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卖家圈

淘系卖家经验交流圈子
创建于 2022-9-7 积分: 81337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大家普遍反应现在电商难做,这里边的因素很多,但是我觉得还主要是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变到了买方市场,卖家变的很多了,根据网上资料,2015年国内大概500-600万的电商商家,到2025年大概3000-3500万,10年数量增长了6-7倍 再看平台,以前以服务商家为主,平台收益来源卖广告位、商家培训费、各种电商工具、还有一些活动的佣金,那时候平台还是以服务商家为主,毕竟商家少啊,所以这个时候是卖方市场。虽然生意参谋里边一个功能一年都是大几千,几个功能包都要一年上万,但是商家依然乐于订购,因为能够产生真正意义。所以那时候阿里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也是名副其实的,阿里的主目标就是服务商家。因为是卖方市场,平台需要大量的商家进来。 反观现在,平台已经从服务平台,转变为管理型平台。这个其实大家感受很深的,比如三分钟考核,物流揽收及时率,等等,不达标就扣分、罚款的,这就是典型的管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商家多了呗。 你想想平台连你一年几千上万的工具年费都不要了,那想来罚款来钱更快吧?而且,角色定位也不同啊。如果你是平台,你如何选择,想来答案也是相同的吧。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作为商家如何抉择? 1️⃣、不要卷低价,做品质,做差异化。经历过24年的卷低价,相信很多商家已经体会到苦果了,货是发的多,但是利润却比纸薄。所以后边还是要做好品质,提升价格,尽量去做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没有好的价格,哪里有利润去做好服务呢? 2️⃣、提升价格,才有空间去参加平台的各种活动。这两年平台大促活动的力度越来越大,比如今年618竟然跨度一个月,而且立减15%,这就相当于商家一个月都要85折销售,对于利润薄的,那一个月就是白忙活。那优惠券、礼金、金币等营销手段,更是不敢去设置。所以,我们的思路一定要把价格涨上去,最起码把平台的这些活动、优惠的空间给腾出来。比如,以前卖100的,现在卖130,但是算上平台各种优惠和活动,这算下来到客户手里依然是100,没有变化,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涨价的30元把产品在平台的各种促销场景获得了展现。虽然前后客户都是以100进行购买,但是涨价的就有可能活动更多的曝光。 3️⃣、开始布局自己的私域,做内容。客户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这也是平台把它从我们手里拿走的原因,所以我们商家要学会客户私域沉淀。做内容,就是为了通过内容自媒体,获得我们潜在的客户,反哺到我们的店铺,做到私域、电商、内容的闭环。
展开...
  • qw1.jpg
Gary 2025-7-22+ 关注
电商是社会悲惨的根源!电商的确加速了商品流通效率,增加了商品多样性。危害就是不断降低消费。让消费越来越少。 我06年注册淘宝,第一批电商,易趣恐怕00后都没见过吧?拍拍三个钻的时候淘宝才开始卖小商品。我注册淘宝的时候淘宝根本不卖实物商品。只卖软件服务,充值卡,Q币这些虚拟商品。我这半辈子都是在做电商,可以说电商是我的全部。但是我反对它! 自从有了直播 电商就变得无序了。原来淘宝为了让电商做到公平,不允许出现头部商家。无论你商品多么优秀 服务多么优秀 都不允许你出现垄断。在相对公平的竞争中你可以做到优秀但不允许火爆。不过直播电商竟然出现几亿的商家。这就好比大树底下寸草不生。打破了财富和资产分配。 最开始电商的竞争,只取决于技术的竞争。会做图片,可能就卖得好, 而不在于你货源怎么样。因为很多人不懂电脑技术。 第2个阶段就是谁货源优质 谁就可以卖好,这时候还存在信息差竞争。 第3个阶段 优质商家已实现了财富积累,唯品会就是这个阶段诞生的。 第4个阶段,批发商下场,在具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横扫行业。 第5个阶段,整合商家或者平台,大多数通过独立站,想实现一个行业的平台。绝大多数都是失败的。因为是客户的习惯 消费者的习惯。 第6个阶段就是现在阶段 工厂直接下场。在低价的前提下 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获得物质丰富的体验。貌似离社会主义咫尺之遥。 那为什么经济繁荣要拉动消费,刺激经济消费呢 为什么要给你补贴让你花钱呢 让你花更多的钱,而电商让你花更少的钱。这不矛盾吗?实体店层层盘剥,是不是拉动消费?工厂的消费者是不是降低消费? 就算你买的再便宜 请问你买商品的钱从哪里来赚?你是电商吗 还是你的工作不会永远不会被电商取代?
展开...
  • qw1.jpg
展开...
前几天看外卖混战报道,有段话特重要——阿里高层让淘宝闪购“稳定8000万单,先提能力再冲”。 我当时看完心里“咯噔”一下。合着阿里这是要玩真的?搁以前我可不这么想。外卖大战刚打响那会儿,我瞅着阿里就跟愣头青似的——钱袋子一敞,补贴撒得哗哗响,今天搞满减,明天发红包,看着订单蹭蹭涨,可劲儿冲KPI。我就寻思,这跟当年社区团购那波操作有啥区别?烧钱买用户,等钱烧完了,用户全跑光,留下一堆烂摊子。就这玩法,能成气候才怪,根本不值得怕。 可要是阿里真按这新路子走,稳当当地打磨能力,那美团的日子怕是要难喽。为啥?美团现在就靠俩招:要么撒钱截胡订单,要么吹自己订单破1亿。可阿里压根儿不跟你拼这个——你补贴我也补贴?没兴趣;你喊订单量?我不着急。你打你的速战速决,我打我的稳扎稳打,时间一长,美团的优势就被一点点啃没了。 最逗的是,文章刚发那会儿写的是“创始人马云”拍板定这策略,后来再看又改成“阿里高层”了。这前后改动可大有门道,懂行的都明白——自从马云回公司,裁了好些老人,阿里的风向明显变了。以前张勇带着那会儿,阿里做事儿更求快,现在呢?得,慢工出细活儿了。 就说这外卖生意吧,看着就是送个饭,里头的弯弯绕可多了。配送时效得准,餐品质量得稳,商家合作得顺,哪样不得下笨功夫?以前阿里可能觉得“我有钱,烧钱就能砸出市场”,现在才反应过来——钱能买来用户,买不来口碑;能堆起订单量,堆不起真本事。就像盖楼,地基没打牢,楼盖得再高也得塌。 美团呢?这些年靠补贴把市场占得差不多了,可根基到底扎得深不深?用户图的是便宜,商家图的是流量,真要哪天补贴少了,用户转头去阿里那儿,商家觉得阿里抽成更合理,美团咋整?阿里现在不跟你抢速度,就跟你比谁能把配送时间再缩短十分钟,比谁的菜品品控更严,比谁的商家服务更贴心。等你反应过来,用户早习惯阿里的好了,美团再想抢回来?难喽。 我到现在也没买阿里和美团的股票,不是看不上,是这俩主儿斗起来太费脑子。与其跟着揪心,不如搬个小马扎坐边上瞅热闹——看阿里怎么把“稳”字刻进骨头里,看美团怎么接这记“慢”招。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