,所以签单极快。 他的逻辑里,有个关键:不做“全民生意”。普通人总想“客群越广越好”,结果精力分散,谁都伺候不好。他只啃“一小块肉”——比如高端宝妈,他不做全品类母婴用品,只做“0-3岁宝宝的高端早教陪玩服务”,派有资质的老师上门,按小时收费,一次300块,宝妈们觉得比自己瞎带强,复购率极高。 很多人觉得“赚有钱人的钱需要大投入”,这是误区。他启动时就三个人,没租办公室,靠线上社群触达客户。工厂老板在行业群,电商卖家在服务商平台,高端宝妈在私立医院的宝妈群——精准渗透比遍地撒网省钱,还高效。他说,找到对的池塘,用小钩子就能钓大鱼,没必要造航母。 普通人该怎么学?分三步。第一步,列3个你能接触到的“高付费群体”,别贪多,比如小区里的企业主、写字楼里的中层管理者、开实体店的老板。第二步,蹲点观察他们的“抱怨”:企业主可能抱怨税务麻烦,管理者可能抱怨团建没新意,老板可能抱怨客源少。第三步,针对一个抱怨,做“最小成本测试”——比如帮企业主对接靠谱的代账公司,赚点介绍费;帮老板做美团店铺优化,收点服务费。 别觉得“赚小钱丢人”,这个小伙的第一单只赚了800块——帮一个电商卖家改了详情页,转化率提了15%。但这800块让他确认:高端客户的需求,藏在“提升效率”“降低风险”里,不是藏在“便宜”里。后来的3000万,都是从这800块的逻辑里长出来的。 很多人创业失败,不是能力不够,是一开始就找错了“买单人群”。你对着一群“只想花10块钱”的人,再努力也赚不到100块;但对着一群“愿意花1000块”的人,稍微用点心就能赚到100块。 赚钱的核心,从来不是“我有什么”,而是“谁愿意为我有什么付钱”。先锁定那个“愿意多付钱”的人,再把你的产品变成他“非买不可”的东西——这步搞反了,再折腾也是白搭。 那个97年的小伙没什么特别,就是先想明白了:钱在谁口袋里,比你有什么产品重要。找对了口袋,赚钱的速度会快到你自己都不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