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圈

亚马逊卖家成长圈
创建于 2022-9-7 积分: 23599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跨境电商出单好,不是走了捷径,而是走了正确的路 不少跨境电商卖家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别人家的店铺能持续出单,自己的生意却总是不温不火?其实那些出单稳定的店铺,并不是走了捷径或者有秘诀,而是把基础工作做对了、做透了。 选品要靠数据而非感觉。新手常犯的错误是跟风追热,看到某款产品畅销就盲目跟进,结果往往陷入激烈的价格战。而成熟卖家会先算清账:市场容量够不够大?竞争对手有多少?价格带是否合理?他们不贪热门赛道,反而深耕竞争适度的细分领域。与其在红海里挣扎,不如在蓝海里深耕。 运营要慢工出细活。有些新手急于求成,一口气上架几十个产品,结果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而出单稳定的店铺,宁愿把一个产品做透:反复测试关键词,优化产品图片,研究客户评论。那些期稳定出单的卖家,都对细节较真、对数据敏感,更对结果有耐心。 成本控制要精打细算。很多新手只看产品售价就觉得利润可观,却忽略了产品成本、运费、平台佣金等隐性支出,最后可能忙活一个月只赚几百块。而盈利的卖家都有自己的成本控制体系,清楚哪些钱该花、哪些能省,毕竟跨境电商赚的是净利润,不是流水。 其次就是心态,心态上要接受现实并持续改进。不少新手一开始信心满满,遇到挫折就抱怨平台不公或市场难做。其实任何生意都不容易,我们要做的是分析自身不足,学习同行优点,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就像我们开车,路况会变,但驾驶技术好再难的路也能开好。 做跨境电商,说白了就是把基础工作做好,出单只是时间问题。做生意拼的从来不是速度,而是稳扎稳打的实力。
展开...
  • qw1.jpg
最近跟很多亚马逊卖家朋友聊天,发现大家普遍陷入一个“死亡循环”:广告费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每天累死累活,月底一算账,发现全是给姐夫在打工! 你是不是也这样? 新品上架,不开广告没流量,一开广告ACOS就奔着200%去,备的一堆货在仓库里看着都心慌。想找个蓝海产品,结果发现你看上的,早就被人做烂了。 其实,90%的卖家之所以这么痛苦,根源就一个:还在用“产品思维”做亚马逊,而不是“市场思维”! 啥意思呢? ❌ 错误做法(产品思维):先找个产品,然后一头扎进去研究怎么推,结果发现是个超级红海,活活被巨头卷死。 ✅ 正确做法(市场思维):先不看产品,而是把亚马逊当成一个股票市场,用数据工具去筛选,找到那个“高增长、低竞争、高利润”的蓝海市场,再进去找产品。 这套逻辑的转变,能从根上解决你的问题。我们Sorftime团队把它总结成一个简单的三步法: 第一步:用“全类目扫描”代替“关键词搜索” 别再凭感觉搜产品了!用专业的市场分析工具,直接筛选全站几万个类目。把你的标准输进去:比如月销量>3000,卖家数30%。系统会直接给你一份你可能听都没听过的蓝海市场清单。 第二步:找那个“不花钱”的榜样 在蓝海市场里,用工具(比如我们的“隐赚指数”)去找到那个几乎不花广告费,但销量和排名却在稳定上升的“神仙产品”。它就是被亚马逊用自然流量选出来的“版本答案”。你要做的,就是像素级研究它,然后做出一个优化版。 第三步:让数据帮你“预测未来” 备货别再靠感觉赌了!用工具(比如我们的“未来趋势预测”)看一下,你想做的这个市场,未来90天是涨还是跌。提前布局即将爆发的市场,完美避开季节性下跌的“天坑”。 说白了,现在做亚马逊,已经不是比谁钱多、谁更努力,而是比谁的认知和方法更高维。从“产品思维”升级到“市场思维”,才是唯一的出路。 大家觉得这个思路对吗?你们在运营中还踩过哪些坑?评论区聊聊!
展开...
亚马逊广告,很多人都只会盯着自己的数据去看,比如说:某个广告位的点击率大于自己的平均点击率,潜意识就会认为这个位置的数据比较好。 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数据不是拿来跟你自己比的,而是要跟前后左右的竞争对手去比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把广告打得很靠前,数据反而变差了,说到底就是因为你的链接跟前后左右的竞争对手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了。 所以,千万不能就着数据看数据,而是要跳出来,站在整个市场竞争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 拿亚马逊的三个广告位举例:头部、搜索其余位置以及商品页,头部的广告位,曝光一般跟真实的展示是很接近的,因此点击率一般是比较高的。但是搜索其余位置以及商品页,就不一样了,跑出来的曝光要比真实的展示多很多,因此点击率就会偏低。 所以如果你只盯着自己的数据看,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比如:很多人看到首页点击率高,就想着把广告往首页打,殊不知你看到的高点击率都是假象,是要拿到市场上去PK的,相同的位置你的点击率比对手高,那才叫真的高。 如果数据明明没有对手好,只是自己单纯觉得这个位置点击率高,就盲目把广告往首页去卡,这么玩儿投产比是好不了的。 学会站在更高的维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才是聪明的亚马逊运营应该干的事情!
展开...
