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圈

亚马逊卖家成长圈
创建于 2022-9-7 积分: 23501收藏
排序: 默认 最新
做跨境电商这些年,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平台一有政策调整,不少卖家就陷入焦虑,群里满是抱怨与求解读的声音;但真正的行业高手,却总能泰然处之,按部就班推进业务。二者的差距,在于前者紧盯政策波动,后者着眼商业周期。 很多卖家对政策敏感过度,根源是格局局限,只盯着眼前生意,没看清行业运行逻辑。之前我也总是会经常去研究平台的政策,但后来发现平台政策每年大小调整至少数十次,如果每次都较真,不但浪费时间精力,反而没有办法专心运营做店铺了。 真正有经验的卖家,一般会聚焦三大周期:消费周期、产品周期与平台周期。 疫情时居家用品走俏,如今户外产品回暖,是消费周期;季节性产品冷热交替,是产品周期;平台从扩张到调整,是平台周期。有位深耕五年的卖家,不靠盯政策,而是靠大数据预判趋势。去年他提前半年布局圣诞产品,即便后续仓储费上涨,也因丰厚利润轻松应对。他们顺着周期决策:产品衰退就清仓换品,消费升温就加大投入,平台调整就严控成本,总能在变化中抓机会。 政策其实就如同波浪,转瞬即逝,周期才是潮水,决定行业走向。 跳出政策陷阱,关键是建立自身商业逻辑。政策调整多是成本变化,而非模式颠覆。仓储费涨了就优化库存,广告规则变了就拓展多渠道。近期平台新政策出台,小卖家恐慌清库存,大卖家却趁机加大投入,他们看到竞争减少、市场份额重分配的机会。 做跨境电商本质是做生意,核心是满足需求、创造价值、获取利润。与其耗时间研究政策,不如多查Google Trends、分析竞品数据。抓住消费者需求,便抓住了生意根本。
展开...
  • qw1.jpg
书竹 前天 09:39+ 关注
货到了人跑了,跨境买卖白忙活 2025年的跨境卖家最怕什么? 货漂在海上,客户在微信群里天天催,最后留下一星差评。 平台流量费年年涨,好不容易拉来的新客只下一单就消失,钱没赚到,仓库里剩一堆库存。 把镜头拉回到2023年。 国内一位做母婴用品的小林,靠短视频把店铺冲到了类目第一,日均五百单。 结果欧洲航线爆仓,承诺的十天到货拖到三十五天,妈妈们急等奶粉,退单率飙到32%。 小林连夜写道歉信,发现物流页面显示“等待清关”,其实货还在港口晒太阳。 信息不透明,客服只能背锅。 为什么复购低? 用户只想知道包裹在哪,什么时候到,别让他们一遍遍问。 系统给不了答案,人就流失。 AI算库存、区块链晒流程,听起来高大上,落到仓库里就是两个动作:提前把货放到离买家最近的仓,出问题一秒把真相甩在客户面前。 技术再炫,解决的是这两个小痛点。 别指望一套软件就能让人回头。 老板得亲自盯退货流程,比盯广告投产还狠。 把退货标签做成一张邮资已付的贴纸,客户收到直接贴门口,快递取走。 这一张小贴纸,让欧洲某服饰卖家复购翻了1.8倍。 成本不到两毛钱,买的是心安。 2025年的竞争,比的不是谁的广告烧得猛,而是谁的仓库先学会说人话。 想长期活下去,先把物流页面做得像聊天一样简单。 留言说说,你愿意为一张包邮退货贴纸多留一个月吗?
展开...
