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默认 最新
前阵子跟一个年入200万的电商卖家聊天,他办公室就三张工位,除了自己,就俩兼职——不是客服也不是运营,是专门帮他逛1688的买手。他自己每天就花俩小时,对着电脑翻买手发来的货单,手里捏着两张表:一张是平台爆款关键词表,另一张是利润测算表,符合“关键词匹配+利润超30%”的,就圈出来对接供应链;不符合的,直接打回去让买手再找。 我问他为啥不自己逛1688,他说以前试过,一天泡在上面翻十几个小时,眼睛都花了,也挑不出几个靠谱的。后来想通了:逛货是体力活,判断要不要做才是脑力活。他找的三个买手,都是常年在1688摸爬的,一个熟家居类目,知道哪家工厂的收纳盒质量好还便宜;一个懂服饰配件,能分清哪些围巾是当季流行款;还有一个专做小家电,清楚哪家的迷你加湿器售后少。他给买手开10%的抽成——只要推荐的货能卖爆,买手一单能赚不少,比自己打工还上心。 反观很多普通人做电商,总想着“自己先把所有事摸透”,从找货、上架、客服到打包,全自己扛。结果呢?一天忙得脚不沾地,选品只敢凭感觉,看到别人卖啥就跟着卖,最后要么没利润,要么压库存。其实根本没必要——你不用样样精通,只要抓住最核心的“判断权”,把重复的、耗时间的活交出去,效率立马就上来了。 这卖家说,他刚开始找买手时,也走了弯路。一开始随便在网上招了个人,对方发来的货要么不符合平台调性,要么利润算不清楚。后来他改了招人的法子:不看简历,先让对方试推荐3款货,能说出“这款货在XX平台上月销多少”“工厂起订量多少”“快递费能压到多少钱”的,再谈合作。而且抽成不固定,卖得好的款抽成提15%,卖不动的款只给基础补贴——这样买手才会主动找好货,而不是随便凑数。 他还有个窍门,就是给买手定“明确目标”。比如让家居类买手每周找5款“客单价50-80元、能解决小户型收纳痛点”的货,让服饰类买手盯着“小红书最近涨粉快的配饰风格”。不是让买手瞎逛,而是带着方向找,这样推荐过来的货,命中率高多了。 普通人想做这个杠杆,真不用一开始就招三个人。先从一个兼职买手试起,比如你做母婴类目,就去1688母婴供应商群里问,有没有人愿意帮你找货,抽成8%-10%;或者在闲鱼上搜“1688买手”,找有经验的人合作。一开始不用给太多任务,每周让对方推荐3款货,你用自己的标准筛选,慢慢磨合出靠谱的人。 关键是你自己得把“筛选标准”搞清楚——比如你做拼多多,就盯着“价格能压到9.9元以下、快递费3元以内”的货;做淘宝,就看“有没有差异化,比如别家卖纯色,你找带图案的”。买手负责“找货”,你负责“判断能不能做”,供应链你自己对接,这样既控制了核心环节,又解放了时间。 这卖家最后说,做电商不是比谁更能熬夜,是比谁更会“借力气”。你一个人一天能逛100家店,三个买手一天能逛300家,还能帮你初步筛选——这就是杠杆。普通人总怕“分钱出去不划算”,其实你算笔账:你自己花10小时选1个好货,赚1000块;买手花2小时帮你找到这个货,你分他100块,自己还剩900块,还能腾出时间对接供应链、谈更低的进货价,反而赚更多。 别总想着“等自己做大了再组团队”,轻量团队是帮你“从0到1”的关键。先找1-2个靠谱的兼职,把选品的力气借过来,你专心抓判断和供应链,电商这条路才能走得快,还不累。
展开...
