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默认 最新
Anne 2025-9-16 09:42+ 关注 来自 电商创业人
为什么胆子小的人难赚大钱? 因为普通人赚钱,是一分钱一分货的思维。 自己出卖时间,出卖劳动力,获得等价的报酬,本质是交换,靠的是一步步积累。 会赚钱的人是机会主义思维。 他们不在乎机会存在时间的长短,只在乎机会的投入产出比。 因此这样的人总能寻找到法律之下,道德之上的灰色地带,靠的是掐时间窗口立刻一飞冲天。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胆子大的体现,敢想常人不敢想,敢做常人不肯做,最后还能在最合适的时机及时退出。 比如早年间X音,XX书很流行刷量的生意,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的刷,造就了一大批地下产业的玩家入局。 今天来看这些都属于灰产,平台一旦发现就会封杀掉。 但在平台刚刚崛起的那个年代,监管方对这些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因为平台需要这样的【虚假繁荣】来吸引更多创作者入局,从而吸引更多有预算的品牌方来投广告。 试想,博主把自己的量刷上去了,其他博主看到了,会觉得这个平台是流量洼地纷纷加入,最后品牌方看到这里的内容生态欣欣向荣,于是也会进来。 最后平台获得了用户,博主获得了流量,甲方获得了增长,普通人看到大家都在用这个平台也纷纷下载,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游戏。 但这个游戏玩不长,一旦平台增长见顶,就要开始清洗这些灰产。 因为此一时彼一时也。 这就好比过去开疆拓土的时候你帮忙打了胜仗,现在守江山了,可能就不需要你了,甚至你会从帝国的功臣变成帝国的障碍。 而精明的玩家早就洞悉这一点,急流勇退金盆洗手,不带一丝留恋去寻找下一个机会,把同样的模式复制过去。 大家说这个东西有什么技术含量吗? 其实并没有,要说有,只有一开始看这件事的眼光。 眼光就是筛子,筛掉一大批想跟自己竞争的人。 我发现许多赚钱的狠人,行为模式都像一个AI机器。 迅速分析判断这个机会值不值得入手,要投入多少成本,可预见的收益能达到多少,这个过程里有哪些风险,自己有没有能力承担,机会的窗口期有多长。 一系列问题罗列出来,形成对这个机会的初步判断,然后小规模试错,不断迭代自己的变现模式,同时设置好止损点,一旦发现不对头赶紧撤出。 整个过程不带一丝感情,只有客观的数字和底层逻辑。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他胆子大,实际上在胆子大的背后,人家已经做了一系列的研判。 活该这样的人赚钱,你说呢?
展开...
展开...
普通人做跨境电商副业:月赚几千不难,靠选对品、轻运营就行。普通人做跨境电商副业,真不用怕没资金、没技术——我认识的一个宝妈,每天等孩子睡后花2小时打理Shopee店铺,卖国内的儿童发饰和家居小件,三个月就稳定月入5000+。她没囤货、没投广告,靠的只是“选对品类+轻量运营”。这说明做跨境副业,拼的从不是“能砸多少钱、懂多少技术”,是“找对路、用对方法”,只要踩准这两点,月赚几千真不算难事。 先搞懂:普通人做跨境副业,选品别贪大,先抓“轻、小、稳”。宝妈选的儿童发饰(比如公主蝴蝶结发夹、节日小发圈)和家居小件(比如迷你收纳盒、折叠晾衣架),有三个优势:一是轻,快递费低,国内发往东南亚,一件运费才5-8块,不会吞掉利润;二是小,不用囤货占地方,家里阳台就能放样品;三是需求稳,儿童发饰每个季节都有新款需求,家居小件是刚需,不会像网红款那样突然没人买。