  • qw1.jpg
说真的,普通人把跨境当副业赚点零花钱,真没那么玄乎。要是就想每月多挣几千块贴补家用,其实不难做到。 我表姐就是现成的例子。她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去年年底闲得慌,听我提了一嘴跨境能试试,就抱着“就算亏了也不心疼”的心态,花300块开了个主打性价比的跨境小店,现在每月稳稳能赚4000多,比她那点年终奖实在多了。 她一开始啥也不懂,连“跨境物流”听着都觉得离自己八竿子远。 我教她别贪多,先从那种小体量、轻重量,还没什么售后麻烦的家居小物件下手——比如厨房用的硅胶铲、卫生间的防滑垫。这些东西运费便宜,就算卖不动,亏也亏不了几个钱。 选品也不用瞎猜,就蹲平台的“热销榜”,看哪些东西连续一周都在上面,再去1688搜同款,找那些比平台价低30%以上的厂家,谈“一件代发”——不用自己囤货,客户在她店里下单,她直接把地址发给厂家,厂家发货,她就赚中间的差价。 第一个月她就选了5个品,每天下班花1小时琢磨标题(照着热销款的关键词改几个字就行)、修修主图(用手机拍厂家给的图,加个简单的滤镜)。 前半个月一单都没开,她心里直打鼓,我说你别急,再加点应景的东西——那阵快过年了,她就上了印着福字的厨房擦手巾、生肖图案的防滑垫。没想到第20天,突然来了个5单的小单子,是个海外华人买去送朋友的,那天她净赚120块,半夜激动得给我发语音,声音都透着高兴。 慢慢摸出门道后,她总结了两个“新手保命招”:一是坚决不碰重货和易碎品,像陶瓷碗、小家电这些,运费贵还容易坏,售后能把人烦死;二是不花一分钱做推广,全靠平台的自然流量——她发现新店铺都有流量扶持,只要选品贴近热销款,价格又有优势,很容易被推到首页。现在她店里稳定有20个品,每天花半小时回回消息、盯盯发货,其余时间该上班上班,该陪孩子陪孩子,一点不耽误。 我另一个朋友阿珍,是个宝妈,没时间天天盯电脑,就做了东南亚那个跨境平台的无货源小店。 她专选母婴类的刚需品——比如宝宝的围嘴、学步带,这些东西家长不怎么挑品牌,只要性价比高就愿意买。她的诀窍是“蹭活动”:平台每月都有“母婴好物节”,她提前一周找厂家谈临时降价,再报名平台活动,活动期间单量能翻3倍。有次她卖一款能折叠的宝宝浴盆,活动价就比平时少5块,3天卖了80多个,光这一笔就赚了2000多。 其实普通人做跨境副业,最忌讳“想一口吃成胖子”。 我见过不少人一开始就租办公室、囤几十箱货,结果压了几万块的货卖不出去,反而把自己吓退了。真不用这么折腾,就走“最小成本试错”的路子:花几百块开个店,先挑10个以内的刚需小物件,走一件代发,先把“下单-发货-收款”的流程跑通。就算第一个月只赚500块,也比天天瞎琢磨强。 表姐现在常说:“以前总觉得跨境是‘大佬们玩的’,真试了才知道,就跟在网上卖土特产似的,无非是把东西卖给国外的人,流程没差多少。”她最近又加了个品类——宠物用品,发现国外养宠物的人多,宠物小衣服、牵引绳卖得特别好,上个月光这一个品类就赚了1500。 所以说,普通人做跨境副业,真不用怕自己没经验、没人脉。选对那种对新手友好的平台,挑准小、轻、人人都用得上的品类,用一件代发不用自己囤货,每天花一两个小时打理,每月赚几千块贴补家用,真的做得到。难的从来不是事儿本身,是你总觉得“这离我太远”,连伸手试试的勇气都没有。
展开...
单干亚马逊三年后,我的感受是 我之前在公司上了快3年的班,后面自己出来单干一直到现在。一开始因为多方面原因(想节约成本+快点赚钱等),选择做铺货类模式,但踩了比较多的坑,现在已经转变为精铺了。 做铺货类就是广撒网以量取胜,不用市场调研和过于精细的选品,只要我去1688批发产品就能快速上架大量产品,快速启动店铺。对于当时没啥启动资金、生意头脑也一般的我,算是非常适合了。 但到后面这种模式的缺点也越发明显。首先是我的精力跟不上了。面对成千上万个产品,我没办法对每个Listing进行精细化的优化,也不能分析每个产品的数据。 其次就是库存管理难度高,资金压力大,这可能是铺货模式蕞大的弱点了吧。大量的SKU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和仓储成本。一旦库存滞销,就会不断产生仓储费,吞噬利润。 而且因为SKU太多,我当时问了好几家海外仓,大家一般都不想接,在这块我也花了不少时间。 现在做精铺也是我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因为一方面手上的资源变多,资金也能支撑我同时测试5-10款产品(包括头程仓储费、广告费、平台佣金等)。 可以说现在一切都走上了正轨,虽然偶尔会觉得精力不足、平台乱搞、销量焦虑,但是出来单干带给我的收货永比在公司多得多(没有劝大家裸辞的想法)。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吧,虽然在选品、广告、找各类服务商的道路上踩了很多坑,但也是这些挫折让我成长了不是吗。
展开...
