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默认 最新
做亚马逊几年,我发现想爆单,就得摸透美国人的购物心理。 他们的消费逻辑,说起来有点“反骨”。比如同类型产品,一个站内标9.99美金打广告,一个站外标19.99美金再打五折,最终价也是9.99美金——但后者往往出单更猛。原因很简单:美国人觉得自己占到了便宜。 还有个经多次验证的现象:促销期间,直接降价的卖家,销量往往比只设优惠券的更高。 其实想通了也不复杂,核心就俩词:占便宜、不吃亏。同款产品,站内9.99美金可能卖不动,换个玩法,站外标高价再“骨折”,反而能爆单。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限时捡漏”,用低价买到了原价更高、品质更好的东西,销量自然翻番。甚至有人会在评论区炫耀:“这是我在站外薅的羊毛,太值了!”(当然,卖家不会赔本,这只是生意策略)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美国人嘴上抵制“中国制造”,但只要包装或文案里加句“德国技术”“日本设计”,立马觉得高端,哪怕贵50%也抢着买,销量噌噌涨。 做了这么久亚马逊,我总结出几个关键真相: 好东西别卖太便宜。就像我做过的护肤品,19.99美金没人问,39.99美金打八折反而出单更好。 产品标签、品牌故事、图片设计,必须贴合当地人审美——美国人就喜欢简单高级的风格。 适当溢价,不是欺骗,而是传递品质感和信任感的策略。 记住:美国人不在乎绝对价格,在乎的是“他们认为的值得”。
展开...
  • qw1.jpg
在跨境电商选产品,得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竞争状况、运输成本这些因素,下面这些产品类别在当前市场表现不错: - 消费电子类:像无线耳机、智能手表、迷你投影仪,一直都是热门产品。拿无线耳机来说,TWS耳机全球销量破5亿副,中国品牌占比超60% ;智能手表在东南亚月销超100万只,利润空间超100%;迷你投影仪随着露营经济爆发,在拉美市场月增200% ,在亚马逊单日GMV能破百万美元。不过要注意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得时刻关注技术发展和消费者喜好变化。 - 家居用品类:真空压缩袋在东南亚潮湿季是必备品,在Shopee单店月销能有5万单;磁吸挂钩因为能在厨房、浴室等地方万能收纳,通过TikTok短视频带货,转化率超30%;智能插座可以远程控制家电,深受中东消费者喜爱。这类产品通用性强,是全球消费者的日常必需品,市场需求稳定。 - 美容美妆类:假睫毛在欧美市场年销超10亿副,在速卖通上成本1能卖5,复购率超50%;电动洗脸仪被东南亚美妆博主带火,在Lazada单日GMV能破50万;纹身贴在拉美年轻人中很受欢迎,在Instagram上话题曝光超10亿次。这类产品受众广,尤其在特定节日,像圣诞节,销量会格外突出。 - 户外运动类:桨板全球销量年增300%,在亚马逊的Best Seller月销2万单,利润超200%;露营灯是中东沙漠露营的必备品,在独立站客单价能达到30美元,利润率超60%;瑜伽轮成了欧美健身圈新宠,通过TikTok单条视频就能带货10万美元。随着全球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重视,这类产品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大。 - 宠物用品类:智能喂食器在东南亚是白领养宠的刚需,在Shopee单店月销1万单,客单价50美元 ;猫抓板哪怕是定制款,在中东能卖到100美元,依旧供不应求;宠物雨衣在拉美雨季是爆款,在Mercado Libre单日销量能破千。如今养宠家庭越来越多,宠物用品市场潜力巨大。 如果你有相关产品要发往澳洲、新西兰、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我司提供海运双清到门服务,不管是大货小货、整柜散货,像家具家电、建材门窗、工业机械等普通货物(违禁品除外)都能接。国内报关、海外清关、港口提货、末端派送,全程托管,省心省力,还提供DDP全包价和DDU到港自提两种模式任你选择,时效稳定,清关通过率99%+ ,欢迎咨询!
展开...
SunShy 2025-9-16 09:37+ 关注 来自 亚马逊卖家圈
女儿25岁,做亚马逊才一年半。以前是个文艺姑娘,喜欢做手账、逛画展,周末常陪我去花市,笑起来又甜又清爽。可自从踏入这一行,她就像被吸进了算法的黑洞,整个人都变了样。 如今她每天的生活,就围着三件事打转:写Listing、品牌备案、和数据选品。房间里堆满了样品——从硅胶手机壳到宠物刷毛手套,每一样她都要摸半天材质、拍几百张照片,然后趴在电脑前写到凌晨。嘴里反复念叨“五点描述埋词不够自然”“A+标题字符超了”。我给她端碗银耳羹,她吃两口就放凉,却说“这个品海外仓利润率能到30%”。 她说话三句不离行话。我切个水果,她盯着案板突然说:“这刀要是上架,得强调‘厨房场景痛点和FDA认证’。” 我换新窗帘,她伸手摸面料:“妈,这材质可以做差异化选品,避开红海类目。” 连看电视综艺她都走神,冷不丁来一句“这些明星同款要不要跟?测一波预售转化?” 最让我心疼的是她那较劲的样子。为了一张主图视频,她拉着室友拍通宵;品牌备案被拒,她对着申诉信哭到半夜,第二天又哑着嗓子开Case求审核。上周她爸生日,全家等她切蛋糕,她却突然跳起来:“忘提报Lightning Deal了!”转身就冲去改促销。 昨天更离谱。我劝她歇歇,她红着眼睛给我看广告数据:“妈,这个品ACOS炸了,我得重做关键词库……” 我给她热牛奶时,听见她对着手机喃喃:“如果再不下单,样品费都要亏完了。” 她去年许的愿是“爆单”,今年的愿是“别被跟卖”。以前那个捧着奶茶撒娇的女孩,现在满脑子都是类目审核、GCID码和BSR排名。亚马逊运营啊,你还我女儿。
展开...
  • qw1.jpg
广告到底能不能频繁调整?调整的频率怎样才是合理的? 大家应该都听过一个逻辑:SP广告的归因周期是7天,因此在7天后,往前看上一周的数据才是相对准确的。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对也不对。 确实订单的归因是需要时间的,比如:1 号买家点了A词的广告没有转化,5 号通过自然搜索转化了,这笔订单仍然会算在1号点的A词的广告下,而不是自然流量或者其他渠道。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运营追求的是相对的精细化,做不到绝对的精细化的。对于一些客单价不是特别高的产品来说,其实当下显示出来的数据,已经能做到相对的准确了,你根据相对准确的数据来做运营决策,是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的。后续等7天后归因,也只是会对数据做小幅度的修正,增加几个订单而已。 那么到底应不应该7天调一次呢?我的观点是:不一定。广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两三天调一次,十几天调一次,都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数据基数的基础上,如果数据量过小,很容易对决策产生误导,做出错误的调整。 另外尽量要避免频繁调整,一来容易影响到广告的稳定性,二来你每做一次调整,系统是需要时间给你匹配新数据的,你是需要时间来验证你的运营想法对不对的?啥都没验证出来,调完了又调回去了,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运营千万不要死板,而是要学会灵活应变,追求相对的精细化,调整决策一定要有据可循。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