很多小公司,为什么做不大,有个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容纳不了高智商的人。 跟不少小老板聊过,发现个扎心的规律:很多公司卡在小体量里冲不上去,不是缺客户、缺钱,是留不住那些“想法跟常人不一样”的高智商人才。 为啥留不住?原始团队大多靠“老办法”活下来,思路都固化了;突然来个能想新招的人,说的话、提的方案,老员工听不懂,还觉得是“挑刺”;这时候就看老板的本事了——可惜99%的小老板自己都没跳出“老经验”,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人才走,就像三国里的中小诸侯留不住人,最后好本事的都跑到魏蜀吴去了。 小公司的“隐形天花板”,从来不是缺高智商的人,是缺“能装下这些人的认知土壤”。老团队的“按规矩来”,老板的“我觉得不行”,像道无形的墙,把能破局的人全推走了——这比缺资金、缺资源要命多了。 其实就是三个“坎”没过去,99%的老板都栽在这 1. 老员工的“老办法”,把“新招”当成“找茬” 小公司能活下来,靠的都是老员工的“常规操作”——比如靠熟客下单、靠低价促销、靠老板亲自盯客户,这些招用久了,就成了“不能改的规矩”。 之前碰过一家做本地生活的公司,老板招了个从大厂出来的运营,那人建议“别给所有客户发一样的优惠券,按消费频率分层,常来的给8折,偶尔来的给满减”。结果老员工集体反对:“咱跟客户都熟,发个5块券全搞定,搞啥数据分层?又费时间又学不会!”最后好好的“复购提升方案”,改成了“全员发5块优惠券”,不到3个月,那运营就走了。 老员工不是真反对“新方法”,是怕“新方法证明自己以前的经验没用”——毕竟靠老办法混了这么久,突然说“你那套不行”,谁都不舒服,这种“自我保护”,最后把能破局的人逼走了。 2. 老板的“认知天花板”,把“听不懂”当成“不靠谱” 小公司的上限,基本就是老板的认知上限。很多老板做决策靠“我觉得”,比如“我觉得这个方向能成”“我觉得客户喜欢这样”;可高智商人才做事靠“逻辑和数据”,说的“用户转化率1%”“库存周转天数”,老板听不懂,直接就判“不靠谱”。 有个做电商的小老板,招了个懂供应链的人才,那人建议“把30%的货改成预售,能少压20%的钱”。老板哪懂啥叫“资金周转率”,满脑子就一个念头:“客户等不及会跑,复购就没了”,当场就否了。结果半年后,公司因为囤货太多,钱转不开差点倒闭,这时候才想起那人才——可人家早就去同行大厂当主管了。 那些脑子灵的人,价值就在于“能看到老板看不到的坑或机会”,但如果老板自己“看不到”,再厉害的人也只能“对牛弹琴”,最后只能走。 3. 没给“做事的空间”,人才留着也会耗走 高智商人才要的从来不是“工资多几千”,是“能放开手做事”——比如方案能自己定、试错了不被骂、还能学到新东西。可小公司往往做不到: 要么“不放权”,让懂技术的人“只干活,不准提想法”,明明能优化的流程,非要按老规矩来;要么“输不起”,新方案试了一周没效果,就急着说“你这招不行,还是听我的”;要么“没奔头”,公司就那点业务,人才学完能学的,再待下去就是“浪费时间”。 反观大厂,不是因为“大”才留得住人,是因为有“让人才发光的规矩”——比如允许搞“创新小团队”,试错了只要能总结经验就不追责;还能跨部门调岗,想学啥就学啥。就像刘备留诸葛亮,不是因为他地盘大,是愿意听、愿意给权、愿意信,人才才愿意留下。 其实小公司留人才,没那么复杂 不用学大厂搞复杂的制度,老板先改三个小习惯就行: 第一,听不懂别直接拒,让他“说人话”。比如人才说“要做用户分层”,你别怼“麻烦”,就问“你跟我说说,这么做能多赚多少钱?最坏的情况是啥?客户会不会跑?”——把专业词翻译成“赚不赚钱、有没有风险”,你能懂,也能判断要不要试。 第二,先“小范围试错”,别一上来就全公司推。比如他说“预售能少压钱”,你就说“先拿一款货试,卖100件看看客户愿不愿意等”,成了再放大,不成也亏不了多少——人才也不会觉得“你不信任他”。 第三,赚了钱、省了钱,分他一份。比如他优化供应链,帮公司省了10万,你就说“这10万里分你1万”,别觉得“这是他该做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价值能变现”,比给涨2000工资管用多了。 很多小老板总说“找不到好人才”,其实不是找不到,是找到了留不住。你想想:人才来了,说的话没人懂,提的方案被否决,想做事没空间,换谁愿意待? 小公司冲大的关键,从来不是靠老板自己“啥都会”,是靠能装下“比自己懂的人”——愿意听、愿意给机会、愿意分钱,人才不傻,能做事、有奔头,谁还愿意跑?
展开...