  • qw1.jpg
做跨境电商,最怕的就是不会算账,明明产品卖的不错,结果扣掉各种费用,利润却很低,甚至是亏钱。 今天说一下关于利润的计算方法,分享给大家: 利润怎么算? 净利润=售价-产品成本-平台费用-物流费-广告费-其它费用 各项成本怎么算? 售价:不要凭感觉定价,最好结合市场和竞品分析,定合理的价格。 产品成本:不仅是出厂价,还有包装、质检、贴标等相关费用,建议开始就把这些费用列出来,算出单个产品的成本。 平台费用:包括销售佣金(一般最高15%)、平台配送费。 物流费:FBA的产品要加上头程运费、空运、海运费用,其次还有清关费、港杂费。 CPC广告:推广产品的费用,建议用过去一段时间的平均广告话费占销售额比,来估算广告成本。 其它费用:账号月租费、工具订阅费、商标注册..等到,虽然单干成本低,但是也要算在内。 把利润多少算健康呢? 一般来说利润在20%-30%是比较理想的,适合精品;利润10%左右属于低价铺货,自发货利润可能更高,但管理麻烦;如果利润低于10%,建议尽快调整选品和运营策略。 如何提高利润呢? 除了避开竞争激烈的类目、找价格合理的供应商,其次就是优化广告投放、降低acos,海运拼柜能省不少钱,再就是包装重量和尺寸方面要控制好,可以降低配送费。
展开...
  • qw1.jpg
做跨境电商出单好的店铺,都在做正确的基础动作 不少卖家困惑于同行店铺订单不断,自己却业绩平平。其实,出单好的店铺并非掌握了什么秘诀,而是把基础动作做到了位。 选品不凭感觉靠数据,是出单好的店铺的首要秘诀。很多新手看到热门产品就盲目跟风,比如有人看到某款硅胶铲子畅销便跟进,却因该品类竞争激烈、价格战惨烈而失败。而出单好的卖家会深入分析市场容量、竞争对手数量、价格区间、评论分布等数据,选择竞争合理、自身有优势的细分市场,在“蓝海”中深耕,而非在“红海”中拼价。 把控运营节奏也至关重要。部分新手急于求成,一次性上架大量产品,结果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出单稳定的店铺则注重慢工出细活,集中精力把一个产品做透,从关键词测试到产品图片优化,再到认真对待每一条客户评论,细致打磨运营的每个环节。 成本控制是盈利的关键。许多新手只看产品售价,忽视了产品成本、运费、平台佣金等隐性支出,最后利润微薄。成功的卖家会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梳理每个环节的费用,明确利润目标,优化可节省的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毕竟跨境电商赚的是净利润而非销售额。 良好的心态同样不可或缺。新手易因初期挫折抱怨市场或平台,而优秀卖家能清醒认知市场现状,接受挑战,持续改进。他们会分析自身不足、学习同行优点、根据市场调整策略,明白跨境电商是长期事业,需稳步前行。 跨境电商没有捷径,把选品、运营、成本控制、心态调整这些基础动作做对做好,出单自然水到渠成。
展开...
