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圈

亚马逊卖家成长圈
创建于 2022-9-7 积分: 23297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作为一个亚马逊超级运营,如果老板给我一款新品,问我怎么把它打爆,我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很多人上来就问打广告还是做测评,其实你得先搞清楚一点:爆款不是靠一个动作砸出来的,而是靠整个运营逻辑闭环推进的。。。。 以下是我实操过多次后总结的一套打法,不管你是新手还是在养产品,都可以参考这个流程。 第一步:搞清楚这款产品能不能打 不是所有产品都值得投资源去打爆。上来先分析类目: 看竞品review数量和增长速度 看价格区间是否内卷 观察有没有差异点可以切入,比如功能、配件等 有时候不是你不会运营,而是产品本身“爆相不足”。如果初步判断能打,再往下推进 第二步:Listing必须打磨到极致 Listing是你所有推广动作的转化承接页。 如果Listing没做好,广告烧得再多也转化不了 1,标题关键词布局要全面,核心词放前面 2,五点写用户关心的痛点,不要流水账 3,图片要吸睛,尤其是主图、功能图和场景图,对比图更能拉点击率 第三步:关键词卡位 + 广告启动 我一般会提前准备关键词表,把词分成核心词、长尾词和品牌词。广告结构如下: 自动广告:跑数据找转化词 手动精准+词组匹配:打核心词卡位 品牌词和竞品ASIN广告:补量+防守 广告的目的不是烧钱,是通过关键词卡位,把你的产品顶上首页,拉动自然流量 第四步:转化力跟上,靠评论+定价+优惠带动 评论要快、要真实,图文视频最好能带上关键词 价格策略上要略低于核心竞品 搭配限时折扣或小额Coupon,拉点击率和转化率 第五步:盯数据 我每天都会看这些数据: Search Term Report:哪些词在烧钱但不转化 核心词自然排名:卡位成功了吗,有没有掉位 Listing转化率:高了维持,低了优化 第六步:让自然流量接棒,广告开始退场 广告只是一种助推工具,不可能长期依赖。等核心关键词自然排名稳定在Top10左右,广告预算可以逐步降低,让自然单接力 但这时候Listing一定不能乱动。只要不出大问题,就不要动主图和标题,避免系统重新收录影响排名 这就是我接到一款新品后的一套实操打法,希望对正在打爆产品的你有所启发 如果你也是亚马逊运营,欢迎一起交流优化策略~
展开...
  • qw3.jpg
  • qw2.jpg
  • qw1.jpg
认识一个做跨境电商的销冠,他一年卖了8000万的货,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销售不是卖东西,是帮客户‘放心买’+‘买得值’。前者是情绪价值,后者是利益输送,把这俩做好,客户追着给你打钱。” 他的话里藏着销售的底层逻辑——客户掏钱的瞬间,从来不是因为“你产品好”,而是因为“你让他觉得‘买了不亏,甚至赚了’,同时‘买的过程很舒服,没压力’”。 先说说情绪价值,这东西看不见,但比折扣管用。 跨境电商的客户最容易慌:“物流会不会丢件?”“质量不好能不能退?”“外文说明书看不懂咋办?”普通销售会说“放心,我们靠谱”,但他不。客户问物流,他会打开后台,指着实时跟踪记录说:“您看,这批货昨天到荷兰仓了,我特意备注了‘优先派送’,系统显示明天上午能到您手里,我给您设个提醒,到了我跟您说一声。”客户担心售后,他直接发一段视频:“这是我们的售后仓,您看,退货流程贴在墙上,收到货48小时内肯定处理,您要是嫌麻烦,我帮您填退货单。” 他从不催单,反而总说“您别急,我给您发几个老客户的评价,有个德国客户跟您一样是做线下店的,他上个月补了三次货,说咱们的包装适合陈列”。这种“帮你想周到,替你担风险”的感觉,比“打折”更能让客户下决心——人都怕麻烦、怕出错,你把他的顾虑提前按住了,他才敢放心掏钱。 再看利益输送,这不是简单降价,是“让客户觉得占了便宜,还说不出你亏”。 他卖户外帐篷,有个欧洲客户总压价。他没降,反而说:“价格不变,但我给您加两个赠品——露营灯和地钉包,这俩是我们定制的,上面能印您的店名,您卖给终端客户时,相当于多了个小福利,他们复购率能高不少。”客户一算:印logo的定制品单买得加钱,现在白得,等于变相赚了,立马下单。 还有次,一个客户订了500个保温杯,他主动说:“我查了下您所在的城市下周有个家居展,我这边有个合作的本地货代,能帮您把货直接送进展馆,省您一笔仓储费,还能提前两天布展。”这就是隐性利益——客户没说要,但你帮他省了钱、省了心,他下次补货第一时间就找你。 为什么说销售做好了最快赚钱?因为这行的“投入产出比”最直接。你花3小时琢磨透一个客户的顾虑,可能就多赚3000块;你总结出一套谈判话术,能复用给10个客户,等于1小时的努力换10小时的收益。不像做技术,可能熬半个月才出一个成果,销售的反馈来得又快又直接,只要找对方法,收入能肉眼可见地涨。 更重要的是,销售是离“生意本质”最近的岗位。你知道客户为什么买、同行怎么抢客户、供应商的底价在哪,这些都是创业的“原材料”。 这个销冠去年自己开了公司,就3个人,半年做了2000万。他没招新人,全靠以前积累的客户——那些被他的情绪价值“养熟”的客户,直接跟着他走;他还拉了两个以前的供应商,因为他知道对方的产能瓶颈在哪,能帮他们消化库存,供应商给的价比同行低15%。他说:“做销售时攒的不是客户名单,是‘谁需要什么,谁能提供什么’的账本,创业就是把这本账摊开,连上线。” 很多人觉得销售“没技术含量”,其实是没摸到门道。真正的销冠,都是“人性翻译官”+“利益设计师”:能把客户的“我再想想”翻译成“我怕买贵/怕麻烦”,再针对性地递上“定心丸”和“小便宜”。 而这份能力,不管是继续做销售拿高薪,还是转身创业当老板,都是硬通货——毕竟,所有生意的本质,都是“让别人愿意跟你交换”,销售练的就是这个本事。
展开...