Zeal 2024-12-21 09:53+ 关注 来自 拼多多卖家圈
拼多多又有大动作了,出了一个次日达玩法,十一号才刚刚出来了。给大家说一下,其实就是在多多买菜里面新增了一个坑位,可以通过寄快递的方式寄过去吃多多买菜的位置。 大家都知道拼多多的买菜板块其实已经做到,之前好多人在打,多多算是也是活下来了,做的很好。但是有一个要求,什么要求?就是针对商家要求能够做到当天下午17点下单的,之前下单的要t加一完成送货上门。第一次要送到,第二还得送货上门,用普通的快递不行。 这个事情我觉得有点像在应对淘气那边的,也在做上货送货上门服务。所以基本上可能得找京东或者找顺丰的,还有普通的快递看能不能给大家签送货上门服务,也有普通快递也有这个服务。 如果是晚上的,下午十五七点零就十七点之后的要求是t加二送货上门,也就是可以晚一天天。但是很多老板说其实也可以,有些产品我也能做的到。 还有一个要求特别的过分,就是必须要是在站内,要同步到买菜必须要有主站的大促或者潮流好价,9块9秒杀百亿的资源,也就是要经过比价之后才能做这个服务。 所以前面的我觉得还能实现,但是比价要求就有点过分了,其实说白了已经是定向,再说了那些优质的品牌产品才能做的了这个服务,本身溢价也足够高。大家可以考虑一下自己手上有没有产品合适的。
展开...
我19年入行,进入华南城某跨境电商头部公司,两年做到运营主管,团队业绩过亿。 21年封号潮,跟公司直属上级出来创业,三年从0到1操盘过亿。 24年底开始自己单干创业,做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 我推过爆款,也清过货。我纯白帽,也刷过单。我做精品,也做过精铺。打过工,合过伙,创过业,大公司小公司都待过,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没经历过的也正在经历。我总结一下这些年我的心得。 1、很多人说,现在的亚马逊没法干了,太卷了,得要做研发做产品创新。我上一个公司就是砸了几千万去做研发,结果却并不如意,最后研发的优势一点也没体现出来,还是靠强势运营推上去的。所以我对研发这个事情很祛魅。如果研发出来的产品不是有显著的差异,市场是无法分辨的,为了追求产品高性能优品质而导致产品成本太高是万万不可取的。我见过太多的老板想做高品牌高溢价,可是做品牌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能够短期内一蹴而就的。如果品牌没有做起来,最终还是要拼价格,那在研发上面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将把企业拖入一个巨大的泥潭。所以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一上来就搞研发,风险极大。反而走成本优势高性价比,是一条稳健的道路。 2、都说七分产品三分运营,真的是这样吗?实践证明,产品和运营至少是一半一半。现在的亚马逊环境下,老品的权重非常高,广告成本又急剧上升,即使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也很难脱颖而出。只有强势运营才能够撬动流量,我见过同样的品,不同的运营去推,其结果天差地别。哪怕是纯白帽,高手和普通人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差别。 3、当然比产品和运营更重要的是大方向上选择哪个平台,什么品类,哪种模式,资金实力这些。我所见到的创业成功,两三个人三年内干到一个亿的几乎都是选择做亚马逊,进入一个量稍微比较大的类目,精品爆款模式,以100万启动资金备够充足的货并快速周转才能做到。 4、All in做精品模式当然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所以在发大货之前,一定要有小批量的测品动作。一是检验一下产品品质是否有问题,二是测一下广告转化率。如果发现广告转化率明显很低,不值得投入太多资金去推,那就要果断放弃。 当你在一个行业积累了5年以上经验,就可以尝试创业自己干了。创业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要认真把控好风险。
展开...
  • qw1.jpg
得过 2024-11-26 11:04+ 关注 来自 淘宝卖家圈
今天,和一个电商行业的朋友聊起双11,他说,低价竞争,要完蛋了,我一听,觉得有点意思,因为现在大家买东西,不光看价格,还要看质量,服务好不好也很重要,以前那种低价竞争,东西便宜是便宜,但是质量差,服务也差,消费者也不满意,商家也赚不到什么钱,都难受,现在不一样了,品牌越来越受欢迎,大家开始追求品质生活,就像今年双11,好多品牌都卖爆了,几百个品牌销售额破亿,这说明啥?说明消费者想要的是好东西,好服务,而不是一味的低价。 我那个朋友还说,阿里巴巴好像找到了感觉,他们不搞低价竞争那一套,反而注重用户体验,又是打通微信支付,方便消费者付款,又是推出“退货宝”,降低商家的物流成本,又是搞“体验分”,鼓励商家提高服务质量,这些操作,看起来挺有想法的结果呢,双11成绩单非常亮眼,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会员也越来越多,88会员都超过四千六百万了,这说明阿里这路子走对了,电商行业,真的要变天了。 会不会出现那种,专门卖一些稀奇古怪东西的平台,专门满足一些小众需求,或者,会不会出现那种,可以根据你的喜好,为你量身定制商品的平台,想想就觉得很酷炫,还有,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环保,会不会出现一些主打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电商平台,专门卖一些环保产品,或者使用环保包装,我觉得很有可能。 除了这些,我还想到一个,就是现在直播带货很火,以后会不会出现那种,专门做直播带货的电商平台,把直播和购物完全结合起来,消费者可以一边看直播,一边买东西,互动性更强,体验更好,这些都只是我的胡思乱想,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但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电商行业变化太快了,说不定哪天就冒出来一个新模式,新玩法,颠覆整个行业,就像当初淘宝出现的时候,谁也没想到它会发展成现在这样,对于电商的未来,我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它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我那个朋友,他还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在网上买一些小众品牌,一些设计师品牌,这些品牌,可能价格比较高,但是设计感很强,很有个性,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以后的电商平台,可能需要更加注重品牌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味追求低价和规模,而是要更加注重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电商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谁也不知道它会变成什么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符合我们的需求,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展开...