反观很多人一上来选手机壳、T恤,要么竞争大,要么运费高,没做几天就放弃——选品错了,再努力也白搭。 没囤货的底气,来自“1688代发”,不用压一分钱本金。宝妈没自己进货,而是在1688找能“一件代发”的厂家,客户在Shopee下单后,她把地址发给厂家,厂家直接发货给客户,她赚中间的差价(比如1688拿货8块的发饰,Shopee卖18块,一单赚10块)。这样既不用压本金囤货,也不用打包、发货,省了90%的杂事。普通人做副业,最怕的就是“投钱囤货后卖不掉”,代发刚好解决这个痛点——卖多少发多少,没卖出去也没损失,风险几乎为零。 不投广告也能有流量,靠“优化关键词”抓平台自然流量。宝妈没花一分钱投广告,却能每天有稳定订单,核心是会写产品标题。比如卖儿童发饰,她会在标题里加“儿童发饰 公主 蝴蝶结 节日 东南亚”,这些词是她在Shopee搜“发饰”时,看同行卖得好的产品标题总结的;卖迷你收纳盒,就加“迷你收纳盒 桌面 化妆品 便携”。平台算法会根据关键词推送给想买的人,只要关键词选得准,就算不投广告,也能被客户搜到。普通人做跨境副业,别一开始就觉得“没广告没流量”,先把标题优化好,自然流量就够起步了。 每天2小时够不够?够,只要抓“核心事”,别做杂活。宝妈的时间安排很明确:半小时在1688选新款(看销量前10的发饰、收纳盒,选3-5款上新);1小时回复客户消息、盯订单(客户问“发什么快递”“多久到”,她用模板快速回复,再确认厂家是否发货);最后半小时优化标题(把没流量的产品标题,换成同行高流量的关键词)。她从不在“做详情页、拍精美图”上浪费时间——详情页用厂家的图,稍微加几句文字说明就行;图片不用修,真实反而让客户放心。做副业要的是“高效出单”,不是“完美运营”,抓核心事就够了。 很多人觉得“我不懂外语,肯定做不了”,其实翻译工具能搞定90%的事。宝妈英语不好,客户发英文消息,她用DeepL一键翻译;产品标题、详情页的英文,要么抄同行的(改几个词),要么找淘宝代笔(50块写10个产品的文案)。东南亚客户也有很多用中文沟通的,就算遇到纯英文的,翻译工具也能应付。别让“不懂外语”成为借口——现在的工具足够帮你跨语言障碍,真正的障碍是“不敢开始”。 普通人做跨境副业,最该避开的坑:别一上来就“全职做”“大投入”。有人看别人做跨境赚钱,就辞掉工作、囤几万块的货,结果没卖出去,反而亏了本金;有人一开始就开直通车、投广告,花了几千块,订单没几个。宝妈的做法很稳:先当副业做,每天只花2小时,没投一分钱广告,没囤一件货,等稳定月入5000+,才考虑要不要多花点时间扩品类。做副业的核心是“不影响主业、不亏本金”,稳着来才能长久。 想起步?教你三个“零门槛”步骤,今天就能试。第一步,选平台:优先选Shopee(入驻简单,不用交保证金,东南亚市场需求大),用身份证、营业执照(个体户执照就行,淘宝能办)就能注册;第二步,选品:打开1688,搜“儿童发饰 代发”“家居小件 轻量”,按销量排序,选销量1万+、评价4.8分以上的厂家,拿3-5款样品先测;第三步,运营:上新时抄同行高流量标题(改3个词避免重复),客户消息24小时内回复,用厂家代发,订单有问题直接让厂家处理。 最后想说,普通人做跨境电商副业,真不用“高大上”的准备——不用懂复杂运营,不用砸钱投广告,不用囤货压本金。只要每天挤2小时,选对“轻、小、稳”的品类,用代发降低风险,靠优化关键词抓流量,月赚几千真的不难。别总觉得“跨境离自己很远”,其实从今天选一款发饰、上一个链接开始,你就已经在靠近这个收入了——副业的意义,从来不是“一夜暴富”,是“每天多赚一点,慢慢把日子过好”。
展开...