深圳的跨境公司倒得差不多了 这段时间,从一些同行或者一些客户那里知道有不少的跨境公司倒闭了,还看到了很多货代公司跑路,亚马逊拉黑一些服务商的信息。 干跨境这一行都快十年了,也算是见证了跨境的成长了。现在的跨境真的和之前不一样。之前真的就是懂点运营,打包发货这些就能干。 现在可不是这样了,要研究平台算法、物流、合规这些。前几天还在我们跨境交流群看到有跨境公司的人事说他们公司老板指定要招985/211的,普本都不要。 不过跨境发展到现在出现这种现象也算正常。现在的平台算法、规则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不懂这些的,可能花钱投流都没什么效果。还有合规,不懂这些,你的货可能会被扣,也可能出不去,店铺直接被封掉。 之前我听到我一个做运营的朋友说他之前待过的一家公司现在倒闭了。老板是那种只看价格,不会考虑质量和其他的人,但又想做欧洲市场。为了省钱就找那种价格很便宜的服务商做欧代。还没给钱的时候,那个对接的人,服务态度非常好,就算大半夜发信息都基本秒回。 那个老板就吃这一套,以为捡大便宜了,很快就签约打款了。没过多久,那个销售拉黑他们公司对接这个服务商的人。 他们没办法只好又找过服务商,但那个老板始终觉得自己可以找到便宜又负责的服务商给他做欧代。就又找了一个便宜的。 这次那个服务商没有拉黑他们,但没想到这个欧代挂靠的国外地址是假的,货被查了都没人处理。 还有因为地址是假的,就被官方撤销资质了。后面又因为那个老板的骚操作,公司成功倒闭了。 现在的跨境就是处于一个鱼龙混杂的阶段,有一些卖家为了流量,就疯狂卷低价,有一些服务商为了客户,什么都敢承诺,两周下任何号都敢说。
展开...
  • qw2.jpg
  • qw1.jpg
普通人做跨境电商当副业,每月赚几千块,真不是吹牛。别被“跨境”两个字吓住,它没你想的那么复杂,甚至比开个淘宝店还简单——不需要囤货,不用懂外语,每天花两小时,照样能把国内的货卖到国外去。 最大的误区是觉得“跨境=高大上”,其实门槛低得超乎想象。我表妹是护士,下班回家花1小时弄跨境店铺,现在每月稳定多赚4000。她做的是亚马逊的“自发货模式”:在1688上选款,客户在她店铺下单后,直接让1688的商家发到国内的中转仓,平台再帮着寄到国外。她连货长啥样都没见过,就赚中间的差价。 选对品,就成功了一半。别碰电子产品、服装这些大品类,竞争太激烈。普通人该选“小而美”的东西:比如国内10块钱的硅胶冰格,在欧美能卖30美元;带USB接口的暖手宝,冬天在俄罗斯是爆款;甚至手工做的中式茶杯垫,在东南亚很受欢迎。选品就看两个点:国内供应链有价格优势(拿货价低于50块),国外平台同款少(搜关键词,结果页少于1000个)。 时间完全能灵活安排。表妹每天的操作流程很固定:早上花10分钟看后台订单,让1688商家发货;晚上花40分钟选新品,复制国内商品图,用平台自带的翻译工具写描述;周末花两小时优化店铺——把没销量的品下架,给有订单的品调调价格。这些事碎片时间就能搞定,不耽误上班,更不用熬夜。 不懂外语?平台早帮你解决了。亚马逊、速卖通这些大平台,都有自动翻译功能,你写中文描述,系统直接转成当地语言,准确率够日常用。客户咨询也别怕,常用问题提前存成模板,比如“发货时间”“退换政策”,复制粘贴就行。真遇到复杂问题,平台还有官方客服帮忙翻译,基本不用自己费心。 风险可控,试错成本极低。表妹启动时只花了300块:200块买了个基础运营课程(学怎么注册店铺、选品),100块用来垫付第一笔订单的货款。她没囤一件货,客户下单了才花钱进货,卖不出去也不亏。这种“无库存模式”,对普通人来说最友好——就算没做起来,损失也就几百块,比报个健身班还便宜。 赚几千块的核心,是“赚汇率差+信息差”。国内15块的折叠晾衣架,欧美卖25欧元(约190人民币),去掉物流和平台抽成,能赚80块。这80块里,一半是汇率差(欧元兑人民币的溢价),一半是信息差(国外消费者不知道国内拿货这么便宜)。你不用卖得多,一天出3单,一个月就有7000多。 别贪多,先跑通“1单的闭环”。刚开始别想着上多少品、赚多少钱,先搞定“从选品到收款”的全流程。选3个品上架,哪怕第一个月只出1单,也说明这条路能走通。表妹第一个月只卖了5单,赚了600多,但她摸清了怎么发货、怎么处理售后,第二个月就涨到20单,赚了2000多。 给普通人的3个实操建议:先从“亚马逊个人店”或“速卖通”起步,不用营业执照,身份证就能注册;选品盯着“国内小商品城的优势货”——义乌的饰品、永康的五金、潮汕的家居用品,这些地方的货在国外竞争力强;每天花10分钟看平台的“热销榜”,跟着卖同类但略有差异的品(比如别人卖塑料收纳盒,你卖带分隔的),少走弯路。 总有人说“跨境水太深”,那是把它当成发大财的路子。要是只想当副业,每月赚几千块,真没那么复杂。它不需要你懂国际贸易,不需要你有大资本,就靠国内供应链的优势,赚点汇率差和信息差的小钱。 普通人搞副业,图的就是“不耽误主业,还能多份收入”。跨境电商刚好踩中这两点:时间灵活,成本低,流程简单。与其下班刷手机,不如花两小时试试——说不定下个月,你就多了几千块的零花钱。
展开...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