  • qw3.jpg
  • qw2.jpg
  • qw1.jpg
我做跨境这么多年,最烦的就是光说不练的嘴炮王者。天天喊着要搞钱,结果连个营业执照都拖半年不下手!兄弟,你缺的不是方法,是立马开干的狠劲。今天这条你可得收藏好了,我直接把TK从0到1的野路子给你掏出来,保证你看完再也找不到借口躺平! 别把跨境想得多高大上,就四步:搞店、找货、运营、复制。听着简单是吧?但95%的人死在了第一步! 先说开店。别磨叽,执照必须搞!自己跑工商局或者淘宝找代办,三百块搞定有限公司全类目执照。别省这笔钱,你抽两包烟喝几杯奶茶都不止这个数。有了执照,直接冲TK官网申请店铺,资料按要求传,美国人审核快得很,当天就能通过。我见过太多人从年初问到年底,店铺连个影子都没有——你不是输给能力,是输给拖延! 第二步,找货。别慌!新手最容易在这趴卡壳,到处问“卖啥能爆”、“怎么选品”。醒醒吧兄弟,爆款不是算卦算出来的!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抄!但不是无脑抄,用工具看数据!FastMoss、TK123这些工具蹲着看,啥品在哪个国家卖爆了,立马跟着上相似款。然后冲1688、拼多多批发,同一款商品问十家供应商,谁价格低发货快一目了然。怕质量不行?拍个样品回来看看!几十块钱买不了吃亏,但能避开大坑! 选品记住三个底线:质量过得去(不用完美但别是破烂)、发货速度得快(你一件代发,上家慢你就等挨骂)、价格必须够低(找到源头工厂,别被二道贩子坑)。记住:你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当质检员的! 第三步,运营。店铺下来别傻等爆单!先铺300个品进去,把折扣活动设置好。别一上来就做梦爆单——真爆了你更惨,发货能把你逼疯!我们这有个哥们店铺上了货就去旅游了,回来一看订单100+,结果超时取消一半,直接亏掉几百刀,心疼得直抽抽! 出单有三条路:一是靠商品卡自然流量(所以必须多铺货),二是自己发短视频带货(别把内容想复杂,真人实拍混剪都能火),三是找达人多分销(佣金别抠门,让人家愿意帮你推)。三招齐下,单子自然来。最关键的是:每天盯店!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平台给你流量你都接不住! 第四步,复制。当你跑通一个店,啥品好卖、哪家供应商靠谱门儿清。这时候直接开第二店、第三店…爆款复制到新店,甚至开始囤货降低成本。店越多风险越分散,利润滚得越快。到最后你会发现,赚钱就是复制粘贴,循环放大。 最后说句扎心的:懒人永远在等“完美时机”,富人都在边干边修。你只要动起来,就已经干掉了80%的竞争对手。路是闯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
展开...