“Temu同款数据线,在阿里拿货价1块8,Temu卖1块6”,这消息像钉子一样钉在群里,没人敢回。 清仓的、关厂的、连夜搬仓的,全在问同一个问题:还能往哪跑? Temu的打法简单到粗暴:平台直接锁死供货价,卖不动就砍,砍到血本无。 工厂利润被压成纸,纸再被撕成碎屑。 有人算过,一条数据线毛利4分钱,工人喝口水的功夫,利润就蒸发。 更难受的是,质量底线跟着价格一起跳水。 阿里还能挑挑拣拣,Temu直接“闭眼上架”。 结果海外仓退回来的残次品堆成小山,运费比货值还贵。 几个做跨境的朋友,去年还在朋友圈晒订单截图,今年只剩一句“不玩了”。 他们转战东南亚小平台,单量缩水七成,反而睡得着觉。 “至少不用每天盯着杀价通知心跳180。” 劣币真的在驱逐良币。 一些欧美平台开始悄悄把中国卖家列入“高风险”,审核邮件里直接点名“超低价倾销”。 锅不是平台背,是整条中国供应链一起扛。 当年以为开个工厂就能当资本家,现在发现只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螺丝钉断了,机器不会停,换一颗继续转。 有人把希望押在“品牌出海”,可品牌两个字,背后是研发、渠道、法务,哪一样不是钱? 口袋里只剩最后一张机票钱,谈什么品牌故事。 更现实的选择是:要么缩小规模,做小而美;要么干脆离场,去送外卖。 听起来像玩笑,却是今年东莞饭局里最常出现的“转型方案”。 Temu的账期还在拉长,从15天到45天,再到“看销售情况结算”。 现金流一断,工厂就像被掐住脖子,连喊疼的力气都没有。 最魔幻的是,消费者一边骂质量差,一边手指很诚实地下单。 “反正用两次就丢,便宜就行。” 这句话像刀子,扎在认真做产品的人心上。 如果低价成了唯一通行证,最后拿到签证的,可能只剩空壳。 等到海外买家对中国制造彻底失去耐心,再低的价也换不回信任。 清仓的货还在仓库里堆着,像一座沉默的纪念碑。 碑上没刻字,但所有人都看得见:那行用血泪写的“到此一游”。
展开...
  • qw1.jpg
跨境电商这个被贴上“躺赚”“零成本”“暴利”标签的行业,到底是真金白银,还是泡沫一场?小白到底能不能靠它实现年入百万? 0基础起步,一个人操作,月入5万+” “无需囤货,不用英语,靠搬运商品轻松年入百万” 你是不是也刷到过太多这样的内容,一边心动,一边怀疑:跨境电商真的这么赚钱?还是又一场精心包装的“割韭菜”游戏? 这篇文章,不吹不黑,我们将从真实运营者角度,拆解这个被过度标签化的行业——它既不是某些人说的“遍地黄金”,也绝非一句“全是骗局”所能概括。它的本质,是一场关于‘认知+执行力’的公平竞争。 一、“躺赚”是假,“勤奋盈利”是真 所谓“躺赚”,是这个时代对跨境电商最大的误解。 它不像存款吃利息,也不像买彩票撞大运。真正的跨境生意,是一门涵盖市场判断、数据分析、供应链整合、跨文化运营和物流管理的综合能力生意。 为什么有人觉得它“暴利”? 因为信息差和汇率差的存在。一款国内30元的商品,在欧美市场卖30美元(约210元人民币)属常态。扣除成本,毛利率可观,但这绝不代表“纯利”。物流、广告、平台佣金、退货损耗…每一个环节都在切分利润。 真实盈利模型是怎样的? 绝大多数稳定盈利的卖家,利润率在20%-40%之间。这意味着每卖出10000元,实际赚到的是2000-4000元。而达成这个数字的前提,是选品精准、运营高效、控制得当。它不是暴利,而是‘厚利’,且必须靠专业能力支撑。 二、小白能否靠它年入百万? 能,但绝非一蹴而就。 我们把“年入百万”拆解为“年净利润100万”。假设你的平均利润率是25%,那么你需要做到年销售额400万,也就是月均33万左右。 这对一个纯小白来说,第一年直接实现概率极低。