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默认 最新
刘强东:如果我丧失了对京东的控制权,我就把京东卖了,没有时间陪投资人玩。 我觉得一个企业,如果你要丧失了控制权,你不如把它卖掉,这是我对我一直定的一个底线,如果有一天我丧失了对京东的控制权,我就直接把它卖掉。 我就撤退出去。拿钱走人。我绝对不愿意,没有控制权的情况下还要占有公司股份,去跟投资人一块玩,我没有这个时间精力。 为什么东哥这么重视公司的控制权呢?因为你要资本的钱,资本却要你的命! ①新浪创始人王志东,呕心沥血把新浪做到上市,可惜好景时间不长,上市第二年,创始人王志东就被联手赶出董事会,失去了新浪的控制权。 ②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餐饮“一姐”张兰,一手把俏江南做到行业翘楚的地位,却因为与资本对赌失败,控制权落入他人之手,被扫地出门。 ③万科宝能股权之争,王石因为不懂股权,用了同股同权,最后被“野蛮人”入侵成功,王石被迫黯然离场,失去了万科的控制权。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是我一手带大的公司,最后却把我残忍地踢出局。 那么聪明的老板是如何把握公司控制的呢? 记住以下这7个权利,千万不要给投资人! 1、经营管理权:公司的日常事务必须是你说了算,不能让投资人参与进来。 2、重大事件决策权:重大事件必须是你说了算,避免做大后被资本踢出局。 3、重大事件一票否决权:重大事情的决策,只要你不同意,就不能执行。 4、反稀释权:后期稀释股权,不能只稀释创始人的,还要稀释其他股东的。 5、公章、财务章的掌控权:公章、财务章、营业执照等必须由创始人掌控。 6、优先清偿权:万一公司亏损倒闭,需要卖掉公司时,如果投资人有优先清偿权,他们就会优先拿走公司的财产,而剩下的债务却需要你来承担。 7、提名董事权:董事会是公司执行机构,按照人头表决,所以董事提名权创始人一定要占多数。 除了股权来掌握公司的控制权,还有以下的方式: 一、有限合伙企业控制法 有限合伙企业只有两类股东: 普通合伙人(GP):不管占股多少,哪怕是0.1%,都拥有100%决策权。 有限合伙人(LP):只有分红权,没有决策权。 所以可以在主体业务公司的上面加上一家有限合伙企业,你当GP就可以。 马云的蚂蚁集团运用该方法,只用了不到6%的股权,就能掌控万亿市值的蚂蚁金服。 二、协议控制法 ①签订《保护创始人公司章程》 可以约定股权相同,但投票权不同,或者约定创始人有一票否决权。 华为的任正非,就是靠这招,仅凭0.88%股权掌控整个华为。 ②签订《同股不同权协议》 将股权和股份有效分割,也叫AB股:就是A股只有1个投票权,而B股有10个或20个投票权 只要创始人持有一定的B股,就能对公司有绝对的决策权 这就是京东的刘强东只有15%的股权,却拥有85%的投票权,从而能牢牢控制京东。 ③签订《一致行动人协议》或《投票权委托协议》 让其他股东把投票权委托给你行使,就像阿里当年引进软银和雅虎,他们是大股东,二股东,但他们却没有决策权,就是因为签订了这些协议。 三、顶层布局控制法 ①成立一家家族公司,不用做任何业务,注册资本10万,作为钱袋子用来投资其他项目或购买你需要的东西,免交20%个税。 ②成立一家有限合伙企业用来做持股平台,融资或者激励员工。家族公司当普通合伙人,即使占股1%,也能百分百说了算,投资人和员工当有限合伙人,只有分红权。 ③成立一家主体公司用来做业务,但老板千万不要个人直接持股,而是用有限合伙企业控股主体公司。 这样你控制了家族公司,就等于控制了所有公司,而且就算公司破产,也只承担10万的责任,同时还可以避免一个公司出事,所有公司跟着完蛋的风险。 不懂股权,就算持股99%也会被人踢出局;学会股权,就算持股1%也能把握公司控制权! 如果融资融人融资源,又不想失去公司控制权,不想被踢出局的同时,还想降低自己的风险,那你一定要看看这套《股权协议套装》,里面的协议模板可以直接套用,现在你只要把这个拿过去抄一下,改成你自己公司的名字就可以了!
展开...