我见过一个2人团队,做跨境家居选品,一年赚了三百多万。他俩没租办公室,一个在佛山盯工厂,一个在杭州做线上运营。 佛山的负责对接十家代工厂,不用自己生产,只盯品控和交货期。杭州的靠亚马逊后台数据选品,再用TikTok发短视频引流,不用雇销售跑客户。 他们的连接效率在哪?佛山的不用管所有工厂,只挑有出口资质、能做到7天发货的,把生产端的“散点”连成“快线”。杭州的不用做所有内容,只剪工厂生产过程的实拍,精准对接海外想“买源头货”的买家,把流量端的“泛粉”变成“精准客”。 反观我之前认识的一个老板,开外贸公司,租了两百平办公室,招了十五个人。每天早上开半小时会,晚上要整理日报,光管理成本每个月就十几万。 他们做的品类和那2人团队差不多,却要靠业务员一个个发邮件找客户,工厂那边还要派跟单盯着。最后算下来,一年利润还没人家零头多。 不是人多没用,是今天的赚钱逻辑变了。以前靠人堆,是因为信息不透明,要靠人去跑工厂、跑客户,把信息串起来。现在不一样,一个供应链平台能对接上千家工厂,一个社交媒体能触达几十万客户,2-3个人只要找对连接点,就能把两端的资源盘活。 我还有个朋友,做知识付费,团队就3个人。他自己讲财税课,一个员工剪视频,一个员工做社群运营。 他们不用租教室,不用雇助教,课程录好放线上,靠小红书和知乎引流。社群里有问题,就整理成“常见问题手册”,重复的问题不用反复回答。一年下来,课程卖了五千多份,纯利润一百二十万。 有人问他,为啥不扩招做更多课程?他说:“3个人刚好,多一个人就要分精力管,反而慢。现在我们只盯财税这一个领域,把连接做得更精准——只服务中小老板,只解决他们‘报税难’的问题,比啥都做更赚钱。” 这就是小团队的优势。决策快,今天发现一个新机会,明天就能落地试错,不用开部门会、走审批流程。成本低,没有大办公室租金,没有多余的人力成本,赚的每一分钱基本都是纯利润。 关键是老板要想明白,你的团队该“连接”什么。不是什么都做,是找那些“人少能扛、利润高、可复制”的连接点。 比如做本地生活服务,2个人就够。一个对接本地餐馆,谈优惠套餐;一个做抖音本地号,推套餐链接。不用雇地推,不用租门店,靠线上连接商家和消费者,抽成就能赚钱。 再比如做供应链撮合,2-3个人,一个研究下游需求(比如中小电商缺什么货),一个对接上游工厂,把需求和产能连接起来,赚差价或服务费。不用自己囤货,不用押资金,靠信息差和连接效率赚钱。 很多人被困在“堆人”的误区里,觉得团队小没面子,做不成大事。其实今天的市场,面子不值钱,效率才值钱。一个3人的小团队,只要连接对了资源,一年赚百万甚至千万,比一百人的公司还稳。 别总想着“我要招多少人”,多想想“我能连接什么”。你连接的是高价值的工厂,还是零散的小作坊?你连接的是精准的客户,还是泛泛的流量? 连接效率上去了,2-3人的力量,能顶过一百个只懂“卖体力”的员工。 今天创业,不是比谁的办公室大,不是比谁的团队人多。是比谁能以最小的成本,连接到最多的高价值资源。 别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别觉得2-3个人只能做小生意,只要找对连接点,小团队照样能撬动大盘子。
展开...
柳子絮 2025-9-10 17:18+ 关注 来自 Tiktok出海圈
我真是服了!最近老有人问我TK开店要投几十万?今天直接把账本拍出来——实测一个人做TK跨境店,总投入不到5000块!嫌长的直接拉最后看汇总表,但细节不看亏别怪我! 先说大头:保证金!这钱省不了但能退。东南亚站90刀(600多块),美区500刀(3600左右),欧盟日本都是3500上下。新手建议从东南亚起步,保证金压力小,试错成本低。 营业执照必须有限公司的!个体户和个人独资根本过不了审。自己办不花钱,但耗时间。找代办300块搞定,记得让办全类目执照,不然有些类目以后卖不了。千万别信什么本土店,小白老老实实开POP跨境店! 工具费才是持续支出:浏览器必须买!纸秒或弹斧都行,月费99。这钱不能省——用普通浏览器登录分分钟封店!我用的纸秒第一个月才69,稳定跑半年没出过问题。 采品工具妙手必买!月费20块,能采集1688商品一键上架。翻译图片充50块能用半年,平均一张图才几分钱。前期别傻乎乎自己拍图,直接搬同行爆款改图就行! 电脑必须有!没电脑的租一台月付200,等赚钱了再换。别用手机平板操作,后台功能根本不全。我最初租的联想小新,月租180跑得飞起。 隐形成本是货款!东南亚起步备2000-3000就行,做一单发一单。别囤货!卖的都是小件货,成本20卖20刀,利润够覆盖物流。等单量稳定了再考虑压货。 来算总账: 执照代办300 + 浏览器99 + 妙手20 + 翻译费50 + 电脑租用200 + 东南亚保证金600 = 1269块!再加3000货款,总共4269就能启动! 其实最大成本是时间!前期每天要花3小时选品上架,等跑顺了1小时就能管店。建议上班族当副业搞,我第一个月出了47单,利润1600+,第二个月就回本了。 最后说血泪教训:千万别用公共网络登录店铺!我朋友在网吧登了一次,第二天就收到风控邮件。现在乖乖用专用浏览器,再没出过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