做跨境电商,千万不要把选品、运营、广告分独立开 发现多数卖家把跨境电商的选品、运营、广告,当成互不相关的三件事来做。先花数月选品,再研究运营,最后学广告投放,这种做法恰似拼图时各块单独处理,最终难以契合,也是众多新手失败的主因。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当下市场上不少培训课难辞其咎,它们把选品、运营、广告包装成独立模块,让人误以为掌握这些就能成功。可现实是,有卖家依此模式,精心选品数月,产品上架后却毫无销量;运营数月,销量依旧低迷,此时才投广告,结果钱花了不少,转化率却很低。 实际上,跨境电商选品、运营、广告,是一个完整闭环的不同环节。选品时,不能只考虑市场需求与竞争,还得预判运营难度和广告成本。比如,竞争激烈的类目,即便需求大,运营策略和广告预算能否支撑?冷门产品,在精准关键词上是否有投放机会?有些产品即便市场需求大,若运营策略不成熟、广告预算有限,也难在竞争中胜出。而一些冷门产品,可能在特定精准关键词上有广告投放潜力。 真正会做的卖家,在选品阶段就已经想好了整个链条。他们选品时会同步分析产品自然排名竞争难度、对手广告策略及类目运营周期,选定产品后,运营和广告计划便基本确定。 以现在的模式,不适合单点突破,而是要具备系统思维,千万不要把跨境电商当成流水线作业,下次选品,不妨同时思考运营与广告策略,若盈利模型成立,那便选对了方向。
展开...
  • qw1.jpg
作为一名亚马逊运营者,要是老板给我一款新品,问我如何将其打造成爆款,我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 很多人一上来就问是打广告还是做测评,实际上你得先明白一点:爆款并非靠某个单一动作就能打造出来的,而是依靠整个运营逻辑闭环来推进的。 以下是我经过多次实际操作后总结出的一套打法,不管你是新手还是正在培育产品,都能够参考这个流程: 第一步:判断这款产品是否值得打造 并非所有产品都值得投入资源去打造成爆款。首先要分析类目: 查看竞品的review数量及其增长速度; 查看价格区间是否存在内卷现象; 观察是否存在可以切入的差异点,例如功能、配件等。 有时候不是你不懂得运营,而是产品本身缺乏“爆款潜质”。如果初步判断可以打造,再继续推进。 第二步:将Listing精心打磨到极致 Listing是你所有推广动作的转化承接页面。 如果Listing没有做好,即便广告投入再多也无法实现转化。 1. 标题的关键词布局要全面,将核心词放在前面; 2. 五点描述要写用户关心的痛点,不要写成流水账; 3. 图片要吸引人眼球,尤其是主图、功能图和场景图,对比图更有助于提升点击率。 第三步:进行关键词卡位+启动广告 我通常会提前准备关键词表,把词划分为核心词、长尾词和品牌词。广告结构如下: 自动广告:通过运行数据来寻找转化词; 手动精准+词组匹配:针对核心词进行卡位; 品牌词和竞品ASIN广告:补充流量+进行防守。 广告的目的不是烧钱,而是借助关键词卡位,将你的产品推到首页,带动自然流量。 第四步:让转化能力跟上,依靠评论+定价+优惠来带动 评论要快速且真实,最好能带上图文视频以及关键词; 在价格策略上要略低于核心竞品; 搭配限时折扣或者小额Coupon,提升点击率和转化率。 第五步:关注数据 我每天都会查看这些数据: Search Term Report:哪些词在消耗资金但没有转化; 核心词自然排名:卡位是否成功,有没有排名下降; Listing转化率:高的话就维持,低的话就进行优化。 第六步:让自然流量接手,广告开始退出 广告只是一种助推工具,不可能长期依赖。等到核心关键词的自然排名稳定在Top10左右时,广告预算就可以逐步降低,让自然订单接力。 但在这个时候,Listing一定不要随意改动。只要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就不要变动主图和标题,以免系统重新收录而影响排名。 这就是我接到一款新品后的一套实际操作打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展开...
  • qw1.jpg
展开...
  • qw4.jpg
  • qw3.jpg
  • qw2.jpg
  • qw1.jpg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