但它是一个完全可以一步步靠近的目标: ✅ 可实现的路径通常是: 第一阶段(0-3个月): 跑通流程,稳定出单,目标月利润3000-5000; 第二阶段(3-12个月): 聚焦1-2个潜力品类,扩大份额,目标月利润1-3万; 第三阶段(1-2年后): 复制成功模式,布局多店/多平台,冲击月利润5万+。 真正实现百万的,不是靠“一个爆款一夜逆袭”,而是通过持续选品测试+供应链优化+广告与自然流协同,稳步放大经营的结果。 三、避开泡沫陷阱:成为能赚钱的少数人 这个行业注定是二八分化——20%的人赚走80%的利润。失败者往往踩了这些坑: 盲目囤货,断送现金流:误信“不囤货做不大”,一开始就大量压货,最终清仓都卖不掉; 选品凭感觉,失败靠玄学:自以为“我喜欢的老外也会喜欢”,从不研究市场数据; 忽视平台规则,店铺突然封停:盲目S单、侵权、货不对板,一夜回到解放前; 心态浮躁,3天没订单就放弃:缺乏耐心测试和优化,永远在重启“新项目”。 四、写给真心想入局者的建议: 如果你已经决定尝试,请记住以下原则,它们比“快速致富秘籍”重要得多: 轻启动,低风险:从“无货源(代发)”模式开始,坚决不囤货,用最小成本验证; 选品大于努力:花70%的时间研究市场。找到竞争较小、需求明确、利润空间足的利基市场; 相信系统,而非运气:搭建自己的运营SOP:如何选品?如何优化Listing?如何投广告?如何分析数据? 持续学习,保持迭代:平台规则、流量玩法、热门品类一直在变,唯有保持学习才能稳定赚钱。 结尾一句话: 跨境电商,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而是一门正经的生意。 它给普通人的机会,不是“躺赚百万”,而是“提供一个用勤奋和智慧、跨越地域限制参与全球赚钱的机会”。 真金还是泡沫,从不取决于行业,而取决于你如何行动。
展开...
  • qw1.jpg
单干亚马逊三年后,我的感受是 我之前在公司上了快3年的班,后面自己出来单干一直到现在。一开始因为多方面原因(想节约成本+快点赚钱等),选择做铺货类模式,但踩了比较多的坑,现在已经转变为精铺了。 做铺货类就是广撒网以量取胜,不用市场调研和过于精细的选品,只要我去1688批发产品就能快速上架大量产品,快速启动店铺。对于当时没啥启动资金、生意头脑也一般的我,算是非常适合了。 但到后面这种模式的缺点也越发明显。首先是我的精力跟不上了。面对成千上万个产品,我没办法对每个Listing进行精细化的优化,也不能分析每个产品的数据。 其次就是库存管理难度高,资金压力大,这可能是铺货模式蕞大的弱点了吧。大量的SKU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和仓储成本。一旦库存滞销,就会不断产生仓储费,吞噬利润。 而且因为SKU太多,我当时问了好几家海外仓,大家一般都不想接,在这块我也花了不少时间。 现在做精铺也是我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因为一方面手上的资源变多,资金也能支撑我同时测试5-10款产品(包括头程仓储费、广告费、平台佣金等)。 可以说现在一切都走上了正轨,虽然偶尔会觉得精力不足、平台乱搞、销量焦虑,但是出来单干带给我的收货永比在公司多得多(没有劝大家裸辞的想法)。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吧,虽然在选品、广告、找各类服务商的道路上踩了很多坑,但也是这些挫折让我成长了不是吗。
展开...
  • qw1.jpg
动态热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