  • qw3.jpg
  • qw2.jpg
  • qw1.jpg
亚马逊封号潮,即将来临! 近日,亚马逊平台再次掀起大规模账号审查风暴,重点打击商品页价格/折扣信息违规及无关关键词引流行为。此次审查涉及全品类商品,已有大量卖家收到警告邮件,部分因“原价虚标”“限时折扣不实”等违规操作被限流、商品下架,甚至直接封号。 亚马逊平台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8月的审查中,某家居类目头部卖家因将“全年常态折扣”包装为“限时特惠”,被系统识别为“误导性标价”,导致店铺流量暴跌70%,主力链接转化率从18%骤降至5%。更严峻的是,该卖家因多次违规被纳入“高风险账户”名单,面临为期6个月的流量限制,预计损失超200万美元。 亚马逊其监管手段已形成“技术识别—人工审核—法律追责”的完整链条。(1)AI语义分析精准狙击:通过算法抓取商品描述、评论区、广告文案中的价格表述,对“限时”“仅剩”“原价XX元”等关键词进行语义分析。(2)区块链追溯供应链:针对“伪造采购凭证”等行为,亚马逊要求卖家上传供应链全流程文件(如采购合同、物流单号、关税凭证),并通过区块链技术验证文件真实性。(3)全球法律协同打击:亚马逊反假冒犯罪部门(CCU)已在全球12个国家展开行动,2020年至今发起200余起民事诉讼,推动65名造假者被判。 面对亚马逊的合规高压,卖家需构建全链条风控体系。(1)价格策略透明化:避免使用“原价”“划线价”等易引发误解的表述,若需展示历史价格,需提供6个月内的真实交易记录,限时折扣需明确标注起止时间,并确保活动期间价格低于日常价。(2)供应链合规数字化:采用ERP系统管理采购、库存、物流数据,确保文件可追溯、可验证,避免“一品多店”模式,若需在多店铺销售同品牌商品,需在品牌备案中提前申报关联关系,防止被误判为“跟卖违规”。(3)应急响应机制化:收到警告邮件后,需在72小时内提交申诉,材料需包含完整证据链(如采购发票、物流记录、合规声明),定期使用“账户状况”工具自查,重点关注“客户投诉率”“退货率”“政策合规性”等指标,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合规经营者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对于卖家而言,唯有将合规融入运营基因,才能在平台实现长期发展
展开...
  • qw1.jpg
95后的老同学去年赚了300万,见面时他说:“赚钱的关键不是你多聪明,是你能不能把‘简单的逻辑’执行到极致。” 他的话没什么华丽辞藻,却戳中了很多人赚不到钱的死穴。 他说,第一步是“躲着内卷走”。刚毕业时他也跟风做抖音带货,卖女装,拼了半年,投100块广告费才赚80块,差点亏光积蓄。后来发现不对——女装赛道太挤,100个人抢1个客户,利润早被压没了。转头做“宠物智能用品”,专做那种“自动喂食器带摄像头”的细分款,全网做的人不到20个。同样投100块广告,能赚300块,因为竞争小,溢价空间大。他说:“别往人堆里扎,找个‘大家觉得麻烦又小的领域’,反而能吃饱。” 赚钱的核心是“把一个动作练到条件反射”。他做宠物用品,每天就重复三件事:早上看后台数据(哪些关键词带的单多),中午优化详情页(把客户问得最多的“续航多久”加粗),晚上盯竞争对手(看他们有没有降价、上新)。这三件事他做了一年,没换过。有人劝他“多拓展品类”,他说:“我连一个品类的客户心思都没摸透,拓再多也是白搭。” 就靠这死磕,他的单品做到了某平台细分榜第一,光这一个品就贡献了200万利润。 轻资产不是口号,是“把风险转嫁出去”。他从没囤过货,和工厂签的是“预售模式”——客户在他店里下单,他再给工厂传订单,工厂直接发货,他赚差价。刚开始工厂不乐意,他就每天往工厂跑,帮老板算账:“你囤1000台,卖不掉压资金;我先收客户的钱,你再生产,零风险。” 后来工厂给他的拿货价比别人低15%,因为他帮工厂盘活了库存。他说:“普通人抗风险能力差,别把自己当老板,先当‘中间人’,让专业的人扛专业的风险。” 流量不是找来的,是“等出来的”。他不买高价流量,专盯平台的“流量缝隙”。比如某平台凌晨3-5点流量便宜,他就把广告预算集中在这个时段;比如“宠物应激反应”这个关键词没人投,他就专门做相关内容,靠自然流量带单。有次平台推“新商家扶持计划”,他连夜改了店铺标签,蹭到了30天的免费流量,单月销量翻了3倍。他说:“流量像水,总有没被填满的坑,你蹲在坑边等,比追着水跑省力。” 最反常识的是“不赚快钱”。去年有款宠物保健品很火,利润能到50%,有人劝他跟进,他查了成分,发现有猫腻,硬是没做。后来那款产品被曝光,很多商家被罚款,他反而因为“只卖合规品”积累了信任,老客户复购率从30%涨到60%。他说:“快钱像闪电,亮一下就没了,还可能劈到自己;慢钱像自来水,看着少,流不停,攒起来比闪电多。” 他给普通人的建议很实在:先花3个月,找到一个“你能看懂、竞争小、能赚钱”的小生意(哪怕一个月只赚5000);然后花半年,把这个生意的每个环节拆成“傻瓜步骤”(比如客户问什么就答什么,不用动脑);最后花一年,把这个步骤重复1000遍,同时盯着平台的新规则、竞争对手的动作,慢慢优化。 他说自己没什么秘诀,就是“笨人做笨事”——不贪多,不跟风,不冒险,把一个小领域的钱赚透。 300万听起来多,但拆到每一天,就是每天赚8000多,靠一个细分品类的单品,靠重复了365天的动作,靠躲过了那些看起来诱人的坑。 普通人赚不到钱,不是没机会,是总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却连“每天赚100块的本事”都没练扎实。 把他的话记在心里:找个小坑,蹲住,练透,钱自然会来。
展开...
动态热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