  • qw1.jpg
广告到底能不能频繁调整?调整的频率怎样才是合理的? 大家应该都听过一个逻辑:SP广告的归因周期是7天,因此在7天后,往前看上一周的数据才是相对准确的。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对也不对。 确实订单的归因是需要时间的,比如:1 号买家点了A词的广告没有转化,5 号通过自然搜索转化了,这笔订单仍然会算在1号点的A词的广告下,而不是自然流量或者其他渠道。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运营追求的是相对的精细化,做不到绝对的精细化的。对于一些客单价不是特别高的产品来说,其实当下显示出来的数据,已经能做到相对的准确了,你根据相对准确的数据来做运营决策,是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的。后续等7天后归因,也只是会对数据做小幅度的修正,增加几个订单而已。 那么到底应不应该7天调一次呢?我的观点是:不一定。广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两三天调一次,十几天调一次,都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数据基数的基础上,如果数据量过小,很容易对决策产生误导,做出错误的调整。 另外尽量要避免频繁调整,一来容易影响到广告的稳定性,二来你每做一次调整,系统是需要时间给你匹配新数据的,你是需要时间来验证你的运营想法对不对的?啥都没验证出来,调完了又调回去了,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运营千万不要死板,而是要学会灵活应变,追求相对的精细化,调整决策一定要有据可循。
展开...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一个人能不能做跨境电商,我的回答是:不仅能,而且做得好还能赚得不错。我刚开始做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摸索,现在团队虽然扩大了,但最初的那套方法依然适用。今天就把我这几年总结的八个关键步骤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想入行的新人。 第一步是选择平台。现在主流平台有十多个,亚马逊、速卖通、Temu、虾皮、Lazada等等。如果你是完全没有电商经验的新手,我建议首选Temu。这个平台对新手最友好,入驻门槛低,而且不需要自己囤货。我当初也是踩了不少坑才得出这个结论的。 选好平台后要确定做哪个国家市场。目前新手最容易入驻的是美区和东南亚市场,只需要一个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就行。其他市场像日本、欧盟要求比较高,需要你有跨境电商经验或者第三方经营证明,新手暂时不用考虑。 确定好市场和平台后,就要选择产品类目了。东南亚市场适合做低客单价的刚需商品,美区则适合做一些高溢价、重量轻、体积小的商品。比如美妆工具、户外用品、时尚饰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是开店环节。直接去平台官网按照提示注册就行,但要注意网络环境的要求。不需要什么特殊工具,普通宽带就可以,但建议使用专门的跨境电商浏览器,比如紫鸟或者船长浏览器,这样更方便管理店铺。 店铺开通后要做基础设置,包括发货地址、运费模板、仓储地址等。即使前期做一件代发,也要学会设置虚拟海外仓地址。这些基础设置虽然繁琐,但关系到后续的运营效率,一定要认真完成。 选品是关键环节。我的经验就是一个字:抄。但不是无脑抄袭,而是通过数据工具如FastMoss、特看妙手等分析热销产品,然后做差异化改进。可以关注近期热卖的类目,做相似品的开发。 找到产品后就在1688、拼多多等平台找货源。多和供应商沟通,区分一手货源和二道贩子。刚开始可能会踩坑,但慢慢就能找到靠谱的供应商。 上架产品时可以用一些工具帮忙,比如把中文描述自动翻译成英文。常用到的有店小秘、芒果店长等工具。上架后还要持续优化,保持300-500个产品规模,定期淘汰表现差的,上新潜力产品。 营销推广很重要。可以通过设置折扣活动获取自然流量,切记不要S单。当店铺开始出单后,要立即解决发货问题。东南亚市场支持国内直发,美区则需要找靠谱的货代做虚拟仓发货。 最后是回款环节。需要绑定国际支付平台如连连支付,货款先到支付平台,再提现到个人账户。整个流程看起来复杂,但一步步来其实并不难。 最重要的是先行动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调整。每个成功的跨境电商卖家都是从零开始的,只要方法得当,一个人也能做好这门生意。 最近很多[奋斗]粉丝私信问我要详细的实操步骤,开头都是老师,你好之类的,我基本上都发给他们了,对我来说能帮一个是一个! 当然有些人说话不尊重的,我也不会搭理,大家有什么不懂的,我没事的时候也可以交流一下,完全是闲聊,不收米,我觉得努力上进的人都值得尊重!
展开...

在本圈圈中寻找帖子

 

圈主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